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名言名句 / 正文

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精选5篇)

2024-12-18 22:25:52 名言名句
文章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精选5篇)由网友青梅煮酒待君归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精选5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精选5篇)

篇1: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教学过程 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PPT1]

出示课题《沁园春•雪》

[PPT2] 明确学习目标

1. 品味赏析优美的语言。2. 理解诗歌主旨。3. 体会诗人情感

[PPT3-4] 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以此得名。“雪”为题目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有《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词的特点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

[PPT5]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PPT6] 背景介绍: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PPT7]

检查字词预习效果,明确多音词读音

[PPT8]

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T9-17]

朗读全词:

播放配乐配图朗诵《沁园春•雪》。[PPT18] 自由朗读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借助“预习提示”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总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词眼”——“望”和“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PPT19] 全文赏析

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PPT20-23] 分析上阕

1.“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2.北国风光怎样呢?

3.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4.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5.思考:望到了什么?

6.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7.“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

9.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10.“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11.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12.板书设计

[PPT24-27] 分析下阕

1.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

2.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3.“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4.下阕为何要评说古代帝王?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并板书

[PPT28]

拓展《沁园春长沙》

[PPT29]

探究:《沁园春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PPT30]

你从毛主席的诗歌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PPT31]

课堂小结: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PPT32]

研读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篇2: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

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

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

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

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课后习题

《沁园春 长沙》

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一、1.A2.D

二、1.C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ē)遏(è)

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

篇3: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

2003年,美国阿贡实验室的Amine K等[1]合成出层状富锂锰基固溶体0.5Li(Ni0.5Mn0.5)O2·0.5Li(Li1/3Mn2/3)O2,充电至4.6V时最大放电容量为210mAh/g。xLi2MnO3·(1-x)LiMO2是一类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正极材料,当材料

首次充电到4.5V时,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平台,该平台为材料中惰性成分Li2MnO3的电化学活化过程,可增加材料的电化学容量。富锂层状正极材料虽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但其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循环稳定性差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

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处理可以阻止活性颗粒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抑制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稳定材料的表面结构并降低材料电化学阻抗,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目前,包覆层物质有金属氧化物Al2O3[2]、TiO2[3]、ZnO[4]、MgO[5]等,磷酸盐AlPO4[6]、Co3(PO4)2[7]等,氟化物AlF3[8]、CaF2[9]等。氟化物可有效阻止电解液中的HF对电极材料的侵蚀而成为一种较有前景的包覆材料。

本研究采用化学沉淀法在富锂层状正极材料0.5Li2MnO3·0.5LiNi1/3Co1/3Mn1/3O2表面包覆一层SrF2薄膜,研究了SrF2包覆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rF2包覆改善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0.5Li2MnO3·0.5LiNi1/3Co1/3Mn1/3O2/SrF2的制备

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NiSO4·6H2O(A.R.)、CoSO4·7H2O(A.R.)、MnSO4·H2O(50%,C.R.),配制成1mol/L的金属离子混合溶液;称取NaOH(A.R.)配制2mol/L的NaOH溶液。将NaOH溶液和少量氨水同时缓慢加入金属离子混合溶液,溶液pH值调节为10.8,并在60℃水浴加热,再经室温陈化12h后得到氢氧化物前驱体。干燥后的前驱体与一定量的Li2CO3混合、球磨,再在马弗炉中900℃焙烧12h,冷却后过筛得到一定粒径的正极材料粉体。

将已制备的正极材料粉体浸没在Sr(NO3)2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逐滴加入NH4F溶液,并持续搅拌1h。其中Sr:F的摩尔比为1∶2,SrF2的质量为正极材料质量的2%。干燥后的粉体在450℃、N2气中热处理3h得到SrF2包覆的材料。

1.2 材料的表征

采用日本Rigaku公司的D/max-RB型X射线衍射分析仪(Cu靶,管电流40mA,管电压40kV,扫描范围10~80°)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的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压5kV,电流30mA)和JEOL公司的JEM-100CX(加速电压:80kV)透射电镜观察样品的颗粒大小与形貌。

1.3 电池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按照质量比82∶10∶8的比例称取正极活性物质、乙炔黑、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在振荡球磨机中高速混合成均匀的浆料,然后用涂膜器将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将涂好的铝箔放入真空干燥箱120℃干燥,再将干燥好的铝箔冲片后得到正极片。以正极片为电池正极,金属锂片作为负极,1mol/L LiPF6的EC/DEC(体积比为1:1)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Celgard 2400多孔聚丙烯膜作为隔膜,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装配成CR2032型扣式电池。采用武汉LAND电池测试系统CT2001A进行电池的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电压范围为2.0~4.6V,电流密度为1C=250mA/g.

2 结果与讨论

2.1 物相分析

图1为正极材料0.5Li2MnO3·0.5LiNi1/3Co1/3Mn1/3O2包覆SrF2膜前后的XRD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包覆前后样品的衍射峰保持一致,其中20o~23o处的超晶格峰是材料过渡金属层中的Li、Mn原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形成的,不具有R-3m对称性,归属于C2/m空间群的单斜晶系,其余的衍射峰均属于层状结构α-NaFeO2的特征峰,为R-3m空间群的六方晶系。图谱中(006)/(012)和(108)/(110)两处具有明显的分裂峰,表明合成的材料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I(003)/I(104)的比值是正极材料阳离子混排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I(003)/I(104)>1.2且比值越大时,说明阳离子混排程度越低,图1中两者比值均大于1.2,即合成的材料阳离子混排程度较低。与未包覆样相比,SrF2包覆材料的XRD图谱中未出现SrF2的衍射峰,原因是SrF2的包覆量较少或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

2.2 显微形貌分析

正极材料包覆SrF2前后的晶粒大小与表面显微形貌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包覆前后的材料均具有完整的晶粒,一次颗粒粒径大小在0.5~1μm之间。与未包覆样的光滑颗粒表面相比,包覆样的颗粒表面较为粗糙但区别不是很明显,这与SrF2包覆层较薄有关。从图2的TEM图可看出,包覆样和未包覆样的表面形貌差异显著,包覆样的颗粒表面平均分布着一层厚20~30nm的SrF2薄膜(虚线部分所示),结合图1的XRD分析可知,该层膜为无定形SrF2。由此可知,SrF2均匀包覆于正极材料表面,得到了具有类似于核/壳结构的正极材料,该SrF2薄层对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2.3 电化学性能

图3为常温(25℃)、充放电电压范围为2.0~4.6V、电流密度为0.1C(1C=250mA/g)条件下所测样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从图3可看出,包覆SrF2前后,样品的首次充电曲线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低于4.5V(即3.0~4.4V内)的S型曲线,其中3.9V左右出现的电压平台为锂离子从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组分LiNi1/3Co1/3Mn1/3O2中脱锂的过程,同时伴随着Ni2+向Ni4+的氧化反应[10];第二部分曲线中出现的4.5V充电平台为锂离子从材料的惰性成分Li2MnO3中脱出并伴随氧逸出的过程。未包覆样与SrF2包覆样的首次充电容量分别为283.4mAh/g、299.9mAh/g,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206.1mAh/g、211.5mAh/g,相应的首次库仑效率分别为70.5%、72.7%,即包覆SrF2后电极的首次库仑效率增大。而包覆样的放电容量有所降低则是因为电化学惰性的SrF2所导致。与未包覆样相比,包覆样具有较高的放电电压平台,这说明包覆SrF2后电极的电压极化降低,这是由于电极表面的SrF2能够为锂离子的脱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置和开放通道,降低材料的电荷迁移阻抗和锂离子扩散阻抗,从而使其电化学动力学特性增强[11]。

图4比较了电极包覆SrF2前后的倍率性能差异。从图4可看出,在相同倍率下,包覆样具有更大的的放电容量,两者的容量差值随着倍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在0.1C低倍率下,两者的容量值较为接近,约为210mAh/g,这是因为低电流下两者的极化均较小,放电容量差不明显;当倍率增至5C时,包覆样的容量最高可达83.9mAh/g,而未包覆样的最高放电容量仅为66.7mAh/g。包覆样较佳的倍率性能是由于材料表面的SrF2抑制了电解液中的HF与正极活性物之间的副反应,避免电极表面生成的电绝缘性LiF对电极的倍率性能造成不良影响[2,12],限制电极在循环过程中阻抗的增加,从而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

样品在0.1C循环40次的循环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5可看出,包覆样在开始阶段的放电容量不断增大,循环至第5次时容量达到最大值209.7mAh/g,容量变大的原因是电极与电解液需经数次循环才能达到充分浸润,此时放电容量最大。未包覆样的放电容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较快,经4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至179.6mAh/g,仅为首次放电容量(211.8mAh/g)的84.8%;SrF2包覆样首次放电容量为206.1mAh/g,循环40次后容量为196.0mAh/g,容量保持率达95.1%,远高于未包覆样的容量保持率。这说明SrF2包覆层可有效地减小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面积,减缓电解液中强酸性的HF与正极材料之间副反应的发生。SrF2包覆层的作用机理类似于C包覆层的作用机理[13],可抑制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增强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

3 结论

篇4:《沁园春雪》教学设计_1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毛泽东自注本词: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共产党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什么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难点)

讲解: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毛泽东对什么的预见?

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什么?下阕的联想是怎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骚”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如何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篇5: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课题

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出示ppt1)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2.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④(出示ppt2)利用一道选择题来理解“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生字归纳主要内容 检查自学,了解学情

1.自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小声跟读,纠正字音。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ppt3),(领读,跟读,组内检查读,齐读)指导“噩”的写法。(出示ppt4)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幻灯片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快速浏览课文,(出示ppt5)想一想:(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志愿军战士跟哪些“亲人”告别?告别时分别回忆了哪些事? 填表格 归纳文章主题

四、练习设计 大滩的血。

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称映山红。一块死去或毁灭。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进行的大规模的连续的几个战斗。下雪天,送炭给人家,生火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深厚的情谊。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形容山路不平。

一、按要求写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二课

一、导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

披文入情,探究文本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出示ppt6、ppt7)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啊!)生读。

④句式对比(出示ppt8):“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⑤八年来,大娘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内在的深情厚谊。

⑦归纳学习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找出重点词句,抒发感受;三是反复朗读,体会内在感情;

四、畅谈见解、写体会。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运用上面归纳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出示ppt9),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自学的能力,去感悟、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然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3.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出示:ppt10)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么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出示ppt11)同桌互说,指名回答。

4.课件(出示ppt12、ppt13)展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5.课件出示4、5、6自然段的内容(出示ppt14、ppt15),学生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长达八年之久,他们多么想早日回家呀!可他们却希望“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这表达了战士们对朝鲜人民的热爱和对曾经洒过鲜血土地的眷恋之情。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6.抗美援朝的英烈知多少(出示ppt16、ppt17、ppt18、ppt19、ppt20、ppt21)?进一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出示ppt22)。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最崇高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练

1、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2、巩固练习(出示ppt23):请你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捕捉信息,仿照课文段式,以大娘、小金花或者大嫂的身份写一段送别的话。四.课外拓展:

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推荐阅读:魏巍的作品:《依依惜别的深情》、《东方》、《谁是最可爱的人》

由小编青梅煮酒待君归整理的文章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1_教案(精选5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教学设计   教案   沁园春   精选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