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范文写作 / 正文

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精选5篇)

2024-12-07 12:43:07 范文写作
文章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精选5篇)由网友欢喜赴空山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精选5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精选5篇)

篇1: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人美版美术鉴赏课件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针对侧锋、中锋、干笔、湿笔等不同运笔用墨的方法,及得到的效果进行探索与交流。 情意:对比自然中的花鸟,欣赏研究一幅花鸟画,了解画家用笔用墨的方法。

能力:在欣赏了解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临摹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欣赏水墨之韵味,感受水墨特性。

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石图》、《小鸟》等。

教学难点:笔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曲子表现了些什么?播放:音乐《百鸟朝凤》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拿起手中的笔把刚才音乐中所听到的动物画下来吧。(用自己的测验纸画) 展示学生作业(赞扬为主)

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说说为什么? (生答)

(动)同学们,现在分小组(4人)讨论一下,说说中国传统花鸟画绘画有哪些特点。

二、欣赏中国花鸟画。

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1000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

(1)“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2)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教学意图: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概况。

三、教师示范

让学生找一找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植物与小鸟的?(没骨法、勾染法,蘸墨、蘸色的方法可以重点讲一讲)

教学意图:学生观摩侧锋、中锋、干笔、湿笔等不同运笔用墨的方法,

四、欣赏书上范作P30与自然中的花鸟做比较

1.画植物枝、干时中锋用笔教多,墨色较干;画叶时侧锋用笔教多墨色较湿 2.画鸟时概括、简练,墨块运用教多,勾笔墨色较干些 3.石块的画法勾染较多 4.注意墨色深浅的控制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五、学生临摹练习

教学意图:在欣赏了解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临摹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欣赏水墨之韵味,感受水墨特性。

课后反思。

篇2: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学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

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 《艰苦岁月》 《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

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

(2)形式主义批评

(3)历史批评

(4)社会学批评

(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篇3: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立足“美术”课, 构思“好课堂”

(一) 具有学科特点

我们在鉴赏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 既可以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 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还可以从女性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 更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能指、所指的分析。因此, 我们在准备一堂美术课时, 需要根据课题的特点找准设计角度。

抽象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无形”, 缺乏故事性, 学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由于作品最初的吸引一定是来自图画本身的形式和美感, 而非背后的故事。因此, 笔者认为对抽象艺术的欣赏和理解应该更多的从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角度进行欣赏和分析。

(二) 具有节奏感和美感

需要在满足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恰当、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教学环节具有完整性的基本课堂要求的基础上, 应该具有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角度具有节奏感和美感。一首音乐如果没有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那肯定会缺乏音乐本身的魅力;一幅作品如果仅有一种色彩或仅有一个事物, 那不仅不真实也不会具有美感。而一堂课, 如果没有节奏感, 课堂就会失去重点, 学生就无法辨别重要的知识点。

二、分析学情把握课堂

认真的分析学情才能准确把握课堂的难度和环节的控制。

(一) 教授内容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 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 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们需要注意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突出抽象艺术的特点。本节课我课程目标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

一是知识目标, 本节课需要掌握抽象艺术的定义、分类、代表人物、两种抽象艺术的特点及抽象艺术出现的原因;二是技能目标, 学生要能区分热抽象和冷抽象作品,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三是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抽象艺术, 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换思维看问题。

(二) 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1,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 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 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 这对学习抽象艺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以“像与不像”评价作品的方式对本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本节课在教授方式上应该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的另一面世界观。

比如, 在导入环节, 我采用的方式是将“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变为教学情境, 让学生做一回“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即我选择两幅莫奈的睡莲作品, 将其倒置, 请同学们欣赏。同学们发现, 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形象的画面也可以让我们感受整个画面的色彩美。然后, 教师再把作品放正, 学生们才“醒悟”出, 原来画面中画的是一塘睡莲, 这是一幅有具体形象的画面。

通过这个魔术般的情景还原, 同学们不仅对抽象艺术有了初步的概念性理解, 同时还初步了解了抽象艺术不是凭空幻想的, 也是来源于生活, 为后面的进一步探讨抽象艺术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三、环环相扣注重逻辑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环环相扣, 上一个环节要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

(一) “异质同构”, 打开鉴赏抽象艺术之门

康德认为想象力:“它有本领, 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2例如: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 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 都是由于欣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生命力重新复活。

在讲授冷、热抽象艺术时, 首先解释一个心理名词“异质同构”3, 这是鉴赏抽象艺术的主要途径。然后, 请同学对直线、斜线、折线等线条以及红、黄、蓝、黑等四种色彩进行实物的联想。如, 倾斜的小短线, 让我们想到急速落下的雨滴;红色可以让我们想到太阳;黑色可以让我们想到夜晚等等;

再请同学们进行情感联想。如, 急速落下的雨滴给我们带来速度的情感体验;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太阳会给我们带来活泼、热情、大胆、新潮的情感体验;黑黑的、宁静的夜晚, 给人沉稳、庄重、冷酷、神秘、静寂、悲哀、严肃、刚健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两个小练习, 同学们发现:首先, 不同的线条、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美术欣赏中的“异质同构”;其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情感特点, 它们可以独自给人情感体验, 而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形象。

(二) 巧用原理, 探析冷、热抽象之别

在理解了抽象艺术欣赏的关键途径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运用“同质异构”原理来感受、分析、欣赏分组讨论热抽象代表作品康定斯基的《红-黄-蓝》和冷抽象代表作品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 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 而是内心的需要。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 他认为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 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 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 个性和集体平衡, 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 也称几何风格派。

有了前面的原理学习, 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两幅作品的异同点。共同点是, 两幅作品都没有具体的形象, 只有艺术语言, 而且都与音乐有关;不同点是, 《红-黄-蓝》以色彩为主, 线、点是辅助, 而且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没有规律, 像是即兴创作的一样, 充满了各种的可能性;《百老汇的爵士乐》则是由横平竖直的色线组成, 看上去很有有规律, 很严谨。这也是冷抽象和热抽象的基本特点。

(三) 自我创作, 增强个人抽象艺术体验

在经历了学习原理、欣赏作品后,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通过的情景进行课堂创作, 不仅检验了课堂效果, 而且增强了学生创作抽象艺术的欲望。

提供两首不同情感曲子。请同学们分组在五分钟内利用老师提供的色块和色条进行抽象艺术创作。由于有了前面很好的铺垫和学习, 同学们不再觉得抽象艺术很难理解, 很快大家就创作出了自己的抽象绘画。同学们的创作经验分享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四、注重引导,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 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主体地位不代表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需要教师有针对的引导, 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最后总结出论点。

(一) 细化问题, 引导有方

将一个问题细化成几个不同的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例如, 在分析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时, 如果直接问“请分析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 那么同学们会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下手。但若是改成“请分析两幅作品中体现了哪些艺术语言, 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那么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判断, 最后自己总结出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

(二) 定组定工, 有效合作

小组讨论或合作创作, 教师上课常用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 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则是因人而异。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定组定工的分组方式, 即指定分组、明确任务。

如, 在“听音作画”的环节中作出以下安排:

第1、2组:以冷抽象的表达方式表现 (提供彩色方块纸, 不可以随意撕扯) ;

第3、4组:用热抽象的方式表现 (提供彩色纸和油画棒, 可以随意撕扯) ;

注:每一组创作一幅作品, 并推选一名组长与大家分享本组创作的感受。

通过这种定组定工的方式, 同学们可以迅速定位自己的目标, 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在分享的过程中, 由于一组只选一人进行分享, 既分享了经验, 也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五、小结

本堂美术课, 立足“美术”, 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鉴赏。注重课堂的逻辑性和节奏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将美术鉴赏课与创作相结合, 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抽象艺术。

本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例如, 在“听音作画”环节, 对音乐的选择可以再斟酌。两首曲子不一定是情感对比最强的, 可以是有所偏向的就好。

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堂, 只有最求更好的课堂, 在追求好课堂的道路上, 我们任重道远。

摘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课堂教学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美术鉴赏则是通过鉴别之后对作品进行欣赏, 实现从理性向感性的升华。一堂好的美术鉴赏课堂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情感与逻辑的关系。本文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案例分析美术鉴赏好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情感,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1994年

[2]黄茜《抽象艺术在中学美术欣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四章.

[4]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1994年版.

篇4: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幅创作画,表现自己喜欢的课余生活,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作的画法。

能力目标: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人体的各种动态特点。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思和组织。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

教学手段:示范

学具准备:铅笔、彩笔、油画棒

教具准备:学生的优秀作品、铅笔、彩笔、油画棒

德育渗透:

教 学 过 程 :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

师启发同学谈:放学了,打铃了,小伙伴们放学后最喜欢去什么地方?

最爱干什么呢?

三、讲授新课

1、能模仿一下你参加的活动的动作吗?

(1)、教师请五位学生背好书包,上讲台表演。

(2)、其他学生观察,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题:放学了欣赏(出示优秀作品)请学生用速写的方式,画下同学的动作。

教师可以示范,同学配合,用互相做模特的办法解决。介绍绘画的方法,教师边讲边示范。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关系及动态的表达,线条的运用。

2、欣赏课本上的照片,讨论照片上的活动内容。欣赏作品:

画面画了什么内容?怎样去表现的?

(1)、学生观察,从人物动态、环境上进行讨论交流

(2)、说说本校放学时的情景。(启发、引导)

a、你在放学的路上,碰到过哪些让你难以忘记的事情?

b、在放学时,同学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回答欣赏分析人物动态、表情、等特征,为下一步作画打基础,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始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问题。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活动。

三、教师总结:

1、人物动态:小作者画的动作都不是简单的动作,可是画得很生动,这说明小作者基本上掌握了人物动作的画法。

2、背景:有复杂的背景,也有比较简练的。复杂的背静可以把环境交代清楚,像人物所处的位置在哪里;简单的背静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课余生活,主要是以人物绘画为基本素材,然后对所画的内容进行扩展进行创作。

作业提示:

1、主要人物要突出,画得较大。

2、画面画得不宜太复杂。 要求: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关系及动态的表达,线条的运用。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演示)

五、展示作品

1、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画什么?

2、学生动手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讨论学生动手作画 。

六、小结:

1、教师对本课的绘画情况作一简要的概述。

2、教师对学生在构图上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以便下节课创作的顺利。

通知下节课学具准备

篇5: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课题:我喜欢的鸟

课型:绘画、手工制作

一、教学目的:

1. 在回忆、观察、分析与交流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鸟的美感及不同种鸟的外形特点。

2. 如何表现鸟的外形特点。

三、教师准备用具:

课件、实物(鸟)、手工作

四、学生准备用具:

关于鸟的资料、绘画工具、手工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播放一段由各种鸟叫声组成的音乐,让学生静下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安静仔细听完这段音乐,老师将有一个问题问你们。”

美术教案-我喜欢的鸟

标签: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我喜欢的鸟,

师问题:“在这段音乐里,你们听见了是什么在叫呀?”

由小编欢喜赴空山整理的文章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精选5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鉴赏   教案   人美   美术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