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精选12篇)
篇1: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在一条长满青青草的小溪旁,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这茅草屋仿佛嵌在了一片绿色里,显得特别宁静……
突然,辛弃疾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淡淡的醉意互相说话取笑。是谁也被这小草的清香迷醉了呢?哦!原来是一对满头银发的夫妻啊!
再看看茅屋外,老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面奋力地锄着豆田里的杂草,汗水正一滴滴地往下淌,他也不擦擦,还是专注地锄着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他为了能看清编条,眼睛都差点粘上去了!
“哈哈哈!"
咦?是谁笑得那么开心?哦!原来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呀!只见他不帮大哥二哥干活,而是一人趴在溪边欢欢喜喜地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啊!多么和谐的村居人家呀!
篇2: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在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而茅屋就在那儿。这时,听见了两个人说话取笑的声音。仔细一听,是从茅屋里传来的。在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啊。
老妇对老翁说:“老伴儿,你看看我们的儿子都懂事了啊。”
篇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 (上) 第26课。
【教学理念】
诗词是一种美, 是一种艺术, 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 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 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 诵读激活画面, 品赏明晰画面, 想象舒展画面, 引领学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诗境, 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诗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写下来。
4.感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体会作者白描的艺术手法,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想象, 披文入情, 感悟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诵读, 明晰画面, 感知意象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读题) —《清平乐·村居》。 (“乐”, 在这里应该读作“yuè”) 。你发现词与诗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吗?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 规定了词的格式;“村居“是词的题目, 一般与词的内容有关。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长期住在某个地方, 叫—久居;分开来住, 叫—分居;新搬到一个住处, 叫—新居;过去住的地方, 叫—故居。读了题目“村居”, 你猜想这首词会是描写什么的? (农村生活) 再读读词, 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引导学生从“茅檐、小溪、青草、莲蓬和锄豆、织笼、卧剥”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断和认识。
3.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 可以叫作“村居图”, 自己反复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说说你们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划出并读准生字词, 读顺词句。注意“翁”是后鼻音, “莲”是前鼻音, “锄”是翘舌音, “剥”读作“bāo”。“蓬”一般读轻声, 但词中为了压韵要读出其声调。
(2) 诗词是有一定节奏的, 像音乐一样。读诗词一样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想读过的诗词, 试着读出诗词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逐句体会, 同桌互助, 在觉得需要突出的词语下加小圆点, 需要停顿的词语后画斜线, 句尾的字是压韵的, 在下面画上曲线。
(3) 分“上阕”、“下阕”朗读, 边读边联想, 把静止的画面复活, 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的“村居”画面。引导学生以说说具体的农村生活画面为主, 即诗词所描写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语言皆指向具体的事物形象, 理解艺术的语言离不开诵读。教学理应坚持以读为本, 以读攻读, 扣题而入, 层层递进, 缘文明象。引领学生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语言的审美正是通过深入诵读“幻化”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明晰优美的意象, 为理解诗词铺设生活化的阅读背景。
二、品读, 想象画面, 欣赏意象
1.“诗中有画”, 我们在品词析句时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和欣赏诗词的画面, 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用心听老师读 (投图并配音) , 用心去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激发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 并努力自然真实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清新秀丽、朴素恬静、自由自在、和谐、和睦、幸福美满、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温馨等,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读出画面的整体情境。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好的画面, 用你们的慧眼去欣赏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走进”村子,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欢吗?你们还会看到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画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2) 引导学生先认识词中写到的茅檐、溪、豆、莲、草等实景与特点, 接着复现和再造诗境中会有的虚景:古树参天、莲花飘香、翠竹摇曳、小鸟欢叫、鱼儿穿梭、鸡鸭成群等, 最后整合景物, 诵读, 体会到这是个清新美丽、朴素恬静、舒适惬意的小村子。 (3) 美美地读读句子。
(2) 在这宁静的村子里漫步, 走着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走近了仔细听听在说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的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你们听到了怎样的说话声? (吴音:中国吴地的方言, 它以苏州话为代表。醉里:带有醉意地交谈。) (2) 谁和谁在交谈, 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样地在交谈?借助“翁媪”的字形结构 (“翁”中的“公”字, “媪”中的“女”字) , 并联系句中对“白发”的描写与参看插图等, 认识“翁媪”, 初步理解“相媚好”。 (3) 这对生活在秀丽乡村的相亲相爱的老夫妇会亲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媪”交谈的内容、动作和神情, 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生活场景, 自由地交流演说, 进一步感受“相媚好”。 (4)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读好。
(3) 这对白发翁媪带着微微的醉意, 说着知心的、贴心的、暖心的话儿。当他们抬起朦胧的醉眼看见三个儿子, 更是喜不自禁, 眉开眼笑。三个儿子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家的三个儿子吗?为什么? (1) 投读诗词的下片。 (2) 你喜欢哪个儿子, 为什么?用你的朗读来夸夸他。学生自择品读, 想象画面:大儿子的辛勤劳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顽皮, 体会三个儿子的个性特点。如:小儿子在干什么? (卧剥莲蓬) , “卧”是怎样的一种姿态? (躺、趴) 这个小儿子会怎样的卧剥呢? (俯卧、侧卧、仰卧) 他还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说“最喜小儿无赖”呢? (3) 夸夸这三个儿子吧, 一同去感受他们幸福的生活! (朗读诗词的下阙)
设计意图:“诗词如画宜想象, 一字多解妙趣生”, 注重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 感悟和充实语言文字的形象。学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 切合实际, 又超越文本, 彰显个性, 使诗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 学生仿佛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 物我一体, 品出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诗词“活”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美读, 激活画面, 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 举家生活和美,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比一比哪组读得最美。 (学生自主准备, 分组竞读)
2.从“茅檐低小”、“锄豆”、“织鸡笼”看, 这家农户的生活比较清苦, 劳作也比较辛苦, 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村子山清水秀, 令人陶醉;翁媪相敬如宾, 老有所养;儿子各尽其能, 勤劳孝顺;合家和睦友爱, 幸福美满, 等等。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 体验别样的农家幸福生活。
3.快乐、悠闲、美好、和谐、幸福等都可以用来赞美这幅“村居图”, 其实所有这些词语都聚集在了词中的一个字中, 你们能找出吗? (醉) (1) 谁醉了, 为什么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如:主人、作者、读者。 (2) 辛弃疾在村中走着、看着、听着、想着, 他“醉”了吗?你怎么发现的?再品“白发谁家翁媪”等词句, 相机介绍词的创作背景。 (3) 你们“醉”了吗?让我们一起融入诗词中的农家生活 (由景到人, 由“翁媪”到“三个儿子”) , 随文而醉。练习美读、背诵。
4.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朵艳丽的奇葩。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谁会背?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学生自由吟诵) 课后可再收集、诵读和交流。
篇4:改写《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大诗人,他曾经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里生活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他走出客栈,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小鱼、小虾和砂石。溪边长满了绿草,溪里荷花朵朵绽放,有粉的,白的,还有黄的……荷叶挨挨挤挤,好像碧绿的大圆盘。风儿一吹,草和荷花一起摇摆,好像在跳舞,又好像在欢迎辛弃疾。
辛弃疾向前看,发现了一个茅草屋。屋顶上爬满了瓜藤。院子里坐着一对老夫妇,他们俩喝着自家做的米酒,用吴地方言說着家乡话,好开心的样子。
小溪东面有一块地。大儿子在豆地锄草呢,汗流浃背,他也不说累。豆子长势良好,今年秋天一定又会大获丰收。
二儿子从小就心灵手巧,现在家里养的鸡多了,他在院门口动手为小鸡编织鸡笼呢。你看他编织的鸡笼多精致,趴在旁边的小鸡都想早一点入住了。
最有趣的是老人的小儿子,他正在溪头剥莲蓬呢!他一会儿站着剥,一会儿卧着剥,嘴里唠叨着:“这莲蓬多新鲜!”他剥累了,躺下来,采下一片大莲叶盖在脸上,睡起了懒觉。
辛弃疾看着眼前的一切,被农家人质朴的生活感染了。于是,一首词《清平乐·村居》便随口吟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四(7)班
指导老师:辛 竞
篇5: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老妇,你这会儿很美啊!”
“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做错了啊!”
“哈哈哈哈哈!”一阵笑声从屋子里传了出来。
这里依山傍水,时不时传出来一两声鸟的欢叫声,河里的鱼时不时跃出水面玩耍,多么悠闲自在的日子啊!
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溪的东边锄豆,太阳火辣辣的,大儿子头上的汗珠就像在滑滑梯,可是,大儿子都没顾得上去擦擦汗,只是在埋头苦干,可能是想给爹娘一个惊喜吧!
二儿子最灵巧,他正在一棵树下用一双灵巧的手编织鸡笼。他身边的几只鸡,好像也知道似的,就用嘴啄一下二儿子的脚表示友好,二儿子也不讨厌,只是编得更加快地编织着鸡笼。
老妇人最喜欢的小儿子正在溪边,卧在草地上剥莲蓬,一边剥,一边嘴里念叨着先给谁吃。
诗人辛弃疾见了便写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篇6: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茅屋里有一对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挂着喝醉后的微笑。她们这对老伴,喝醉后还用自己的家乡话说着对方呢!
“哎,老伴啊!看你这年纪,连衣服挂哪了都不知道啊!哈哈!”
“你不也是,老花镜放哪了,都找不到!最后还不是放在桌上!”
大儿子现在小溪的东边,我去看看他在干什么吧!哦,原来大儿子在这里为上次种的豆子除草、浇水啊!
再看看二儿子吧,他在茅屋边鸡窝旁,正在给小鸡们织鸡笼呀!只见他拿着干草认认真真地织着,大约他是怕小鸡们冷到吧!不然他没那么热情的。
篇7: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你听,是谁带着柔媚的南方口音把酒言欢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妇。
“老头子啊,你别喝那么多酒,酒喝多了伤身体。”
“知道了,知道了,我今天高兴,老天赐给了我们三个可爱的儿子,像多喝两杯。”
篇8:《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就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 观诗人言咏之志怀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 赏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 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怀, 并且感同身受。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涵泳, 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 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 感受词人借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师“身无彩凤双飞翼”, 不是万能的, 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 也不都是天才, 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也是有限的。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 教师无法灌输, 学生亦无法自悟, 但有一点我们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 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 大人还是小孩, 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 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教师要做的, 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 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课堂上, 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 教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中, 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 走进课堂, 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吟咏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 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 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 (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 知道稼轩是谁吗? (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 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 除了姓、名, 还有字、号。“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 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稼轩”二字, 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 (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轩”是什么? (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 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 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 (建在庄稼地里, 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田园生活, 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 稼轩先生坐在窗前, 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虽然不是很富足, 可是很安逸。
2.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 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本, 自由读。这首词生字很多, 请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通顺, 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 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其他同学注意听, 听他读准了没有。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指名读。)
4.读得好, 这就叫字正腔圆。“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媪”是个生字, 也是这首词的韵脚, 他读得很好。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你读得丝毫不逊色,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亡”“剥”, 都读得很准确, 我们连起来一起读一遍。 (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读起来抑扬顿挫, 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 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韵味十足。 (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 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 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 这就叫节奏感, 这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预备起。
8.真好!同学们, 我们读古代的词, 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 都是可以唱的, 有不同的格律, 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 清静太平, “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 祈求天下太平, 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 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 (师平淡地读) 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 (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 有感觉吗?有点儿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你们自己试一试, 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生练读)
9.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 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 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 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来, 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 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 读着读着, 我们就跟着词人稼轩先生走进了村居生活。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 仔细看看注释, 试着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明白吗? (生默读, 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 如此的安祥, 如此的幸福?
预设:
(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 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 低矮的茅屋周围, 有清澈的小溪, 绿绿的小草, 太美了。
师:这是你的感觉, 再来读读这句词, 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指名读)
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 小桥流水, 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 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 很舒服。
师:太美了, 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 (指名读)
师: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2)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 一个在锄豆, 一个在织鸡笼, 小儿子很可爱。
师: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 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 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 团团圆圆的, 非常幸福。
师:是啊, 这家人尽管过得并不富足, 但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 (指名读)
师:“最喜小儿亡赖”, 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
(生交流)
师:是啊, 一个“喜”, 一个“卧”, 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 读出了可爱、顽皮, 让人喜欢不已。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家人并不富裕, 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 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 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 (老爷爷、老奶奶。)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 喝着酒, 说说笑笑的。
师:是的, 他们很开心, 虽然满头白发, 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 童心未泯。
生:我看到他们好像喝醉了。
师:是呀, 醉里吴音相媚好, 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方音, 但是看着眼前这幅情景, 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 他也似乎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拿起你们手中的笔, 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 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 (写话, 分享。)
师:好, 孩子们, 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 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 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了什么?
(生1读)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 你看到了什么?
(生2读)
师: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3读)
(4) 诵读全词
师:虽然家境一般, 住着茅屋, 可是在他们眼里, 却是鸟语花香, 阖家团圆, 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 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 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 好好地读一读吧。 (齐读)
师: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 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朗朗乾坤、清平世界, 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师:我知道, 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 我们和辛弃疾一样, 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 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 我们也陶醉了。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三、互文印证, 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是哪里人? (山东人。) 山东人, 北方人, 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 (吴音。) 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 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 看到老翁醉了, 看到老太太醉了, 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 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 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 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 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 一路上, 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时, 他40多年一心记挂着同胞的惨状, 记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被贬江西期间, 辛弃疾寄情于填词, 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了一间小屋, 取名稼轩, 并自称“稼轩先生”, 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 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课件:音乐, 刀兵, 哭喊)
3.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 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4.是啊, 正所谓“言为心声”, 填词寄情啊,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 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出示词句, 生齐读。)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5.是啊, 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 我们分明看到, 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半是辛酸, 一半是心碎。心碎的何止是稼轩?当他站在江边, 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 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他一遍一遍地问着——— (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篇9:改写《清平乐·村居》
简陋的房屋里,坐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老婆婆从厨房里端出酒菜,对老爷爷嫣然一笑,给老爷爷倒上一杯酒,老爷爷露出舒心的笑意,给老奶奶斟上一杯。老爷爷一饮而尽,老奶奶在一旁心满意足道:“如今儿女孝顺,生活美满,咱们这一辈子知足了。”
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与大人们一起锄草。当人们累得坐在树荫下休憩时,大儿子并没有停下的意思,还在田里挥舞着锄头。他气喘吁吁,脸上的汗珠亮晶晶的,又是努力地挖土,又是将杂草除掉。大人们见到此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吃苦耐劳。
最细心的要数二儿子。他刚刚帮父母喂完鸡,再次路过鸡窝时,看见鸡笼破了一个大洞,就找来几根竹条,双手在鸡笼上灵巧地来回穿梭,没多久鸡笼便焕然一新了。
最讨人喜欢的要数那个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没有像大儿子在田里辛勤劳作,也没有像二儿子在鸡窝旁细心编织,而是天真地趴在溪边玩耍。只见他先摘了一朵莲蓬,把躲在莲蓬里的“莲孩子”拔出来,露出一身碧绿,圆滚滚的衣服,莲子既大方又有点儿羞涩,脸上微微泛红。小儿子忍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把绿皮脱掉,看见雪白的“莲子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吞下。一顿饱餐后,小儿子又奔到小溪里,扔下草鞋,光着脚丫踩在石子上,任小鱼小虾环绕两旁,一阵清凉,一阵痒痒;最后,索性打起了水花,抓起了鱼虾。
辛弃疾见此景,立刻回家,提笔写下了《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田园美,人也美,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教师评点】
小作者抓住原词的特点,先描写夏天环境优美的农家生活场景,再略写大儿锄豆,中儿织笼,接着写小儿剥莲蓬,最后点题。在景物描写中,小作者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优美,文字如行云流水。在动作描写中,小作者语言活泼俏皮,观察细致入微。篇末的点题也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王 勤
篇10:古诗改写作文:清平乐·村居
在小溪的旁边长着一些刚从土地里冒出来看望新世界的绿油油的小草,“唉,老头子,我听说……”不知何人正用吴音相互交谈着,循声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在茅屋中饮酒取乐。屋中,那老翁正用手托住酒杯,将酒倒进嘴,喝完后,还啧啧嘴,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好似十分惬意,老妇在老翁背后为老翁摩挲,脸似红苹果,比猴儿的屁股还要红,看上去也喝了不少的酒。老翁嬉皮笑脸的对老妇说:“你瞅瞅你,脸红的跟化了妆似的,就你那点酒量,还敢跟我斗酒,真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老妇被老翁一说,可不乐意了,头一偏,不屑一顾的说“哼,你没资格讲我,你不也醉了吗?”一阵微风吹来,老两口打了个哈欠,不一会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屋外,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拿着沉重的锄头在豆地中松土,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他脸颊旁落在土中,这正应了一首诗:“悯农,李坤,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儿子坐着一把绿色的“遮阳伞”下,聚精会神地用灵活的双手不停的编织鸡笼,母鸡们全拥了过来,在二儿子身边走动着,叫道:“我的新家呢?我的新家呢?”二儿子听了,急忙加快速度,好让母鸡们快点进新家。
小儿子甚是可爱,赤着脚,趴在地上从溪中掐了几个莲蓬剥着,剥一个,往嘴里送一个,嘴角还溢出一点汁来,不一会,他瞧见了正热火朝天干活且满头大汗的两个哥哥,便捧了一些剥好的莲子给他们吃,他们边吃边夸道:“弟弟真懂事啊,莲子真甜!”
啊,如此幸福和谐的一家,谁会忍心去打扰他们呢?
篇11:《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在这绿树如茵的深山中,有一个小村庄,小溪旁,有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来到这青山绿水之地,就如同置身在世外桃园中。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这惬意的一天,被茅屋上的一束炊烟唤醒。枝头的鸟儿发出阵阵鸣叫,门前的流水奏出优美的旋律,寓意着一天的开始。
屋里坐着两个白发老人,略带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一位老人说:“这山间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另一位老人小抿了一口茶,笑着说:“是啊!在这里,每天喝喝茶,谈谈心,多么美好啊!”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顶着炎热的太阳,下地耕田,豆大的汗珠从他脸颊滑落。二儿子虽不会耕作,但心灵手巧的他坐在屋前编织鸡笼,竹条在他手中飞快地穿过,织成了鸡笼。最可爱的便是小儿子了,他卧在小溪边,仔细地剥着手中的莲蓬。
这山间的一天村居生活,随着夕阳的落下而结束了。这山谷中的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寂静……
篇12: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写的一首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图。乡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的。
看,在一座小茅屋边长满了青草的好溪,弯弯的好溪、清清的溪水。屋里传来一阵阵带着醉意的乡都的吴音,这是谁呢?原来是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他们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儿子正在好溪的东头认认真真的锄草呢。二儿子正在树阴下认认真真的帮他们家的老母鸡织鸡笼呢。最小的儿子在干嘛呢?正趴在溪水旁剥莲蓬吃呢。当夕阳西下,大儿子锄草回来时,两个弟弟挣着给哥哥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呢!二弟对大哥说:“哥哥,哥哥,快看!快看!这是我刚刚为母鸡织的鸡笼呢!”大哥说:“好,好,这鸡笼织的可真好啊!”小弟弟啼笑着跑过去,轻轻摇着哥哥的手,似乎正在撒娇:“哥哥,你瞧,这是我刚从溪边剥出来的莲子呢。你快尝尝吧,好不好吃”哥哥笑着接过莲子,吃了一个说:“这莲子可真甜啊,你真棒”小弟弟笑的脸都红了。
看,多美的一幅乡村生活图啊!辛弃疾这名大诗人就是在游山玩水时看到而突发灵感写下的。这么一幅和谐、幸福的人家,就算生活最苦,却也是妙趣多多呢。辛弃疾把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写了出来,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他还写过许许多多的田园风格的诗呢。我爱古诗,每天我都会去背一二首诗;我爱古诗,每天我都会去朗诵一二首古诗。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2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是的,人间的确是很美的。看,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彷佛是神话里的「花花世界」。他们以迷人的芬芳,妖娆的风咨,招来了许多「小客人」——小蜜蜂呀,蝴蝶呀,飞蛾呀,甲虫呀……,他们给平坦无奇的小路带来了生机,使小路不再孤独寂寞,连过路的人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了。穿著各种各样衣服的彩蝶翩翩起舞,彷佛是为了老朋友的到来而高兴。蝴蝶一会儿落在花的海洋中,和花儿谈谈心;一会儿又飞起盘旋,和花儿嬉戏。看得出蝴蝶实在不愿离去,就连大师人杜甫也徘徊流连。看到这仙境般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怎麼还会想到要离开呢?
花儿的能耐可真是非凡啊!不光吸引了蝴蝶和诗人,还招来了许多「歌唱家」——黄莺鸟。它们落在花丛中,「喳喳」叫了几声,彷佛是在说:「总算找到一个好地方唱歌了!」接著就放开银铃似的歌喉尽情歌唱起来。这婉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3从前的乡村,如此多娇,如此美丽、淡雅。
一条小溪缓缓流向天边,小溪中,五彩缤纷的鱼儿嬉戏着,和着晶亮亮的河水,吐出的晶亮亮的泡泡。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晶亮亮的小珍珠,清新,亮丽。小溪旁,翠绿的大树与嫩绿的小草相融合,蝴蝶在草丛中随意的飞,蜜蜂惬意的停在一朵白嫩嫩的吊兰上,吮吸着甘甜的花蜜。大树的掩映下,一幢又小又矮的茅草屋显露在眼前,房顶上,长满了青嫩的绿草。辛弃疾骑着马儿路过,正好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在向他招手,老翁已经很老了,脸上满是皱纹,笑开时就像一朵怒开的黄菊。老翁的妻子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正在和老翁一起喝酒,已经有点微醉。
辛弃疾走过去,老翁热情的招待他,辛弃疾望瞭望四周,赞叹道:“多么安详的生活啊!”的确,这里不仅安详,而且美丽。金黄色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结出了希望的种子。老汉的大儿子在家的东边辛苦地把豆子田里的杂草锄掉。他不时擦擦头上的汗想:为了来年的丰收,为了我们的粮食,我一定要努力锄草!于是,他又弯下腰,投入到工作中。二儿子心灵手巧,能帮父母做许多的家务事,这不,他正在大树下,伴着树阴,认真的编织着鸡笼呢!二儿子编织的鸡笼又精巧,又漂亮。可实用了。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正卧坐在小溪边,剥着莲蓬,把莲子一颗一颗往嘴里丢,甜滋滋的吃着,可开心啦!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4中午,我一吃完午饭,便想去那片小森林里去看看。
我走在小树林里,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头儿,那里的景色如下:在一片肥沃的草地上,有一所既低小又破旧的茅屋;远看有那高低不平的青山;近看是一大片的竹林和树林;还有那条小溪,小溪的水面上还有莲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只开了一半,有的开的十分美丽,像一只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的莲花已经凋谢了,但溜了莲蓬。
在茅屋底下,坐着一对老人家,他们喝着自己家里酿造的米酒,他们在说着自己家乡的语言,好像在说:“现在都夏天了,豆子也快成熟了,再过一段时间,把豆子给收割了,给孩们做莲藕豆子粥……”他们有说有笑。
他们的三儿子呢?大儿子在田间松土,他擦了擦身上的汗,心想:一定要把土松好,把两三天就可以丰收了。二儿子正在编鸡笼,看着他那皱着眉毛的样子,肯定是做了一遍又一遍。只有那小儿子没什么事可干,在小溪边剥莲蓬。
这使我忍不住吟起了那首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5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
屋里,满头银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哟!”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你也一样啊!”
这时,太阳已经在当空高照。
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地里锄草。望着田里的未成熟的豆子,甩了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到鸡笼编好后,小鸡们便可以住进来了。!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
太阳已经偏西,路过此地的辛弃疾看到了这样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6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一个茅屋,溪边还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溪边靠岸的那一边还有挨挨挤挤的荷花,荷花的下面还有荷叶,荷叶真像一把把大雨伞呀!荷叶上还有一只青蛙呢!茅屋的前后有一群母鸡正带着它的小鸡觅食呢!而鸭妈妈正在带着它的小鸭学游泳呢!一只公鸡昂首挺胸的走过来,小鸡们下的赶快躲到鸡妈妈的后面。
茅屋里听见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呀!他们说说笑笑,老翁喝了点酒脸红红的。老夫带着酒意说:“老头子呀,我酿的酒好喝吗?”老翁高兴地说:“太好喝了!”老妇笑嘻嘻地说:“好喝,你就多喝点,你慢慢喝我给你讲一个笑话吧!”两位老人聊得好不开心。这时,他们看到大儿子正在帮父亲在豆田里除草呢!他是那么勤劳能干呀!二儿子正在给他家的鸡编织鸡笼呢!他编的鸡笼非常好看,结实,他真是心灵手巧呀!而小儿子呢?他呀!最讨人喜欢,他在那儿剥莲蓬呢!他把莲蓬一下子甩在了小鸡的身上,小鸡吓的连忙跑到茅屋的后面。老妇老翁看见了,嘴角漾起了微笑。
太阳落山了,辛弃疾看见了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写了一首古诗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7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有着一座低低小小的茅草屋,茅草屋旁的瓜藤顺着墙根向上攀爬,在屋顶上结了大大的黄灿灿的南瓜。一旁的大树给茅草屋做了顶遮阳伞。主人饲养的小鸡们在树下乘凉散步,悠闲自在地和它们的主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茅草屋里住着一家五口人。屋里的窗户旁坐着一对老夫妻,看样子,他们像是饮了一些小酒,脸上还微微泛起了红晕。老翁来了口,带着满脸的笑意:“老婆子呀!现在咱们的儿子都长大了,能干了,以后咱们就可以享清福咯!”那老妇也笑了笑说:“是啊!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啊,丰衣足食,颐养天年了!”说罢,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儿子。
大儿子并没有闲着,大儿子依然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他拎起锄头,往下一拨,一颗颗杂草便被他锄起。他时不时放下锄头,用手抹掉额头上豆大粒的汗珠,然后又继续除草,虽然很累,但他从不会叫苦。
二儿子年纪较小,他坐在茅草屋旁树下在编制鸡笼子。他熟练地拿起竹条,一根根地穿梭其中。
三儿子最小,小孩子调皮的天性在他身一一展现出来。只见他伏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边哼着快乐的小歌。他一会儿在水里逗逗小鱼儿,把鱼儿抓起来,捧起,放在太阳下,笑嘻嘻的。他又把鱼儿放回水中,在岸边拍着手跳起来,高兴地说:“真好!真好!”那调皮的三儿子真是惹人喜爱啊!
这真是个安逸、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生活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8我国爱国词人辛弃疾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忧愁,我的故乡啊!怎么能被京人占领呢?我是多么想报国啊!一路上,多么美好的景色,只有我忧心忡忡的心情,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光着身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豆,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9在夏姑娘来临的日子里,清澈见底的小溪整天都在潺潺地流淌着。小溪上漂浮着的荷叶长出了碧绿的莲蓬。小溪的周围绿草如茵,铺满了大地。
小溪旁,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里坐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那位老爷爷带着醉意,用着吴地的方言,满脸笑容的对老奶奶说:咱们真幸福啊!衣食无忧。大儿子高大威猛。二儿子心灵手巧。三儿子虽然顽皮淘气,但十分可爱。让我喜欢得不得了!说罢,老奶奶就接起话来:是啊!是啊!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就心满意足喽!说完,两个人同时慈爱地看了看窗外的三个儿子。
虽然烈日当空,但老爷爷的三个儿子都没闲着。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豆,他心想:我一定得加倍努力,让豆田大丰收。一定不能让弟弟们瞧不起。二儿子正坐在树荫下认真的编织鸡笼。年纪最小的小儿子也没闲着,他正趴在溪边剥莲蓬,心想:莲蓬里的莲子那么好吃,我一定要多弄几个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面,多么美满的家庭呀!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0一天中午,阳光明媚,作者辛弃疾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他走着走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一个茅草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很清,可以看到河底的鱼虾。河上长满了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有开了两片花瓣,还有的已经全开了。多美呀!小溪上还有碧绿的青草。小溪边有一颗枣树,那枣树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了生机。树上还结着又大又红的枣,像小孩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屋子后面有一片竹林,那竹林青翠欲滴。竹林后面有一座连绵起伏的青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呀!
忽然,他听到了一些呢喃细语,还夹杂着吴地的方言。他回头一看,原来在那低低的屋檐下有一对老年夫妻在谈话呢!
辛弃疾又将目光移在了大儿子身上,他正在太阳底下锄豆呢!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有他这样的儿子,可真好呀!中儿子也不赖呀!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呢!他做得又快又好!最让人喜欢的是天真无邪的小儿子。他正在小溪边剥食着令人垂涎三尺的莲蓬呢!瞧,他是多么全神贯注呀!他卧在溪旁,腿一上一下地摇晃着。小儿子多可爱呀!谁见了都会喜欢的。
那对老夫妻虽然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但仍然幸福美满!有三个孝顺懂事的儿子呀!他多渴望有这样一个家呀!
辛弃疾按奈不住自己心里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1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作者辛弃疾战斗了二十多年,终于回到老家江西上饶。心里十分兴奋。
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时,看到了一户住在乡间的人家。只见那茅草屋的房檐又低又小,而周围的景色却十分秀美。那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上结满了红枣,那棵枣树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茅屋后面长了一丛竹子,那竹子十分茂盛,青翠欲滴。房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那哗啦啦的水声仿佛是一首悦耳的歌曲。溪流的岸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瞧呀!那儿还有一对年老的老夫妇呢。他们在一起十分亲热。在和彼此用吴地的方言谈话呢。
放眼望去,溪流的东边有个人在豆田里锄草,那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那人的面颊上流了下来。想必那一定是老夫妻的大儿子,多勤快呀!院子里坐着一位少年,瞧他那认真劲儿,就知道他十分细心。他在用竹条编鸡笼。不用说,那就是老夫妻的二儿子啦,还有一个小孩童,在这条小溪的岸边俯卧着。他穿着一件红衣衫,扎着两个冲天辫儿,可爱极了。他十分俏皮的抬起小脚,一前一后的来回晃。看!那孩童正在专注的剥莲蓬呢!那是老人的小儿子。这是一个多幸福的家庭!辛弃疾是多么盼望自己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呀!
他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村居》
由小编浅笑安然整理的文章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精选12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