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峡》教案(精选6篇)
篇1:初中语文《三峡》教案
第26课、三峡教案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篇2:初中语文《三峡》教案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间。
2、理解课文内容。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方式
导游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谈话启发,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它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造就了无处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最。你能说出儿处景点吗?
学生发言。
师:的确,处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仅我们生活的地方——黄河沿岸风光就令人陶醉。东可观山衔水含、山俊水秀的交触之景,西可赏高峡平湖、一碧万顷的小浪底风光,南望“累累多丘墓”、“山静闲云夹树飞”的逶迤邙山,北听“西来一曲一千里,四折东流归渤海,浑涛浊浪深无底”的黄河水声,其使人心旷神怡,我国另一大河长江的风光怎么样?你去过吗?你想游览长江三峡的风光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三峡去旅游吧!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游船启程了,看,这是汁么?(投影打出课文)原来是一篇三峡的解说词,大家来看着这是谁写的?你有兴趣读吗?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一点儿难度,试一试,看谁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先自读,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生字。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纠错。
小组齐读,互相正音纠错并设计句中停顿。
师作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个句子的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
让学生设想自已正在旅游,走到“隐天蔽日”的峡谷中,看到 “夏水襄陵”、“悬泉瀑布”,听到“属引凄异”的猿鸣声时会有什么感情,怎样把它读出来?
学生分组自读,推选出读得好的同学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再听老师读一遍,看老师读的语气、感情怎么样。(师范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这篇解说词让我们看到了三峡的美。美景还得我们自己去欣赏,赶快走进三峡风光中吧!
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同时放《三峡》一文录音。
师: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你知道三峡最美的景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师:三峡山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它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果对课文理解有困难之处,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生解读课文,可画,可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
生解读自己画、文。
师:画得很好,写得他很美,大家在创作时一定对山水的特点有了了解,请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
生小组合作,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如“隐天蔽日”等词来总结。
生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师:的确,祖国美景让人爱。这种爱融诸笔端形成美文,让人千古传诵,引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
四、拓展与延伸
师:看到奇伟秀丽的三峡风光,我都想吟几句诗了,“朝辞白帝彩云间”——
生接着朗诵,师鼓励学生再找找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然后交流、展示,对生自记的创作夏要赞 赏、鼓励。
师:美景共赏,人们的感受是否一样呢?
投影打出《早发白帝械》(李白)及《登高》(杜南)。让生找出诗与文的共间的意境。
师:旅游快要结束了,有一些游客也按捺不住,想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了,你愿意当个小导游,引着大家去你的家乡或其他胜地去旅游吗?
生展示自已准备的照片,讲讲自已看到的美景。
师:家乡这样美丽,“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该怎样让家乡更美,让江山更娇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要用自己智慧的 大脑、勤劳的双手去装扮家乡、建设祖国,让家乡更靓,让祖国更美。播放光盘《中华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将景物融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式
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
师:去三峡“旅游”回来,又到了熟悉的校园,这里的景色也很宜人,你想不想把它描述下来?试一试,尽量用上以下词语及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殷15o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校园景色。
(投影打出下列词)
进 经 跨 穿 到
前 后 左 右 上 下
着 听 嗅 摸 感
远近
生写完后小组交流,互相谈谈自已是怎样来描写景物的。再共同总结。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写景时要注意远近景的配合,方位的变化,并通过五官来感受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写景的。请大家再细读课文。
师指导生进行研读,注意分析景物的特征与季节、地域的关系。
小组合作反复研读课文,组长作汇报发言,师根据情况点拔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运用。
生再自读课文,分析体味好词佳句,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你想不想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来描述景物,让自己也能笔下生辉,再现校园的花或家乡的山、河四季的美景?试一试,课文中词语能用上更好,看谁能写得流畅、生动、有感情。
生运用文中的写景顺序及写景方法写校园或家乡类景。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选出最好的在班内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写景的特点运用得是否恰当。(学生写、读时配以音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三、拓展与延伸
师:类丽的景色都让人心驰神往。现在三峡的风景怎样呢?谁来谈一淡?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现在三峡风光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并作简要的介绍。
师:你能不能将郦道远《三峡》与自己看到的知道的三峡景色作一对比,淡淡自已的感受?
生分小组谈后,再让生自由展示,给全班同学谈谈三峡的古今变化。
师:你更喜爱三峡的现在还是过去?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虽然三峡的今天很美,但是大自然的杰作的确让人望尘莫及,谈一谈,我们该怎样来保护大自然,留住人自然的美景?
学生分组谈一谈,再设计一条环保标语,贴在自己的课桌上
四、课文质疑
师:三峡美景不再依旧,尤其是两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胜景难以再闻,郦道元写猿叫声这样详细可能就是让后人记
学生讨论总结。
师:学贵有疑,你对课文还有疑问吗?咱们共同解决好吗?
生质疑,由生或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其勇于质疑的精神。
五、诵读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解决问题的喜悦、带着对三峡美景的向往再读读课文,再领略三峡胜景吧!
投影打出书上的图片,师生共同朗诵课文。
六、作业布置
篇3:初中语文《三峡》教案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英语教师都知道, 听说读写译是学英语的几大技能, 必须在教与学中体现与提高, 并且要让学生最终具备这些能力。在这几大技能中, “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 只有把“说”突破了, 其它能力也会相应跟上。根据笔者在一线工作的了解, 对三峡库区乡镇初中新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原因作如下简要分析。
1. 英语基础差或零基础。
三峡库区农村学校一般都比较偏远, 多年来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到这些地方从教。很多小学虽然课程表上安排有英语课, 苦于无专业英语老师, 只有让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为上别的科目, 实为虚设。有的学校尽管有专任教师上英语, 但这些专任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 甚至是上语文数学有些“吃力”的老师, 他们并非“懂英语”, 而是把英语当副课敷衍。小学六年下来, 学生收获无几, 甚至无英语知识可言。学生怎么能开口“说”英语?
2. 学校不够重视。
由于环境特殊和认识的不到位, 很多小学对英语学科不够重视。很大一批学校领导甚至管教育的个别领导也认为, 落后山区的小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就算不错了, 英语这种“副课”该到中学去学。他们在课程设置、英语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对英语学科要求就不高。学科得不到重视, 教师自然就缺乏激情, 学生也就学不到多少英语知识。
3. 教学条件制约。
三峡库区经济落后, 多数学校地势偏远,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对于英语教学所需的课件、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法运用于课堂。仅凭单一的教科书是无法真正把学生的英语教好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 家庭及社会环境影响。
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陪在身边的是老人和小孩, 对英语一窍不通, 缺乏学习英语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回到家里找不到可以交流的对象, 学以不致用, 得不到实践巩固。
5. 学生自身素质和身心发展影响。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慢慢步入青春期, 处于身心发育期, 特别是身体的发育, 使他们心里烦躁不安, 感到害羞, “害怕说错了别人笑话”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顾忌, 不敢也不愿意大胆表达自己, 长此以往, 英语课堂成了老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为了把握好三峡库区农村初中新生的口语表达关, 提高“说”的技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读, 从“读”开始, 向“说”过渡。
利用晨读时间, 从字母、音标和单词开始, 让学生对英语有个系统的认识, 在学生对单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 鼓励学生造句, 把句子写下来照着念。只要能开口, 就应该肯定, 哪怕一句话只说对了一个单词, 也算迈出了很大一步, 就要大胆坚持下去。
2. 激趣, 让学生自觉爱上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单词、句子及对话, 都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过一遍, 然后开展小组竞赛, 受成功感的驱使, 兴趣有了, 自然就会爱上英语。有了兴趣, “说”就不再是问题。
3. 鼓励, 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往往都是在千百次失败之后才出现。既然初一新生英语基础差, 难于说出口, 就要多鼓励。英语是一门用以交际的语言工具, 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用来和别人对话。说话, 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说的时候, 不必顾忌语法, 更不要顾忌语句的完整性, 哪怕就一个单词, 辅助必要的手势或动作, 基本意思表达出来了, 都要给予肯定, 给予表扬。
4. 表率, 与学生共同进步。
正视学校和学生现状,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和素质。无论专业与否, 无论设备先进与否,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说”英语的表率。利用自己家里的电脑、电视、录音机等学习, 提高英语水平和执教能力, 结合自己的感悟, 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其位, 尽其责, 倾其能。课堂上做好学生表率, 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好。很多英语老师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课堂上用口语, 普通话甚至方言灌到底, 体现不出英语课堂说英语的氛围。
5. 活动, 发展学生“说”的能力。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内外英语活动, 为学生搭建“说”的平台。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 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 不同爱好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英语对话、演唱会、朗诵会、演讲比赛, 以问路、商店购物之类形式编小品剧等等。既可各班进行, 又可在同年级, 甚至全校举行。如此, 既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创造英语的气氛, 还提高“说”英语的能力。
篇4:《三峡》语文教案
(一)领悟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典型化描写的手法。
(二)理清本文精妙的写作思路,欣赏优美流畅的语言。
(三)了解三峡的沧桑巨变,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同学们,你领略过三峡的秀丽风光吗?电视专题片《三峡的传说》将你带进雄伟壮丽的三峡,现在我们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乡恋》(放VCD),让我们在歌声中游览三峡的秀丽风光吧!
(二)美文欣赏
配乐散文《三峡》背景音乐《三峡情》
(三)点击作者
大家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你一定会被《三峡》磅礴的气势、流畅的语言所折服,你可知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竟出自于一个地理学家之手,他就是郦道元。(介绍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
(四)小组自学
自学要求如下: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3.理清思路,感受美景。
(五)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用行楷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讲解文言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讲授新课
1.讲解重点文言句,正确理解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互文)亭午见太阳,夜分见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互文)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该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船行之快。
2.理清写作思路: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次写江水大而急。
再写春冬之景。
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色。
3.分析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来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二)总结课文
同学们,20xx年6月1日,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已下闸蓄水发电,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如果你乘着飞机,你会鸟瞰到三峡大坝的雄姿;如果你泛舟三峡水库,你会欣赏到“高峡出平湖”的奇迹。让我们为三峡出现的奇迹而引吭高歌吧!
(三)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用行楷默写课文。
2.知识延伸:观看专题片《三峡工程》。
板书设计
三峡
山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动静结合
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篇5:《三峡》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篇6:初二语文教案(巴东三峡)
教 案
主备人: 时 间:
《巴东三峡》
(初稿)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5、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巴东三峡》
(定稿)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由小编如梦洗整理的文章初中语文《三峡》教案(精选6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