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山河璀璨 / 正文

古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

2024-12-01 15:17:34 山河璀璨
文章古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由网友破浪前行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古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古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

古诗词的鉴赏 篇1

一.咬文嚼字、品味内涵

阅读诗歌, 贵在领悟。在解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因为在一些诗句中常常会出现一字之警、全句之奇的神奇字眼, 有时看似普通, 却蕴藏着浓郁的内涵。通过反复吟咏, 捕捉精炼传神之词, 并对此作出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如:

向晚古原上, 悠然太古青。碧云收去鸟, 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 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 十室九家贫。 (郑珍《晚望》)

(2012广东省六校高三联合考试)

这首诗字面平易, 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 以俗为雅, 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阅读该诗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赞不绝口。鸟儿隐没于碧云之间,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 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 一幅清新绚丽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古青、碧云、翠稻, 葱绿的色彩点出了诗情画意, 春色溶溶之景致。这是春的旋律在苍穹大地上的回应, 是春风裁出了这碧云, 是春雨润泽了这翠稻, 让人悠然。而尾联中的“怜”与“贫”字则把洒下人间都是怨的哀情苦楚与其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诗的主题和盘托出, 让人沉浸于思索之中。

二.领悟风格、探究特色

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抓住诗歌的精妙词句领悟其语言风格, 探究其特色。是洒脱旷达还是凝练含蓄, 是缠绵悱恻还是空灵飘逸, 是抑郁深沉还是舒缓从容。只有窥探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从中悟出其独特的风格, 才能各领风骚, 从而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如: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生庙》)

(2012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合考一模试卷)

试分析颔、颈联的表现手法及各自的作用。

答: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 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 抒发了“创业难, 守业更难”的感叹。

细品诗味, 作者雄阔绝伦, 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英雄气”、“尚凛然”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昭然揭若。“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典出殊门, 对应成巧思, 浑成自然。“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正反相形, 声情顿挫, 让人垂戒无穷。

三.捕捉情感、体味意韵

捕捉情感、体味意境, 主要是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诗歌鉴赏常常借助形象反映生活, 只有分析诗歌形象, 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 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诗歌的意蕴往往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式暗示, 多呈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式,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伤感之情、惜别之绪、羁旅之思、仰慕之念的, 让自己的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 才能进入鉴赏的境地。如: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想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12泰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 又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惆怅的基调。

诗人情以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融浃。阴云笼罩, 暮雨将临, 渲染了其负重心理。芙蓉国、薜荔村的壮观勾起诗人的思绪, 虽报济世之志, 终感报国无门, 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笛声、风声、诗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听上去格外的凄凉, 其惆怅之情不绝如缕。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篇2

《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了孟子这样的言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此概括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如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句子,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一首题为《自遣》的诗,诗中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二者看起来所说的意思差不多,但联系作者身世,就可知前者是一位政治家的感慨,其意为感慨时光流逝,统一大业却未能完成,渴望得到贤才的帮助而建功立业;后者则是在黑暗的社会政治面前,晚唐文士无可奈何的曼声长叹与暂时逃避。再如同样是写黄昏登高,李商隐的《乐游原》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者低沉伤感而后者豪迈激越,因为李商隐处于国家命运江河日下的晚唐,而王之涣则处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所以面对相同景色时却在诗中表现出了迥然相反的情感。

玩赏字句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为精粹的一种,诗歌的美要通过语言自身之美来显现,对于篇幅相对短小的古典诗词来说尤其是如此。古典诗词的创作都是“积字成句,积句成篇”,鉴赏古典诗词要格外着眼于诗中的字法、句法与章法。

诗人对于诗歌语言予以反复的加工和锤炼,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在这一方面留下了许多故事。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推敲”一事则成为了佳话。到了宋代,诗人们更是重视对于字眼或者说句中眼的锤炼,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一句中,“用”字就先后尝试过以“抱”、“带”、“过”等字来替换,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用”字。因为这样有比喻的意思在其中,仿佛是说蝉的鸣叫是借树枝来演奏,全诗的意味因此深远了许多。可见字词的改易往往会给诗歌的韵味带来重要影响,诗歌的用字是鉴赏时应特别在意的地方之一

诗歌当中采用的语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一方面从总体范围来说来遵循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却又从不同角度对句法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和超越,并力图有所创新。在汉语中,词语的组合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古典诗歌对于这两种语法手段都有很大的超越。其一为倒装,如杜甫诗中为了强调色彩给人的感觉,将“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说成是“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其二为省略,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省略了句中的动词而纯用名词。其三为词类活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当中,“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一句中,“秋”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短语,指湖面上的风吹来阵阵寒意。鉴赏诗歌时应掌握诗中的特殊句法。

章法说的是诗词的结构。在诗词中,展现的不外乎是主观之情、客观之景以及发生的事,而如何将情景事加以组合,使之成篇,就有赖于诗人的艺术构思,也就是谋篇布局的章法。解读诗词时应注意其艺术结构。如沈佺期《独不见》写一位长安城内的少妇的秋夜相思,全诗如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中所写的场景由室内到室外再到辽阳,又由白狼河北回到了长安城南,结尾再次转入室内。全诗结构既严谨整密又顺畅自然,而如果能掌握此诗章法转折变化,对全诗的诗意也就有了深入了解。

体悟意境

在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字句含意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就可以进入诗歌鉴赏的最后阶段:体悟意境。这也是诗词鉴赏是否能够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包括情与理,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作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种审美的状态,引起他们的想像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意境是从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中提炼出的审美范畴。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论中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才得到了比较精楚的认识。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据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而意境则是诗词艺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鉴赏古诗词的主旨思想 篇3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

方法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诗歌的题目是我们欣赏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它会给出相关暗示:有的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暗示诗歌创作的原因,有的暗示诗歌的类别,有的则直接点明诗歌的主旨或诗人的情感指向。因此,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万不可忽视诗歌的题目。例如,杜甫的《书愤》,一个“愤”字就把诗人的激愤之情表露无遗;李绅的《悯农》,诗题中的“悯”字已经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张籍的《秋思》,“思”字已经表明诗歌是要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喜”是全诗的诗眼,由其可知这种喜悦之情会渗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王维的《田园乐》,一看题目就会想象到诗人田园生活的愉悦和快乐;杜甫的《孤雁》之“孤”就明确点明了诗人孤独的情绪;等等。

所以,我们在分析诗歌的主旨思想时,要谨记:诗歌题目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暗示了一些有助于我们探究诗歌主题的有用信息,万不可忽略。

方法二:关注注释,体会主旨。

注释是对诗歌创作的说明或提示。注释,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的信息。可是注释对于我们准确无误地理解一首诗确是至关重要的。它或是对某些疑难字词的解释,或是对诗歌背景作简明扼要的介绍,还有可能是交代写作缘由。有的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的对作者作了简介,便于我们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时切不可放过。有的是对诗歌的标题、诗歌中的用典、生僻词语、地名、物名、人物等作解释说明,这些解释说明对我们鉴赏诗歌很有帮助,不能等闲视之。例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中欧阳修的《临江仙》后加了一个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题目又这样设问: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老友远道来访,欧阳修席间回想起“新科进士的宴会”,很自然地,可以得出 “久别重逢的喜悦”这一情感。再联系词句,把“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等情感答出来,答案也就完整了。

请记住:注解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我们应该用好这种暗示,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方法三: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须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探究它所表达的与此景、物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便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2014年高考四川卷中赵执信《秋暮吟望》:“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稍加分析该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发现“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北斗低横”等固定的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所以答案可这样组织: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方法四:“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生平、个性品格、思想、创作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准确把握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2014年江西卷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这首诗,其实,我们只要了解苏轼其人其事其性格,考卷中“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的答案就可迎刃而解。苏轼深受儒、释、道影响,既有入世安天下的抱负,又有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他一生虽然屡遭贬谪,越贬越远,但他积极乐观、随遇而安,贬到哪里都能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深受百姓爱戴。所以,答案也就可以这样组织: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者: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论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篇4

古诗词的学习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心得。

第一, 学习一首诗词, 就要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

比如《过零丁洋》, 作者是文天祥, 汉族,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 受俘期间, 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 文天祥宁死不屈, 从容赴义, 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 (1279) 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当你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历史背景时, 就会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情怀。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二, 从整首诗词的表达思想去赏析。

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 如果一首诗没有思想, 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也不可能流传至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 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方面去赏析。我们从苏轼的生平中可以知道,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 是眉山青神人, 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 婚后两人恩爱, 生有一子苏迈。可惜好景不长, 这位贤妻、良母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 正是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十年,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 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 为全词定下了主调, 凄哀至极。“不思量”, 故作决绝语, 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 刻骨铭心, 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这首词无处不在表达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深沉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第三, 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培养。

例如利用诗中的典故, 培养学生的情感。如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 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 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 自家仍然是庄周, 不知蝴蝶已经何往。又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 因丈夫死在边疆, 哭于树下而死, 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所以, 我们可以从典故中引发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关于四月的古诗词鉴赏 篇5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女冠子·四月十七

唐代:韦庄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译文: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四月

先秦:佚名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译文:

人间四月开始初夏好时节,进入六月酷暑炎天就到来。可恨我的先祖不是善良人,怎么竟然忍心让我受祸灾?

这晚秋的风啊凄凄又冷冷,花草树木纷纷萎谢或凋零。身遭如此大难心内深忧痛,我到哪里存身啊方得安宁?

冬天是如此凛冽如此无情,呼啸着吹来这狂暴的寒风。天下的人儿个个都有好命,为什么惟独我遭受这不幸?

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贵花卉,既有栗子树也有那斗寒梅。如今遭难枝残叶落花枯萎,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罪。

君看那汩汩流淌的山泉水,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变混浊。孤独的我天天遭受这灾祸,谁知道何时我能够得善果?

滔滔奔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把个丰美的南国紧紧包络。我鞠躬尽瘁做好本职工作,当政者为什么不能善待我?

我本不是苍雕也不是鸷鸟,不能象它们一样直飞高天。我本不是鳣鱼也不是鲔鱼,不能象它们一样潜逃深渊。

高高的山上生长蕨菜薇菜,低洼的湿地生长枸杞赤楝。不知何以自处的我写此诗,渲泄我心中的悲苦与哀怜。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6

一、通过语言描绘引入诗词的情境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将诗词的情景创设出来,逐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基本的一致,产生相应的共鸣。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在讲诗文的第一节时,可以对其进行这样的描述:深秋的傍晚,荻花在浔阳江边飘零,秋风萧瑟。岸边,匹马消瘦,一叶扁舟,主客相对无言,默默饮酒,以作辞别。茫茫江水之中,苍白的月影随着水波飘动。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会对主客的心情有所想象。当主客听到江边传来的琵琶声时,一个忘记了出发,一个忘记了回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啊!

二、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

学生能够在诗词的意境中品味词、句的优美是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培養目标。要想很好地对诗词进行鉴赏,就必定要对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教育与诗词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对李白《送友人》一诗进行鉴赏,只要准确把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就能较好地理解全诗的整体情感。具体说来,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把握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语法现象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的运用就非常神奇。

2.能够辨明诗词中的语言手法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凄苦孤独却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的爱国诗人形象。

3.能够对典型的语言风格进行理解

古诗词语言风格多样,有严肃与诙谐、风趣、生动;委婉与豪爽、细腻、热烈。如杜甫的《兵车行》,其语言风格就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古诗词的鉴赏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新将学生们吸引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来。

1.流行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添加一些流行的元素,就会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如音乐、绘画等元素的应用。在《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诗词的弹唱版本,让学生们体会古词的声乐和音律,在轻松的环境下解读诗词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激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加强诗词诵读训练

学习古诗词,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最主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让他们放声朗读,熟读成诵,使他们在语义、语音、语法的感受力上得到增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登高》等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中,能够对其进行反复地朗读,就很容易把握好诗词的结构,并可以深刻体会到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与思想。

一般来说,一首诗词所具有的平仄相配、句式整饬、句末押韵、节奏鲜明的特点是不容易被理解和体味的,但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对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有所把握和体会,进而感知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真实情感,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运用脑、耳、眼、口的结合,通过多层次的感知和想象以及情感的散发,使诗词的含蓄美与形象美变得更加形象和清晰。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即朗诵比赛与教师范读。其中的教师范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并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诗词诵读。教师在泛读时,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们受其情感的感染,更易领悟诗人的情感与诗词的情境。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学生在朗读比赛中跃跃欲试,表现自己,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激烈的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对作品进一步地理解和感知。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同学们感情饱满、字正腔圆地朗诵,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朗诵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对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行深刻的揣摩,并逐步体会诗文的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应的理论和内容,只会是一种强加式的教学方式,但若是能做到“授之以渔”,则是教学中的大突破。研究性学习就属于这样的“渔”。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能够借用学生的自主和探索,进行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学习形式是由多个人员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亲身经历来获取所需的经验,并最终促成小组成员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决和处理。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品阅读,并能够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有微观与宏观的认识,从而全面的认识诗词所抒发情感内容,得到有效地鉴赏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研究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如研究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意象的特点和哀怨感伤都是值得学生们探究的内容。在研究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合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形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并再次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有所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获得对诗词的独特审美。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应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一同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目标。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7

一、突破习惯,提升自我

王崧舟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这就告诉我们应该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拥有并尊重自己的读书感受。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喜欢用时光如流水、光阴荏苒等词语来形容时光匆匆。时间簌簌地过去了,但其速度真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吗?这是否是我们内心浮躁的体现呢?偶见宋代诗人唐庚的《醉眠》,触动了我的思考:“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这首诗阐述时间,另辟蹊径,拓展了教者的思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时间仿佛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我们不能任时光匆匆流逝,应该让时间留下痕迹。教师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就能引导学生在缓缓流淌的岁月长河中静静品味时间,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

二、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诗,对此,苏东坡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流连诗酒,得风雅之乐;也亲理农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因此,他才能写出这样亲切本色的农家诗。而东坡在少年时代,就有过操作农事的经历,谪居黄州期间,他也曾亲躬田亩。正因为有此生活经验,他才能与陶渊明产生情感共鸣,“识此语之妙”。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可能与所读之诗全部相配,因而教者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或列举相似的作品,让学生触类旁通。

三、领略意境,创造提升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欣赏月色,柳宗元面对宜人的秋景,却感觉“寂寞将何言”,可见其谪居中郁悒的情怀;王维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看作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苏轼看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邀张怀民共赏。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提示他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景色,几位诗人的心境不一样,言语不一样?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篇8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理性

一、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的适度分离

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 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笔者认为, 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 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 而非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评论, 更非提供现成的结论。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一棵树, 那么诗词鉴赏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 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 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 哪里树叶少, 各自是什么原因, 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 心里想着树, 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气势, 为他倾倒, 为他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 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语言如何, 该如何评价, 跳过了审美过程, 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 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

当然诗词鉴赏也离不开理性评论, 这是检验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面向考试的要求。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语文教学, 但也没有必要讳言乃至刻意避开理性评论, 避开应试。只是不要急于评论, 不能跳过审美过程。诗词鉴赏的理性评论技巧性很强, 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 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 操作性很强。可以说, 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 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也应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的定位要准确, 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 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 教师自己讲得投入, 学生却无动于衷, 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帮学生总结一下, 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 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笔者认为, 对于古诗词鉴赏, 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 知识储备要扎实。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 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论有的流派认为, 作品一旦问世就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 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唯一意蕴。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特别强调追寻作者的本意。笔者以为, 中学时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其次, 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如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的句子, 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的歌词, 让学生体会沉淀在“草”这一意象上的情思, 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 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 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教师本身应该进入审美情境, 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 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 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

三、朗读与静思的结合

古诗词的美感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虽然由于语言的演变, 押韵对仗等形式上的特点产生的美感已经大大削弱, 但是直到现在, 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 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 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

古诗词要读进去, 读出味道来, 还要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 让学生静心体会。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直达我心, 触动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 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 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 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 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思路 篇9

所谓“三步曲”即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三看”, 第二步是“二抓”, 第三步是“一深入”

“三看”, 看诗词的题目、作者及有关注解。首先, 诗词的题目是“眼睛”, 对整首诗歌起着概括的作用, 很好地理解题目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关键一步。如全国卷II中的诗题是《春日即事》, 那么我们就知道写在春天, 也许就是跟伤春、惜春等情绪有关的话题;还有如江苏卷的《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是六朝古都, 而“凤凰台”中“凤凰”象征着盛世, 如今物是人非, 那么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首怀古讽今诗。其次,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大致情况。因为, 我们知道, 文学是一个时代风云的缩影和反映, 据此我们能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是, 对于陌生的作者我们该怎么办, 如2008年全国各地的语文卷除江苏、天津等六卷是考生很熟悉的作者, 而其它作者考生均非常陌生。这不要紧, 大凡我们不熟悉的作者, 命题者会或多或少给我们注释, 2008年的全国考卷中这一考点很少没有注解, 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地实行第三看。第三看就是考生在阅读诗歌前要把卷中提供给我们的注解仔细地阅读乃至进行联想, 思考在这样一个时期, 文人们会出现怎样一种心境, 或者作者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诗人会出现何种风格的创作。如2008年的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中注解说:“此诗为王寂 (作者) 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这一个注解为我们解读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注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是贬谪的, 那么在诗中就不外乎一下集中情感:或伤感、或豁达、或怀才不遇、或感叹时光流逝、或慨叹年华易老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考生拿到题目先不要急于去看文本, 也不要先看哪个题目有多难, 我们要以从容的心态, 做好解读诗歌的“热身运动”,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打稳扎。

“二抓“即要抓诗歌的整体感受和诗眼 (或能昭示诗词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由一个个意象构成没错, 可是它们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连同作者的情感浑然一体的, 切不可离开诗歌的整体感受谈什么意象的美或丑。比如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词中意象是如何的伤感, 其实, 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与她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沉重的心境结合起来的话, 所有的意象都不会染上让人慨然长叹的情愫, 只有把黄花、大雁、细雨、梧桐等意象一一加注上李清照那颗因国难家愁而日渐“憔悴损”的破碎的心, 诗歌的灵魂才呼之欲出了。再者, 诗是语言的精华, 在如此精妙的诗歌语言中, 一定有几个词或几句诗是最能传达诗人内心情怀的。如2008年全国卷I《江涧作四首》 (其三) , 在了解注解以及把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 能够抓住尾联中最能传达诗歌主旨的:“最羡鱼竿客, 归船雨打篷”两句, 那么, 我们在解答文中第二个题目“从全诗看, 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时, 也就轻而易举了。考生朋友们, 我们切不可急躁, 我们要潜心研读诗歌, 把握诗歌给我们的总体感受, 慧眼识“诗眼”, 相信我们会找到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隐含着的信息, 它们是我们准确解读诗歌的关键, 这一点千万莫忽视。

“一深入”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时, 不要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而要深入诗歌的骨髓里, 了解要义。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往往难以拿到象样的分数。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 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看到眼前的“鸥鹭”而对旧地的留恋, 应上升到反映中原父老向往南方的民族政权这一层面上来, 答题的才不会“喧宾夺主”。

古诗词鉴赏中的语感培养教学 篇10

一.古诗词鉴赏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 传统诗词鉴赏学习方法中培养语感, 提高诗词鉴赏力的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理论往往用充满直觉思维特点的“悟”来描述鉴赏者对意境、意蕴美和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领会, 道出鉴赏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至于怎样达到“悟”的境界, 前人总结的经验就是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实践训练和揣摩感悟等语感培养实践训练。“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1]刘勰主张通过“博观”的长期反复实践积累, 使读者的鉴赏能力不断得到检验、训练和提高, 从而“悟入”, 达到“圆照之象”;朱熹提出“沉潜涵泳”、“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学习方法;以“悟”论诗的集大成者严羽提出“妙悟”说, 他认为, “妙悟”并不能凭空发生, 它的产生是一个过程, “非多读书, 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2]严羽提出较系统的“悟入”途径:首先, “识”是妙悟的前提。它包括对诗歌风格、意境、体裁、语言等方面特点的辨识和领会。“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则“久之自然悟入”;其次, “熟参”是妙悟的门径。严羽所说的“熟参”, 就是广泛博览, 在此基础上对历代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鉴别出作品的优劣高下。

总之, 中国古代的诗词鉴赏理论和实践经验均指出鉴赏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同时证实了进行知识积累、言语实践、揣摩感悟等语感培养方法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传统诗词鉴赏理论和实践经验强调语感的“悟”、“可意会不可言传”, 将“悟”说得过于玄妙, 未揭开语感形成的内隐生理机制, 不利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操作。

(二) 当代语感研究者对语感心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1. 语感生成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把握、领悟能力, 即对语言的敏感, 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3]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个体性的特点。当代语感研究者李海林先生在其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指出, 语感作为一个静态的能力结构状态, 形成的心理机制是语感图式。语感图式既是形成基本语感力的内在标志, 也是语感过程得以实现和语感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语感图式是主体在长期言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全部主观知识和经验的浓缩、凝结和沉淀, 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带有个人全部经验的独特性的言语心理结构。语感心理机制的生成即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进行认识时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在言语实践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 同化是言语对象向主体转化, 是主体语感力的表现, 同化巩固强化原有的语感;顺应是言语主体向言语对象的转化, 是主体语感力获得新发展的表现。

2. 语感图式生成的途径:知识积累、言语实践

正常人都具有语感, 只存在程度和水平的差异。养成敏锐的高层次的语感, 需要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言语实践, 使语感图式成为一个稳定而开放的信息系统, 让它时刻与外界存在信息交换。语感的形成需要对言语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涵泳, 从而具备认知上的领悟能力。语感的形成还是言语主体不断地模仿, 反复实践练习和自我巩固强化的结果。

3.“i+1”原则

当代语感研究者还发现进行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的语感图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层面和方面, 使二者有得以实现一定程度内化的可能, 但又必须存在超出学生语感图式框架和范围的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教学的价值, 才能实现打破学生原有图式结构、重组学生语感图式的目的”。[4]李海林先生称此为“i+1”原则, 其中“i”指学生原有的语感图式, “1”指超出学生语感图式框架和范围, 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培养语感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语感能力和原有的语感图式,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感培养教学目标,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设定难度适中, 富有启发意义的鉴赏问题。

4. 语感分析与语感实践相结合

语感分析与语感实践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生成稳定的语感图式, 提高语感能力, 进而提高鉴赏能力。相对而言, 中国古代传统的语感培养方法重感受、体验, 在诗词鉴赏中更注重感性把握, 轻视理性的分析, 这使得语感培养带有某种自发性、盲目性、神秘性。当代语感研究理论认为, 语感属于言语能力, 言语能力作为言语活动的稳定调节机制是在获得言语知识、心智技能的基础上, 经过广泛的迁移, 不断的系统化、概括化即类化实现的。反复接触古诗词时, 就会逐步概括出一定的结构形式、情味、意蕴的规律, 这些规律经不断巩固才稳定成为语感图式。因此, 为了高效率地生成稳定的语感图式, 在练习实践的基础上应通过语感分析进行规律性知识的总结, 促进学生对类化知识的吸收。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 感受性原则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直觉感受, 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

感受性原则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的首要教学原则。古诗词最基本、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形象性。进行古诗词鉴赏主要凭借艺术直觉思维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整体的把握。贯彻感受性原则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第一, 理解和感受的关系。感受是深刻理解诗词的基础, 理解则促使感受变得强烈、丰富、深刻;第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行感受既要含英咀华、深入品味, 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意境, 不拘泥于部分。第三, 鉴赏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鉴赏者对古诗词文本的感受既来自作者, 也来自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 因此, 鉴赏者对古诗词文本的感受既是无限趋近作者的感受, 又是深入回归内心的个性化感受。

(二)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教学原则。实施该原则应遵循古诗词鉴赏活动的规律, 遵循学生鉴赏能力发展的渐进性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宏观上制定有目的、有步骤的、长期性的语感培养计划, 循序渐进, 持续进行。

(三) 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意味着语感培养不刻意割裂学生鉴赏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及鉴赏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不刻意将语感培养独立于鉴赏教学之外, 而是将语感培养的计划、教学方法与整个古诗词鉴赏教学融为一体, 将语感运用和语感培养渗透在鉴赏教学的每个阶段, 每个具体的环节。

(四) 实践训练原则

语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原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 联系自身的实际运用语感的实践, 如运用知识积累、思想状况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进行鉴赏;其二, 旨在将感受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训练。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对古诗词的体味、感悟、探究中积累和建构语感能力。实施实践训练原则可以从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入手。

(五) 开放性原则

古诗词鉴赏中语感培养的开放性原则有四层含义:其一, 注重课堂氛围的开放性。重构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积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鉴赏教学要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氛围, 有利于学生开放心灵世界, 进行充分感知;其二, 注重古诗词解读的开放性、多元性。珍视学生基于自身独特体验得出的见解、评价;其三, 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可以引进丰富多彩的文化媒介, 用大量有益的文化信息冲击学生的视野等;其四, 注重古诗词鉴赏对学生生活的开放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古诗词鉴赏的语感积累、语感培养,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

在借鉴中国古代语感培养学习经验和当代语感培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特点, 笔者创造性地设计四大类语感培养教学方法。这四类教学方法都以学生的学法为主, 教法与学法有机统一, 既有语感实践, 又有语感分析, 遵循学生言语生成的规律, 遵循古诗词鉴赏学习的规律, 循序渐进, 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感培养教学过程。

(一) 以诵读熏陶为主的教学方法:“熟参、吟诵、涵泳”

以诵读熏陶为主的语感培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围绕“读”这个共同的鉴赏学习方式展开, 但各有侧重, 循序渐进, 达到使学生在泛读、诵读、精读、美读、烂读中受到熏陶, 进而积累古诗词鉴赏知识, 积累审美体验, 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内容并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美感和内在意蕴的目的。“熟参”, 来自严羽的“妙悟说”, “熟参”法, 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和各种相关知识的博览、熟悉, 旨在进行初步感知和知识积累的教学方法;“吟诵”法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泛读、精读、美读、吟唱、背诵、朗读比赛等各种方式进行熟悉、感知、领会诗词内容的教学方法;“涵泳”, 来自朱熹提倡的“虚心涵泳”读书方法。“涵泳”法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熟参、吟诵”为基础, 开始沉潜揣摩, 优游浸润以绎其旨、涵泳默会以得其归, 在读中求悟。“熟参、吟诵、涵泳”这三类方法的基本要求是长期性的“读”、感性的“读”、整体性的“读”。它们既是鉴赏前的充分准备, 进行鉴赏的坚实基础, 又是贯穿鉴赏教学过程和语感培养计划全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感培养教学方法。

(二) 以语境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想象、自失、兴会”

以语境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想象、自失、兴会”, 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根据诗词意境, 创设特定的情景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审美、生活体验等因素,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体悟古诗词空灵蕴藉的意境美。“想象”, 特指在鉴赏教学中调动学生感觉、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审美体验, 通过想象、联想, 进入古诗词意境中的教学方法;“自失”, 即“审美自失”, 源于叔本华的著名论断“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叔本华这样描述:“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 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 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人们再也不能将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 而是二者已经合二为一了”。[5]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自失”法指在教师引导、点拨下, 学生以充分的涵泳、想象为基础, “入乎其内”, 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中, 由“有我”转而进入如痴如醉的“忘我”状态。审美“自失”是一种“忘我观美”的阅读鉴赏境界, 是读者视界与作者视界的完全融合;“兴会”是审美“自失”的自然结果。“兴会”的说法来自王士祯的“神韵说”, 王士祯认为诗的艺术境界是“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指出“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 “得意忘言”。[6]“兴会”的教学法指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经历“想象、自失”的审美状态, 开始由“忘我”而“观我”, 调动自己的经验、感情与诗词文本进行交流, 产生情感共鸣, 并在刹那间悠然心会, 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和“味外之旨”, 获得难以言传的陶畅酣适的审美快感。

实施语境体悟法的总要求有三:第一, 学生已扫除古诗词的语言障碍, 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进行了充分的诵读;第二, 教师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想象的角度切入, 创设古诗词的情景氛围;第三, 把鉴赏体悟还给学生本身。语境体悟法应注意“想象、自失、兴会”组成紧密融合的一个鉴赏过程, 不必刻意进行切割。“想象”的自然结果是“自失、兴会”;“自失、兴会”之中包含“想象”。

(三) 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辨味、精思、比较”

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辨味、精思、比较”, 指在对古诗词“入乎其内”的感受基础上, 引导学生“出乎其外”, 抓住语感敏感点和古诗词的精粹之处分析诗词的炼字、情味、意蕴、意境、风格等, 更深入地掌握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创作规律和赏析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辨味”就是审美, 是辨别诗中的情趣韵味。“辨味”法指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诗词, 在语感直觉思维最充分的参与中初步形成对诗词整体情趣韵味的审美判断, 或对诗词炼字、意境、风格等某一方面形成感性的判断;“精思”, 来自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精思”的教学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相关知识, 对自己通过“辨味”形成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探究。“辨味”解决“这是什么”的问题, “精思”解决“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比较”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从某个鉴赏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较鉴赏分析,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领悟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通过打破原有语感图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扩大、优化原有的语感图式结构的包容性, 使主体语感图式的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感力, 提高鉴赏力的重要方法。

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 变“全盘灌输”为“拈精摘要”;第二, 变“默默聆听”为“研讨交流”。激疑问难, 挑起争辩, 鼓励学生开放思维, 得出有独特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第三, 鼓励学生广泛参阅古代诗歌鉴赏批评理论, 能大胆地对古代诗歌鉴赏批评理论进行运用。

(四) 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体察、迁移、琢磨”

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体察、迁移、琢磨”, 指在实践训练中对刚形成的语感力进行运用、训练、巩固。“体察”, 即“切己体察法”, 是朱熹读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语感“训练说”的代表者洪镇涛老师在语感教学中继承朱熹“切己体察法”的精髓, 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 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 以培养语感[7];“迁移”, 即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迁移”教学法指通过古诗词鉴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的迁移, 促使内化知识的释放、输出、运用, 使语感得到磨砺, 从而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琢磨”是指在实践运用中对已形成的语感力的反复磨砺、雕琢。历经鉴赏前的“熟参”、诵读, 鉴赏时的感受、体悟、分析及鉴赏后的实践巩固, 学生的语感图式已逐渐稳固, 但要形成准确、敏锐、优美、纯正的语感, 还需完成对语感广度、深度、敏度、美度的更精细的磨砺、雕琢。“琢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在思想上反刍、琢磨已有的知识, 熏陶感悟, 潜移默化;第二, 在听说读写中琢磨。在听说训练中培养敏锐的直觉力, 判断力和流畅的表述力。在读写训练中广泛博览, 精心写作;第三, 加大朗诵和背诵的力度, 使古诗歌作品烂熟于心, 使自己对诗词的领悟不断加深。“琢磨”的过程既是语感培养教学实践的最后程序, 也是语感培养教学实践回复到诵读的无限循环的程序。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所解决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问题, 更是个人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相联结的问题。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尽管在理论上尚待完善, 在实践上尚待进一步探索、检验,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借助语感的瑰丽虹桥引领学生走向中国古典文化家园的过程, 这是一个永远趋向完美的母语学习和人文关怀的过程。

注释

1[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第438页。

2[2]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26页。

3[3]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语文学习》, 1993年第3期第2页。

4[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25-326页。

5[5][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第249页。

6[6]张蓉《中国诗学史话---诗学义理识鉴》,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64页。

由小编破浪前行整理的文章古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古诗词   鉴赏   精选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