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的原文及赏析(精选10篇)
篇1:春夜喜雨的原文及赏析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好雨知道节令,一到春天 便开始滴落; 雨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 降下,纷纷绵绵,不声不响,滋润着万 物,给它们带来生机。
【赏析】好雨真是 能懂得节气时令。一到春天,它就主动降临。随着春风悄悄潜入夜间, 纷纷绵绵,滋润着万物,杳然无声。诗人用柔美细腻的笔触,拟人化的 手法,赞叹春雨是一场及时雨。诗人对春雨的一股由衷的喜悦之情,充 溢于字里行间。“潜入夜”,写春雨悄然而来,令人格外惊喜。“细无 声”状濛濛春雨的特色,它不同于夏时瓢泼大雨,亦暗寓诗人赞美春雨 造福于人民但却谦逊无求的美德。
【应用】好雨 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 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 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 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 大好形势。◇ “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 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 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 《芳草》 1982年第11期) ○也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 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 《文坛徜徉录》)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上元二年(761)春作于草堂,是咏春雨之作。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雨最可贵,故俗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全诗以“好”字领起,是喜之也。春雨好在何处,好就好在需要它、它就来,该来的时候才来,如善解人意然。这就赋春雨一种性格。
次联为流水对,进一步展开描绘春雨的性格。春雨和夏雨不同,就在于它不作声势,偏在无人知道的夜里随风悄然而来,滋润着万物,却不表功,那怕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这是拟人,也可用来喻人。表现了诗人所崇尚的一种为人的准则。所以耐人含咏。
三联转而写春夜雨景。平常在夜间,由于路面有微弱反光,故小路比较田野容易分辨。但雨夜的天空布满乌云,野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所以连小路也看不见了;于是江船上的一点火光就显得特别打眼,——那是雨中的火光,朦朦胧胧地带着光晕,既神秘又好看。“俱黑”与“独明”形成对比,写景入神。
末联写清晨雨霁,是雨夜的尾声,然而是何等鲜明的一个尾声:经过一夜春雨,江上的花都开放了,带着晶莹的水珠,红艳艳的、沉甸甸的,古老的锦宫城的景色也为之焕然一新了。“重”字妙,“红湿”字尤妙,完全是写一个印象,红是一种感觉、湿也是一种感觉,表现出一种印象派绘画的美。
诗中并无一个“喜”字,“喜意都从罅缝里迸出”(浦起龙)。
【鉴赏】
诗贵兴寄,但不是什么样的诗都能讲出高尚情操、深刻内涵的,如果 首首诗都非要去挖掘附会诗外之旨,还会有诗意诗味吗?
有人说,这是一首赞美春雨无私奉献的.诗,还拈出“潜”字,“润”字,说 是赞美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又因为诗中有一个“好”字, 又联想到好人好事。有这样解诗的吗?
这就是一首因春夜小雨而引起喜悦之情的小诗。
春天,万物萌生,需要水的滋润。春雨果然下起来了,就像知道时节一 样,所以杜甫称之为“好雨”(及时雨)。
成都多夜雨,一到天亮,雨就停了。杜甫在草堂所写的《水槛遣心》中 就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春天的雨不大,细细密密,悄然无声。 但是,你能感觉到它来了,感觉到它在静悄悄地滋润着含苞的花、茸茸的 草,滋润着池边吐绿的柳丝,滋润着田间青青的麦苗。
推开窗户,四周一片漆黑,蜿蜒的小径,也隐没在浓浓的夜色之中,只 有浣花溪上的小船,还亮着一星两星渔火。这是一个多么美的雨夜啊!
望着潇潇春雨,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明天早上,雨停了,朝阳升起 的时候,满城的鲜花,带着雨露,一定会更加娇艳,一定会更加美丽。诗人 在这里用了一个“重”字,非常形象,与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写雨的诗很多,大多与农事有关,宝应元年(762)在成都,他还写 过一首《大雨》,虽然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可以和此诗参看: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稀成组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久旱不雨,春耕春种都没有办法进行,“春农尚嗷嗷”,最忧心的是农 人。所以当大雨倾盆而下的时候,诗人高兴地写道:“敢辞茅苇漏,已喜黍 豆高。”看到“四邻耒耜出”,庄稼有救了,自己的茅屋虽然又漏雨了,那又 有什么关系呢?诗中也提到雨的“润物功”,比之“春夜喜雨”的时候,诗人 要兴奋很多。
篇2:春夜喜雨的原文及赏析
《春夜喜雨》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春夜喜雨》诗歌简介
篇3:春夜喜雨的原文及赏析
杜甫在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期间,遇上了安史之乱,他历经艰险,国亡家破,只身逃出长安。由于他巅沛流离,深入生活,投入实际斗争,才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顶峰。四十九岁以后,他展转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起一座草堂,定居了多年。在这里,他曾躬耕南亩,种树培药,和农民往来密切,学到不少农业知识,和农村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和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带有较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而他在成都居住的第三年写下的《春夜喜雨》一诗则集中表达出他的农民情怀。
我国古代的农业是靠天农业,具体讲就是雨养农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雨水是不是下的适时,是一年中农业丰欠的关键。在士大夫眼里雨是和风花雪月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歌颂自然风光或抒发悲喜哀怨情感的素材,却很少和稼禾丰欠联想在一起,更不懂农时节气适时与否的重要道理。因此,大多数封建文人的诗词里都缺乏农民的情怀。而杜甫由于已和农民共同交往了多年,又亲自耕耘,懂得了雨水的重要,能喜农民之所喜,盼农民之所盼,所以他才能细微地刻画春雨的夜景,表达他和农民一样对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及时而降的春雨的赞美。犹如说“这雨真好啊,它懂得季节,刚开春农作物正需要的时候,它就下来了。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正是农民的心声。由于作者亲耕垅亩,知道作物正需要雨水滋润,自然对这场春雨的好处有切身体会和农民有着一致的思想情怀。这种情怀在其他诗篇中也有体现,只要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即使是大雨,自己的茅屋漏了,他照样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久雨成灾时,他却遏制不住内心的忧虑甚至愤怒:“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正因如此,诗人起句就满怀喜悦之情,独具匠心地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好象它是了解人们的心愿而下的,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把雨写活,使其更有生气,而且显得新颖,极富感染力,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种作用就不是直述和一般比喻所能表达的了。
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抓住了春雨的典型特征和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入夜春雨的随风飘落和滋润万物。毛毛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飘入夜空,无声无息的滋润着万物。不难想象这时的杜甫正坐在草堂里谛听着、品味着,似乎这毛毛细雨也正在滋润着自己的心田。淅淅沥沥的春雨点点入地,是农民最喜爱的降雨形式。它既有效地润溉着稼禾,又不至象急雨那样打碎嫩叶,板结土地,流失肥料,冲毁田埂,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怎能不叫“喜雨”呢。杜甫正是这样想农民所想,爱农民所爱,心里在不住地念叨着“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景啊!”
正是这场春雨引起的喜悦心情,激发了他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雕细琢的创作激情。于是他笔走龙蛇,既是“随风”、“潜入”;又是细雨濛濛,“润物”、“无声”。“潜”、“润”二字真是千锤百炼,精彩至极,生动地表现出这有情的春雨,在夜阑人静之时随风飘来,润泽万物的情和状。既有春雨特有的动态描绘,又刻画出春雨润物的鲜明形象,真乃传神之笔。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承接颌联从听觉方面描写春雨,进一步又从视觉方面对春雨作深入勾画。细雨濛濛,乌云笼罩四野,一片漆黑之中,田野小径看不见了,只有远处江中的一点渔火在闪耀,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生动的春郊夜雨图。唯其大块漆黑,才更显一点渔火之明;也唯一点渔火之明,才更衬托田野之黑。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不但增强了诗的意境之美,而且也显得天愈黑,夜愈静,风愈轻,雨愈细,濛濛淋淋,浸浸润润,庄稼在夜雨的爱抚下正在悄无声的嫩嫩的成长。杜甫看着这夜雨景色,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喜悦,他似乎透过独明的渔火,看到了田野的庄稼正在舒枝展叶绽蕾开花。
于是他自然地写出了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在漆黑的雨夜已想象到这场春雨后的可喜景象了。在春雨的浸溉下,庄稼、花木都洗去了灰尘,花蕾展开了,浸湿了,显得更红更艳。诗人在这里用“借一斑以窥全豹”的借代手法,着力写一夜春雨滋润万物之功效。从一花怒放到百花盛开,由近及远,由花园到田间,由城内到原野,都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尾联极富启发性,诗人从听雨、看雨到展开想象的羽翼带领读者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让你也和他一起品味着企盼着这场春雨带来的好兆头。于是尾联无形中收到了“咀嚼不尽”、“余音袅袅”之妙,使你和诗人一起分享着愉悦的喜雨情怀。
篇4:杜甫《春夜喜雨》全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杜甫作。这首诗通过对春雨的热烈赞美,表现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把春雨写得非常生动、细致、传神。开头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赋予春雨以知觉和感情,赞叹它当春而发,下得及时。接着的四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仍用拟人化,并结合动静相衬、明暗相间的手法,细腻入微地刻划春夜雨景,使我们仿佛听到那微风轻拂、细雨润物之声,见到黑云笼罩的旷野和江船上一点明亮的火光。这四句诗,显出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感觉、独到的观察和传神的艺术表现。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写雨后晨景。满城盛开的红艳艳、湿漉漉、沉甸甸的春花,衬托出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诗中写春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它有意润物、不求人知的高尚品格,这也是诗人高尚人格的表现。
全篇并没有一个“喜”字,但诗人盼雨、听雨、看雨、喜雨、赞雨的满腔喜悦之情,却从字里行间透出。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乃:就。发生:此处指降落。潜:悄悄地。润:滋润。野径:田野间的 小路。红湿处:指带雨水的花。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锦官城:成 都的别名。
【大意】
这真是一场及时好雨,仿佛知道节气变迁似的,一到春天就淅淅沥沥 下了起来。它在夜晚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降落大地,无声无息地滋润 了万物。此刻的田野小路上什么也看不见,黑黑的雨云笼罩着天空,只 有江面上点点渔火,在这一片漆黑之中,显得分外明亮。到了清晨,只见 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原来是成都城开满了被雨水打湿的沉甸 甸的花朵。
【鉴赏】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人经过几年的逃难流亡,到这时生活才比较安定,心情才比较舒畅。这期间,他常常参加一些轻微的农事劳动,以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蔬菜招待客人:“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宾至》),他甚至打算终生躬耕于浣花溪畔:“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在这种情况下,他跟农民的过从更加密切频繁了:“田父要(邀)皆去,邻家问不违”(《寒食》),他也更加关心农作物的生长了。
《春夜喜雨》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各种植物经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早春正是急需大量养料和水分的时刻。对于这一点,“细推物理”的诗人是了解得很清楚的。因此,诗一起笔,就寓叙述于议论之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意谓这一场好雨太懂得时间节令的特点了。当春天一到,她就降临人间了。这一起笔,出色异常。首先,诗人移情于物,使物著我色:春雨仿佛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深明物理的脉脉含情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外化,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成功,一开始就将春雨写活了。其次,寓叙于议,开门见山,一开篇就紧紧围绕诗题“春夜喜雨”来落笔,显得极其紧凑。再次,锤字炼句,字字精当,字字含情。“好雨”者,是诗人的赞语,就蕴含着“喜雨”的“喜”;“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是写这场雨为什么好,也就是“喜”的理由。诗歌不排除议论,而要在议论时带着浓郁的感情。杜甫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巧妙地寓叙于议,因而此诗一开头就有一股引人入胜的力量。
第二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从耳闻这个角度状写出春雨润物之功。潜者,偷偷地、暗暗地、悄悄地之谓也,不仅切牢“夜”雨的特点,写她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已降临人间, 而且反应出春风之微和以及下句春雨润物之滋润。脉脉绵绵的细雨最能滋润万物,韩愈也曾有过“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名句, 显然是从杜甫“润物细无声”句中得到启发而写成的。但韩愈以酥油的润泽、光亮来比喻, 着重写春雨的视觉形象; 而杜甫以“润物细无声”来状写春雨润物之神, 则侧重于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形象。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雨既然如此绵绵脉脉,既是“潜入夜”,又是“细无声”,一般人是不易发觉的,而诗人不仅发觉了,还感受得那么真切,可见诗人对春雨之关心。这关心固然来源于诗人平时一贯善于“细推物理”,而更重要的是,杜甫即使在成都草堂安定的环境中,也时时不忘现实:“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建都十二韵》)。他是从关心民生疾苦这一高度来关心春雨的。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却曲解了杜甫这首诗,曾在《又和春雨》中对杜甫提出了批评:“未爱少陵红湿句,可人却道是知时”,意谓杜甫仅是从关心花事的角度而不是从关心农事的角度上去关心春雨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胶柱鼓瑟。首先,花事跟农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花草与庄稼同为植物,同样需要春雨的滋润,花事好农事也必然好。其次,诗歌的写法是以少总多, 以点代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这儿杜甫明明写的是:“润物细无声”,这“物”不明明包括花草、庄稼在内的一切植物么?这只要看一下他写于同地稍后的另一首《江亭》诗就可了然。《江亭》前六句写道:“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诗人何等悠然闲适,似乎他已十分满足于这个安乐的小天地了,然而在结尾两句诗人却振笔直书:“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诗人何尝有一时一刻忘怀于时世的艰难、民生的疾苦? 《春夜喜雨》正是站在这种高度上来写春雨的。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目见这个角度描绘春夜的雨景。上联已显示出诗人喜不能寐、深夜听雨的形象,这一联进一步写他观望春夜雨景后的感受。夜色深沉,野外的路径,黑魆魆的已看不清了;天上阴云密布,星月潜藏,当然也是黑黑的一片。可是在这天地一片漆黑的环境中,江船上却一灯独点,显得格外明亮。在天地“俱”黑的环境中,江船上一灯“独”明,这是何等优美的形象画面,在这一“俱”字和“独”字中,又隐藏着诗人何等惊喜的心情。因此,这一联通过春夜雨景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春夜喜雨之情。景与情偕,水乳交融。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象第二天清晨雨后优美的景色。意谓第二天天亮起身一看,到处都是鲜红耀眼的一片,带水的花朵,丹艳欲滴,沉甸甸地低垂着,充溢于整个成都城,令人观赏不尽。这一联中的“湿”字“重”字,极其精炼传神,其好处不仅在于形象地、精确地描绘出被雨水沾湿的花朵的色与姿,还在于极其含蓄地、鲜明地抒写出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锦官城里的花事如此美好,锦官城外的农事也必然不坏,这层意思尽管都在言外,读者还是能心领神会的。体会到这一层,就更能了解杜甫民胞物与的伟大胸襟。
篇5:《春夜喜雨》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原文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1)《春夜喜雨》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喜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喜雨》中画线的诗句是写实还是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虞美人》一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词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雨。轻柔细密。
(2)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喜”“好雨”“润物”等。
(3)想象。
篇6: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2)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饱含诗人 的心情。
(3)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4)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5)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篇7:《春夜喜雨》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咏物诗。“雨”是物,“喜”是情。诗在托雨之物,抒喜之情。诗的四联写了春雨、雨状、雨势、雨后四个可喜。一可喜由感雨而来,二可喜由听雨而来,三可喜由看雨而来,四可喜由想雨而来。诗中深切地体雨之情,细致地描雨之态,情溶物中,处处见情,真可谓体物入微。诗中没有一个抒情的句子,着力描写的是雨。但雨,在这里既是情的诱发物,又是情的体观者。雨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诗人的情状是借雨呈现出来的。雨状就是诗人的情状。
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春,表达作者对春日之雨的欣喜之情。诗中深切的体雨之情,细致的描雨之态,情溶物中,处处见情。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1】
①随风句:夜间细雨无声,人们不觉,因此说潜。
②野径句:阴云密布,没有星光,天上地下黑成一片。
③重:花枝饱含雨水。
④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注释2】
①二句意谓“好雨”似乎知道季节的需要,当春天农作物正需要雨水,而雨就及时到来。乃:就。发生:指下雨,与“春”双关。《尔雅·释天》:“春为发生。”
②二句从听觉极写小雨绵绵不为人听到之状,意谓雨随着风偷偷地在夜间飘洒,润滋着万物却细小而无声。
③二句从视觉极写小雨不为人看到之状,意谓田野小路和天上乌云都一片黑,只有江船上的一盏灯火独自发出一点光亮。
④二句意谓次日早晨看到的是锦官城中一片湿润而格外鲜艳的红花。重:指雨后红花分外鲜艳。锦官城:即成都。详见李白《蜀道难》注。
【诗大意】 这场好雨似乎懂得节令的需要,正当植物萌发的春季,就随着微风悄悄地进入夜晚,绵绵密密地滋润着草木。郊野小径笼罩着浓重的乌云,江边渔船闪动着点点的灯火。明天早晨再看看经雨的春花,一定更加娇妍绚美,开遍成都古城。
【赏析1】
首联紧扣诗题,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无知无情的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雨似乎懂得它该降落的时节,正当万物生长的春季它便发生,因而赞之曰“好雨”。其“知”字下得颇为传神,简直把雨写活了。“好雨”之“好”当然是诗人的感觉,因之也就蕴含着喜爱之情。颔联紧扣住“好”,字,用似人化手法,从视觉方面进行深一层的抒写。“好雨”之“好”,不仅表现在它“知时节”,而且还表现在它默默奉献的精神。它好象并不想博得人的夸奖,因而人们进入梦乡时,才随着微风悄悄地降到初春之夜,细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仿佛怕把人们从梦中吵醒。这样的雨,该是多好啊!诗人既用“潜”、“细”写出了春雨特有的动态,又传出了春雨默默“润物”之神,可谓形神兼备,臻于化境。颔联从视觉方面继续写春雨之“好”。诗人用空旷的原野浓浓黑云布满天空,独有江中的渔家灯火交烁光明来预示这场滋润万物的雨能下一通宵,会让万物得到充足的水分,这就进一步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格。“黑”与“明”相互映衬,构成了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郊夜雨图。尾联写想象中的雨景,甩晓晴花重的景象,以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花来写好雨滋润万物之功,进一步写出雨之好及作者对雨的无比喜爱。“重”字既写出花枝饱含雨水娇艳欲滴之态,又有色泽浓艳之意。
全诗紧紧扣住“喜”、“好”二字着笔,不仅把好雨写得有知有情,而且有品有德。它是视之无形,听之有声,有润物之实而不求润物之名,纯粹出之于自然。诗人对春雨赋以思想感情,写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精炼细腻,富有情趣,是一首歌咏春雨的佳品。
【赏析2】
首句用“好”字对春雨加以赞美,并以拟人的手法点明春雨“好”的原因,似乎春雨也通人性,在最需要雨水的春天,适时而落。春雨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理性,而且富有情义。颔联仍然使用拟人手法,从春雨的降落角度,进一步赞美春雨的美好。在这一联里,诗人表达了春雨的两种特点:一是春雨仿佛怕影响人们日间劳作而选择夜间而落;二是春雨虽有益于农夫,却不显露丝毫的沽名钓誉之心,只是甘心润物,而不喧哗扰人。这一联进一步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颈联写景,通过野径俱黑,江火独明点明春雨范围之广,并暗示春雨持续时间之久,表明春雨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尾联是作者由春雨而激发出的想象,写春雨滋润万物,哺育百花的功劳,通过花多花美对春雨进行赞美,与首联的“好雨”相互呼应。
这首诗借春雨表达出作者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全诗不着一“喜”字,而作者的喜悦之情却随处可见。
【赏析3】
这首诗是写景状物的诗,是诗人长期转徙流离,定居成都草堂后所作。诗人将下雨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拟人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春夜细雨的风景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首联即称赞这场春雨为好雨,她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知”采用了似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发生”可理解为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一片。
颔联细腻地描绘出春雨是好雨的特点: 春雨伴随着春风,趁着夜色,悄然降落,细无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这两句诗抓住了春雨悄然无声这一特点,描写准确传神,历来被认为是写春雨的绝句。
颔联着重从听觉上描绘雨的轻柔,颈联则从视觉上描绘雨景的美丽。野外的小路被乌云笼罩,没有星光,天地上下黑成一片,只有江上的渔船还灯火明亮。乌云的浓黑和渔火的鲜艳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写诗人想象中春雨过后美丽的景色。因春雨及时的滋润,明天早上你再去看看那些被春雨淋湿的花儿,他们那娇艳的花瓣饱含着轻盈的水分,青翠鲜嫩,妆点着锦官城,该是多么美丽,多么精神呀!
【赏析4】
这首诗,是在一个春天的夜里,诗人面对下雨心中感到欢喜而作的。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都洋溢着喜悦之情。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好似一幅绝妙的春雨图。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生动,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篇8:唐诗《春夜喜雨》赏析
年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词语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红:红花。
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知:知晓。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及:于是。
全文翻译
好雨似乎领会人意知道季节变化,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亮。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一定更加迷人。
【翻译】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该诗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篇9:春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译文
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
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隔岸花木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注释
苑:花园或园林。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掠动、走动。
侵夜:近夜,入夜。侵,入、临近。
惊鸟:从休息场地或啄食场地惊起的鸟。
排林度:夜鸟归林,排行而过。
“风花”句:写隔岸花木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风花,春风吹送的花香。
赏析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唐太宗极为宠爱重臣虞世南,将当时富庶的永兴县划给虞世南作为封地,时有“虞永兴”之谓。贞观十一年(637年),虞世南在高陵城(据《湖广方舆纪要·湖广七十六》记:高陵城址,设在永兴县长乐乡宣化里深湖口,现陶港镇潘桥乡吴东陈处)过的丁酉年春节,在其春夜游园之际,虞世南留下了《春夜》一诗。
创作背景
此诗前两句描写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后两句写受惊的群鸟飞越树林,轻风隔水吹来阵阵花香。全诗描绘了一个有着灵动鸟影、醉人花香的春夜园林,语言浅近、静谧清新。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春天苑囿,明月徘徊,傍晚在竹子环绕的厅堂里聚会,体现了诗人此时月下漫步的悠闲。
后两句写受惊的群鸟飞越树林,轻风隔水吹来阵阵花香。“惊鸟排林度”,是瞬间的美景,作者快速地抓住了这一景象的韵味,此处也了作者对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间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而紧接着的是夜风带来的花香。如此,有着灵动鸟影、醉人花香的地方,一个优美、浪漫的世界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虞世南
篇10:《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喜雨亭记》
作者: 苏轼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⑧不雨⑧,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⑨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⑩于野,忧者以⑾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⑿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⒀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⒁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⒃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注释】
1、志,纪念。
2、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3、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打败了鄋瞒,并击杀其国君侨如,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以表其功。
5、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明年,第二年。
6、明年,第二年
7、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8、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9、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10、忭(Biàn),高兴,喜欢。
11、以,介词,因,省略了宾语。
12、属(zhǔ),注,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13、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14、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5、造物,造物主。
16、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7、治,修建。
名:命名。(名作动)
雨:下雨。(名作动)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赏析】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实,丰满,在对比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谦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须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人。
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子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为什么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默默无闻,特别是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然后到苏州扬州等运河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但却是苏州人。但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天的苏州地区)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一直是单向的,并又有一次向东南方向迁居。还有明代昆山人顾炎武,曾在华山滞留多年,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佳句。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凤翔,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响。如果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由小编怪夜色太温柔整理的文章春夜喜雨的原文及赏析(精选10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