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名言名句 / 正文

功能语法分析(精选十篇)

2024-11-30 23:15:37 名言名句
文章功能语法分析(精选十篇)由网友梦想家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功能语法分析(精选十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功能语法分析(精选十篇)

功能语法分析 篇1

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理论最早是在1977年介绍给中国读者的 (方立等编写, 1977年出版) 。在那篇文章中, 有一节专门介绍了功能语言学, 谈到了弗思 (J.R.Firth) 和韩礼德 (M.A.K.Halliday) 两位英国语言学家, 以及语言的三大功能和语域等概念。该文介绍比较简单。因为当时国人的注意力更多地凝聚在乔姆斯基 (N.Chomsky) 和他的转换生成理论上, 所以, 这株幼苗一时间未能招人青睐。自1978年秋以后, 由于英语界一批中、青年学者分赴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进修深造, 有的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直接受到韩礼德教授的指导, 对功能语法的报道介绍和科研成果已明显增多, 其影响遍及语言学、外语教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 为其他语言学理论所望尘莫及。

系统功能语法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注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 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供人们选择的、有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又称为意义潜势。” (胡壮麟, 2005) 。功能语法是用来解释语言是如何使用的, 所关心的是语言是以何种形式组织到一起的, 完成交际功能并满足人们的需要的。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指出, “功能语法的目的是用来语篇分析的”。 (Halliday, 2004) 他认为所有文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或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代表或反映解释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是交际参与者分配角色和对语篇作出判断的能力;语篇功能是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的各个句子连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功能。 (Halliday, 2004)

传统语法学、结构语法学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学对语言结构都有很多研究, 但这些学派对语言的研究都只限于句子本身及其组成部分, 不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不讨论句子在比其更大的语言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正如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句法功能一样,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篇和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表意作用和交际功能, 如果不把句子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 那就无法确定其真正的意义。离开了语言的使用场合, 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 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 语言单位也无法充分起到交际的作用。语言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句子平面, 不应只研究句子结构, 而应超越句子范围, 研究句子在语篇中的作用, 研究句子用于交际中的语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产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A.K.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明确指出, 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所使用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加以了解。

二、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称得上是研究语言功能与语言结构之间关系的功能语言学典范。韩礼德认为要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行为, 是行为潜势的一种形式。他指出语言是做 (doing) 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知道 (knowing) 的一种形式。根据Halliday的观点, 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历 (包括内心世界) , 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的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 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的功能。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 同时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并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在Halliday看来, 三大抽象的纯理功能都是语义概念, 必须借助于比较具体的语义系统得到体现。其中, 概念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及物性分析、语态分析和极性分析;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是语气分析和情态分析;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是主位分析、信息分析和衔接分析 (参见朱永生, 严世清, 2001:27) 。因此, 对语篇的分析可以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出发, 通过分析其各个子系统来进行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

韩礼德 (M.A.K.Halliday, 1994) 在谈到功能语法的范围和目的时明确指出, 建立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语篇分析。他同时指出语篇分析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是语篇分析有助于理解语篇, 通过语篇的语言学分析说明语篇通过什么方式和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它要表达的意思;另一个层次是语篇分析有助于评价一个语篇, 通过语篇的语言学分析说明为什么该语篇有效地达到了它的目的, 或没有达到它的目的, 在哪些方面它是成功的, 在哪些方面是失败的或者是不成功的。而要达到这一较高层次, 不但需要分析语篇本身, 还要分析该语篇的语境。语境则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及语篇和语境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了达到语篇分析的较高层次即评价性层次, 分析对比同一类语言体裁,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而以此为尺度语篇是语篇分析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我们同时认为分析对比源语篇和它的相应译文即目的语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方法。韩礼德把语言分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每一个元功能又包含若干个不同的系统。因此, 语篇分析可以从这三个元功能同时入手作全面的分析, 也可以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只从某一元功能的某一系统出发作局部的分析。

语篇分析离不开语境, 语篇是某一特定语境中社会意义的过程和成果。语境和语篇之间是社会环境和语言的功能组织之间的关系。语境包括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这三种语义变体。话语范围指所发生的话动, 它影响到语言及物性系统的选择;话语基调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影响语气和情态的选择;话语方式是指语言所起的作用, 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它影响着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这三种要素分别由语言的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加以体现。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外界及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揭示语句的语义系统, 是联系外界和语言的桥梁。也就是说, 及物性 (transitivity) 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作的一切在句子中表达成若干种“过程” (process) , 并指明过程的参与者 (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或确立人际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是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出来的。其中, 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判断和评价, 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Halliday看来, 三大抽象的纯理功能都是语义概念, 必须借助于比较具体的语义系统得到体现。其中, 概念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及物性分析、语态分析和极性分析;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是语气分析和情态分析;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是主位分析、信息分析和衔接分析 (参见朱永生, 严世清, 2001:27) 。因此, 对语篇的分析可以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出发, 通过分析其各个子系统来进行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

语篇功能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 它主要是由主述位 (theme-rheme) 系统来实现, 具体表现为说话或写文章时的语序和衔接手段。根据系统功能语法, 叙事语篇、特别是短篇小说, 往往有三层含义:本义、社会含义和主题。主题是从语篇的具体特征中分离出来的, 就其性质而言它近乎一种概括。因此, 对主题的理解必定经过推理, 而推理又必须依靠语境和世界知识, 但也建立在语言证据的基础之上。语篇中的形式化是语篇的表义手段。形式化有主次之分, 主要形式化是语篇的前景化部分, 与语篇的整体意义有关, 因此, 通过查询和分析语篇的若干形式化及其对比, 可以为了解主题而进行的推理提供可信的语言依据。

三、语篇分析的步骤

Halliday提出的语篇分析的二个步骤为:词汇语法分析—情景语境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张德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用于外语教学的语境—语篇—评价语境 (联系语境变量) 的分析模式:

(1) 首先分析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语域变量值 (语场、基调、语式) 的体现。

(2) 从二大功能出发, 分析语篇的纯理功能, 具体体现在语篇的及物性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等。

(3) 在语篇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对语篇的纯理功能进行解释和评价。文化语境通常由语篇体裁反映, 包括纲要式结构、体现样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Beijing:Edward Arnol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000.

[2]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Beijing:Edward Arnol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2000.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

试比较荷兰功能语法与美国格语法 篇2

试比较荷兰功能语法与美国格语法

在功能主义的语言学阵营里,由荷兰语言学家sSimon Dik创立的功能语法和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创立的格语法在整个功能语言学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研究的基础、目的.及对象、研究方法和表述形式、应用及发展前景方向对二者作一下简单的比较,以便语言学学习者对二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作 者:孙海英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荷兰功能语法 格语法 语义关系 小句

功能语法分析 篇3

关键词:语法功能 词类体系 句法分析

一、引言

在过去的语法研究中,有关现代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诸多语言学家曾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但其主要是面向人的,面对计算机这个新的交际伙伴,其研究成果还显得有些粗糙。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对信息自动化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需要计算机能对自然语言进行深层分析,比如文本校对、机器翻译、自动文摘等,而这些深层分析的实现大都离不开句法分析。一般来说,自动句法分析的操作对象是句子或短语的词类标记序列,“客观的句法分析只能根据词类的标记序列来推知句法结构,如果词类问题没有解决好,或者词类和句法分析脱钩,那就无法根据词类序列去分析句法结构,这样就会影响整个语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①由此看来,要进行自动句法分析,除了要为计算机提供必要的语义知识、词语搭配知识以及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其提供比较完备的语法知识,尤其是语法基础的词类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直到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在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和属性特征描述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为计算机分析汉语句子结构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实际上,这个“基础”并不能真正满足计算机进行自动句法分析的需要。因为其分类并不是在详细考察每个词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汉语实词的句法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这个考察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检验以往对词的语法知识的概括是否合适,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可以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为自动句法分析构建比较合理的实词词类体系,这样的知识对于没有任何隐含知识的计算机来说是进行句法分析必不可少的。只有尽可能地把每类词的句法功能描述清楚,为计算机提供更加精细和完备的词类体系,才能指导它分析出正确的句子结构,给出正确的语义解释。从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高级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诸如信息提取、机器翻译等,也都离不开这样的语法知识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汉语语法研究的力度,加细语法刻画的颗粒度,构建真正适合自动句法分析的汉语词类体系。

二、现有词类体系对自动句法分析的局限性

从历史上看,汉语的词类体系是以印欧语语法的词类体系为蓝本的。尽管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研究,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局部调整,比如增加了量词、助词和语气词,从形容词中分出区别词等等,这些局部调整的确不乏闪光之处,但是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依然无法摆脱模仿的痕迹。由于始终摆脱不掉印欧语词类体系的羁绊,所以最终导致汉语词类划分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词的语法功能来进行的。特别是实词分类,似乎名词、动词、形容词是生来就有的、不必加以验证的词类。尽管说语言学界对词类问题进行过几次大讨论之后逐步达成共识,认识到语法功能是词类划分的唯一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标准并没有被真正彻底地贯彻。就现有的词类体系看,“不管哪种类型,也不管是哪个版本,无一不带有先验性。它们都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词进行全面分析和全面归纳的产物,而是先由语法学家所构拟然后又由语法学家加以解说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必然带有语法学家的成见和缺陷。”②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每个词类到底有哪些语法功能,这一点很不明确,一般的语法书上仅列出几条“语法特征”。例如,说名词可以受数量结构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可以作主语、宾语等等,但即便是这几条特征也往往缺乏普遍性。

2.属于同一词类的词,其语法功能可能有很大差异。例如,“领导”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体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语等,而名词“期间”只具备上述功能的最后一项。

3.不同词类的词,其语法功能也许反而相似。例如,形容词“富裕”跟动词“信任”,形容词“虚假”跟名词“实物”等等。

4.一些词的语法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描写。例如,“期间”用在体词性偏正结构中,另一直接成分通常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把“期间”看作名词或现有词类体系中的其他词类都不太合适。

5.缺乏对词的各种语法功能的定量描写。例如,一个词能作主宾语的概率是多少,作谓语的概率是多少,这种数据对于自动句法分析很有用处。③

目前还只有对词类语法功能频率的一些小规模调查。这样粗糙的词类体系在句法分析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例如“接待/v两/m位/q领导/n期间/n”这个短语,计算机在进行自动句法分析时,处理的是这样一个词类标记序列:

VT M Q N N

我们希望给计算机提供一套形如“NP+VP→S”的句法规则后,能够得到正确的句法分析结果,实际上这样的句法分析难度很大。任何一位读者,如果仅仅知道VT、M、Q、N分别代表及物动词、数词、量词、名词,不看具体的词语序列,都很难确定标记序列所对应的是哪一种句法结构,更何况是机器。对于这样的情况,计算机只能给出所有可能的句法结构。对于上述例子,在人看来是没有句法歧义的,因为人看到词语序列中的每个词语时都能激活头脑中跟具体词语相联系的许多知识,而在计算机看来却是充满歧义的。怎样才能使计算机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动选择正确的结构分析,那就只能尽量为计算机所面对的每一个词类标记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就现有的词类体系看,“领导”和“期间”的语法功能差别很大却给以相同的标记,这样粗糙的词类知识,难以有效地支持自动句法分析。诚然,自动句法分析中的歧义现象并非都是由语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还有语义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构建的实词词类体系,并不奢望能解决自动句法分析中碰到的由于复杂语义和篇章层面等因素造成的诸多问题,只是期望对因句法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歧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语法功能统计的词类体系构建

对于计算机来说,面向人的词类体系还是比较粗糙和不完备的。为了解决自动句法分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者们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词类细化,进一步分出小类;二是建立语法词典,详细描写每个词的语法功能。但不管是传统语言学还是计算语言学,在研究汉语的词类问题上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即没有对具体的词进行实际考察,而更多的依赖研究者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大家都只举些典型例子,而一直没有人真正面对现代汉语千千万万个词一个一个地实际考察一下他们的使用情况,这样,大家都只能是纸上谈兵”④。所以,为了建立真正服务于自动句法分析的汉语词类体系, 我们对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前3500个高频词进行了句法分析。从2000年《人民日报》中为每个词随机抽取100个例句进行分析,详细统计每个词的语法功能,计算每个词各个功能的概率,按照“语法功能完全相同即为一类”的原则,对这3500个词进行了分类。按照“句法功能完全相同即为一类”的原则对3500个词进行分类,最终得到676类,其中一词一类的共有364类,两词一类的共有107类,三词以上同类的共有205类。

不同的词类之间,除了具有相互区别的特征外,彼此并不是毫无共性的。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看,不同词类的共性体现在:异类之间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比如,“庄严”属于类595、“继续”属于类58,尽管归属不同的类,但两者都可以作状语1,如“他庄严宣誓”“继续学习”。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中才有可能根据需要,把某些个词合并为更大的类。

词类的个性,主要是指不同的类之间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比如“方面”属于类88,只能作中心语1;“规模”能作中心语1,但它还能作“主语”等,所以它归属于类476。正因为如此,大类之下还可以继续细分小类。正如上例,我们可以根据“能否作主语”将都能作“中心语1”的类88和类476再细分两个小类。

本文是利用词类的共性和个性对所有的类别进行层级分类的。从表面看,分出的676类似乎在一个平面上,而实际上,既然可以根据某一标准将大类细分为小类、将小类归并成大类,也正说明分类系统具有层级性。

采用二分法对这676类进行了层级分类,“二分”的标准就是寻找能使大类基本上均衡地分为两个(或者更多)小类的某种功能,然后运用递归法,依次在每一小类中寻找能满足“二分”的功能,直到不能再细分为止。采用这种分层方法,最终可以自顶向下构建一棵形如图1的树形结构。

图1:

该图是我们所构建的树形图的前三层,由于叶子结点太多,不便一一列入图中,只能以点代面,来反映词类层级体系的整体面貌。图中的“+”表示具有该项功能,“-”表示不具有该项功能,每一层除了叶子结点外,每一个结点都是具有相似句法功能的类的集合。比如说第一层的左结点,就是一些能作谓语的类别。通过这样一个树形图,便于观察词类间的关系以及词类的系统性。

四、基于语法功能统计的词类体系对句法分析的作用

在根据语料统计的各个词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构建的词类体系对句法分析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从考察的结果看,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客观反映汉语中词的多功能现象,降低句法分析的复杂度

为了将我们构建的词类体系跟现有的汉语词类体系加以区别,暂且将现有的词类体系称为旧语法体系,笔者构建的词类体系称为新语法体系。用新体系中每个词的句法功能总数除以旧体系中每个词的句法功能总数,就可以得出新旧体系句法功能的复杂对比度。对于新体系中每个词的句法功能总数,可以从句法功能表中统计得到,它包括从真实语料中统计到的功能数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内省出来的功能两个部分。对于旧体系中每个词的句法功能总数,我们是根据语料中某词所被赋予的词性标记来统计的。比如“幸福”在语料中被标注为“a”,在上文中已经汇总过,旧体系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有8种,那么就认为幸福有8种句法功能。尽管事实上“幸福”可能不具备形容词所具有的全部8种功能,但一旦给以标记“a”,计算机在进行分析时就可能要逐一检查这8种功能,用这8种功能分别与其后的某个词的所有功能进行匹配,直到分析成功。另外,其他一些词如“发展”在语料中被标注为“v”和“vn”,也就是认为动词具有名词的功能,这样的词在旧体系中的功能总数为动词和名词的功能总和。而在我们的统计过程中,“发展”不管标注为“v”还是“vn”,都是一个概括词,其所有的功能都看作是“发展”作为动词的使用情况。

我们对句法功能信息库中的3514个词的句法功能总数逐个进行了统计,两种体系的句法功能复杂度的对比结果如下表:

表1:新旧体系句法功能复杂度对比

对比度比例(%)

88.1(286个)

72.0(71个)

47.3(255个)

3.52.7(96个)

2.66679.0(318个)

2~2.33311.5(403个)

1.1429~1.7543.5(1527个)

110.1(355个)

0~15.8(203个)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只有10.1%的词在新旧体系中的句法功能复杂度是相同的,而有84.1%的词在旧体系中的句法功能复杂度高于新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旧体系中,某类词内部的各成员,不管是具有1种句法功能还是具有8种句法功能,都会给以相同的标记,这样就夸大了词的多功能现象,增加了计算机进行句法分析时的负担。

(二)有利于句法分析中歧义结构消解

我们从清华大学100万字的汉语句法树库中提取了11,206个“v+v”序列和10,081个“v+n”序列进行了考察。前一种序列匹配后只有一种句法关系的有2679种组合模式,共10,296个实例,正确率分别为82.9%和91.9%;后一种序列匹配后只有一种句法关系的有1462种组合模式,共7189个实例,正确率分别为70.7%和71.3%。其他有两种以上句法关系的模板,尽管不能确定具体实例中究竟是哪种关系,但相对于旧体系来说,其歧义的数量大大减少了。统计结果表明,新体系在外显式歧义结构的消解和基本名词短语的识别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结语

自动句法分析中,计算机所需要的知识很多,句法信息再详细,也不能保证句法分析都能顺利进行,对于句法分析中的歧义问题更不会是“过关斩将”,一路通畅,它只能对某一类句法歧义起作用。所以,后期的工作要适当加入语义信息。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法功能匹配的自动句法分析研究”[编号:11YJC740118]的资助。)

注释:

①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

②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94.

③陈小荷《从自动句法分析角度看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语言教学

与研究,1999,(3):63.

④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参考文献:

[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

[5]罗振声、袁毓林.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6.

[6]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1985,(3).

[7]彭睿.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A].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1996.

[8]史存直.句本位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9]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栀子花之谜》的功能语法分析 篇4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 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包括及物性、语态等。人际功能指说话者通过语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并表达他的态度和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 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指说话人如何组织信息, 以及信息间的关系, 以主位结构, 信息结构, 衔接手段等来体现 (Halliday, 2000:39-40) 。韩礼德的这一理论强调对语篇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的应用研究。

《栀子花之谜》一文是玛莎·阿隆 (Marsha Arons) 追忆母亲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从12岁生日起, 每年的那一天都会收到一束神秘的白色栀子花, 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得知送花者是谁, 直到22岁那年母亲去世, 生日时再也没有栀子花送来, 她才知道失去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人。文中还记叙了作者17岁失恋时, 母亲如何鼓励她。后来, 大学毕业时, 父亲去世, 母亲帮她准备礼服, 陪她参加毕业典礼。文章语言平实, 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爱意, 也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证明这篇散文的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与情景语境和谐一致。同时也验证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价值。

《栀子花之谜》的功能语法分析

1.及物性结构分析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体现小句的概念功能, 主要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 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根据韩礼德 (2000) 的观点, 及物性结构中的过程可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通过对该语篇的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显然, 物质和心理过程占绝大多数 (76%) , 这说明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符合叙事散文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说, 表示叙述意义的多数是物质过程, 而表示描述意义的过程多数是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黄国文, 2001:93) 。可见, 《栀子花之谜》是以叙事型语篇特点为主, 描述型语篇特点为辅的散文。下面对文章中出现的主要过程进行分析。

(1) A white gardenia was delivered to my house in Bethesda, Md. (物质过程)

(2) Calls to the florist were always in vain. (关系过程:修饰型)

(3) It was a cash purchase. (关系过程:认同型)

(4) I thought about that quotation from Emerson for a long time. (心理过程)

句 (1) 是被动句式, 属于标记性物质过程, 作者选择这样的句式, 一来符合文章一开始并不清楚送花者是谁的情景, 因此过程的动作者并未出现在小句中;二来在文章开始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探究栀子花之谜。句 (2) 和句 (3) 是对事物进行描述和判断的关系过程, 表达了作者收到神秘栀子花之后, 打探送花者身份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但猜测送花者是谁的过程却也是她童年的一份乐趣。心理过程是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认知与感受, 文章作为一篇优美散文, 抒发感情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心理过程在全文所占比例仅次于物质过程, 在句 (4) 中作者讲述了当自己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时, 母亲引用爱默生之言鼓励她。另外, 作者还写道:“She wanted her children to feel loved and lovabl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以及“My mother wanted her children to see themselves much like the gardenia…”这些句子都属于典型的心理过程, 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孩子们的浓浓爱意, 同时也渗透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感人至深。文章中的言语、行为和存在过程出现较少, 在此不作详述。

综上所述, 作者主要通过物质、心理和关系过程的小句来叙述故事, 抒发感情。可见, 不同及物过程的选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语篇的主题思想或概念功能。

2.语气结构分析

语气结构体现小句的人际功能, 通过传统语法中的语气、时态和情态来表现 (Halliday, 2000:68-69) 。通过分析, 《栀子花之谜》全文使用陈述句, 这让读者感觉像是在听作者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符合文章叙事抒情的特点。

功能语法中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 限定成分表达时态, 归一性和情态意义 (Thompson G., 2000:45) 。通过对全文的小句进行主语和限定成分的划分, 发现文中的限定成分大都属于一般过去时的范畴, 并且在归一性中大多数是肯定的, 只有少数是否定的。同时, 也有个别句子的归一性是通过语气状语 (如never) 来表示的。这些都符合文章是作者回忆往事, 追忆母亲的散文体裁特点。

语言中的情态成分表达说话人对所述事实的可靠性, 必然性或可能性的把握程度。文中仅有5处情态动词, 其中3处是might be, 另外两处分别为perhaps和maybe。这些词均表示“可能”这一情态化意义, 把握性不高, 也都出现在作者收到栀子花之后猜测送花者身份的段落, 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收到鲜花后的欣喜和对送花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猜测。

3.主位结构和衔接特征分析

语篇的主位结构和衔接体现小句的语篇功能 (Halliday, 2000:67) 。本文首句以一个环境成分———时间状语从句开头, 这个有标记的主位提供了时间背景, 将读者的思绪引到作者12岁生日之时, 为全篇定下了回忆的基调。全文35个长句, 其中12个是有标记主位, 也都是由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充当, 比如when I was 17/One month before my high-school graduation/The day before my father died/My mother died ten days after I was married等。因此, 上述有标记性主位结构展示了该记叙文以时间为线索的特征, 有效推动了语篇的发展, 使之文路清晰。而文章中无标记主位结构大多以“母亲”和“我及我的感受等”充当, 符合叙事散文语篇以事为依托, 抒发感情, 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在语篇衔接方面, 《栀子花之谜》一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全文采用照应作为主要衔接手段。文章主要使用内照应, 即语篇内的语义关系, 大多数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代词 (her/she/it) 体现照应, 使文章更加紧凑。全文只有两处省略式衔接:When my father died, I forgot the dress.My mother didn’t./I didn’t care if I had a new dress or not.But my mother did.这两处都是上文已经提到, 使用省略不仅使得行文简练, 避免重复, 更是与“我”形成对比, 体现母爱的细致入微。

第二, 全文贯穿使用了指称链 (referential chain) 。指称链即由词汇衔接和所指关系两种不同的衔接手段组合使用, 并贯穿于较长一段语篇中的衔接现象 (Halliday, 2000:337) 。在文章中, 其标题本身就是一个指称链:Mystery of the white gardenia/a white gardenia/it/perfect white flower/the gardenias;关于送花者的:the sender’s identity/the anonymous giver/his or her identity;关于母亲的:my mother/she.这样, 指称链贯穿全文, 以栀子花为线索, 从猜测送花者的身份, 到最终得知母亲才是那位匿名送花人, 让读者感叹母爱的伟大, 增加了篇章内聚力, 文章脉络清晰, 组织紧凑。

综上所述, 本文从新的语言学角度,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了散文《栀子花之谜》。笔者认为这篇文章词汇语法层面的选择符合叙事抒情的语义系统要求, 与情景语境和谐一致。同时, 证明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为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 从及物性、语气、主位结构以及衔接等方面对《栀子花之谜》一文进行分析, 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功能语法分析,及物性,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当代俄罗斯的功能语法流派 篇5

当代俄罗斯的功能语法流派

功能语法是当今俄罗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俄罗斯功能语法的思想渊源是俄罗斯传统的功能主义思想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是结构语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产生背景、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与西方的功能语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当代俄罗斯功能语法有三个主要流派,分别以Бондарко、Золотова和Всеволодова为代表.

作 者:于鑫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 年,卷(期): 24(2) 分类号:H35 关键词:俄罗斯   功能语法   流派  

功能语法分析 篇6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新闻话语;“占领中环”事件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闻报道是媒体话语的一个特殊体裁,体现了社会、经济、民族和语言传统。然而,由于新闻报道在表达意识形态意义上含蓄而迂回,读者难以恰当地解读其隐藏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各类文本。由于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是如何传达意识形态和行使权力来实现政治目的,新闻报道已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焦点之一。笔者试图对中国日报和英国独立报“占领中环”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说明报道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形成思想和观点,以及他们在事件描述中是如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由Fowler、Hodge和Kress在《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Fairclough首先给出如下定义:

话语分析旨在系统地探讨(a):话语实践、事件、文本和(b):社会和文化结构、关系和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分析研究实践和文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传达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受到权利的影响的,并探讨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透明是如何成为保护自身权利和霸权的一个因素的[1]。

Van Dijk进一步深入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社会和政治语境下的文本和话语是如何展现、重现和抵抗社会权利滥用、统治支配和不平等[2]。Wodak和Ludwing也强调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们同样重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3]。总之,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语言、意识形态和隐藏在文本中的权力之间的关系。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模型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他认为语言执行三个基本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4]。概念功能为上下文的表达服务:通过概念功能,说话者或作者在语言中反映自己现实世界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的意识[2]。概念功能主要有词汇分类、及物性、语态和转换实现。人际功能帮助表达说话者或作者的意见、态度和评价,也反映说话者或作者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关系[2]。人际功能主要由情态、语气和语调等范畴体现。语篇功能使语篇与语境发生联系,因此话语成为可能[2]。

一、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香港占中事件是由戴耀廷发起的一次非法活动,旨在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使香港行政长官选举以普选方式进行。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关于“香港占中事件”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一)词汇分类

Van Dijk认为词汇选择是新闻话语的一个突出方面,其中隐藏的观点或意识可能会显现[2]。在不同的话语类型中,分类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5]。分类能体现说话者或作者的潜在意识形态。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在词汇选择上有显著的不同。(见表1)

根据表1,中国日报使用“illegal Occupy Central movement”(非法占中事件)来描述香港的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对占中事件的否定和批评态度。接着用“law–breaking”(违法的),“provoke”(挑衅)等词形容示威者,强调其非法性和不良企图。最后,中国日报用“dying”(将死的),“losing”(失败)和“end”(结束)表明抗议者开始撤退,占中运动和平结束。

然而,独立报一开始就用了“pro–democracy movement”(支持民主运动)和“the democratic movement in Hong Kong”(香港民主运动)等词,反映英国对占中示威者非法行为的支持态度,认为中国没有给予香港民主。此外,独立报用贬义词形容香港警方,如“attacked and intimidated”(攻击和恐吓),“horrific”(可怕的)等,进一步表达英国支持示威者。通过这些话语,中国政府被恶意塑造成暴力和令人压迫的形象,使读者可能对中国政府产生负面印象。独立报用“seemingly drew to a final close”(看似划上了最后的句号)来描绘“占中”运动,曲解事实,试图传达香港市民和中国政府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冲突。

(二)转换

转换经常用于新闻报道中,指替代性措辞或者句法转换。名词化是转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方式。名词化指用一个名词形式来表达意义[6]。(见表2)

根据表2,中国日报用unpopular occupiers(不受欢迎的占领者)和ill–conceived umbrella revolution(居心不良的雨伞革命)这两个名词短语描述示威者和占中运动。 由于名词短语有持续性和永恒性的意义,因此这两个短语代表了中国对“占领中环”运动及示威者坚定、持久的反对立场。

独立报声称如果中国没有履行对香港democratization and autonomy(民主化和自治)的承诺,英国是香港唯一的guarantor(保证人)。英国将自己描绘成香港市民的保护者,无端指责中国政府未保证香港的民主自治。这不仅歪曲了事实,而且英国无权干涉中国的政治。接着,独立报用Tiananmen–style crackdown(天安门式镇压)这一名词短语,给中国政府贴上镇压者和独裁者的标签,对中国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情态

情态与说话者或作者的权威性有关,扩展说话者或作者对描绘事件的态度[5]。作者能够通过情态动词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见表3)

根据表3,中国日报使用最频繁的情态动词是would和can,而独立报使用最频繁的是will。will用来传达未来会发生什么,蕴含未来会发生某事件的极高可能性和确定性。would能用于虚拟语气,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情态动词can和could用来表示某人做某事的能力或机会。

例1:Second, most locals realize the Hong Kong economy would lose its global status if the city were ever to declare itself independent from the motherland. (China Daily)

例2:As long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ands firmly behind the SAR government, no one can change the reality that Hong Kong is a legitimate part of China. (China Daily)

中国日报使用would来体现“占领中环”领导人的阴谋和非法“占领中环”运动注定会失败;用can表示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即:香港永远是中国的合法领土。

例3:Hong Kong's Umbrella Revolution might be over, but it doesn't matter–––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will only come back stronger. (The Independent)

例4:I recently spoke with someone who had stayed on the frontline. I asked them if the movement was too fragile, and what more can be done. (The Independent)

而独立报用will表达英国极其确定“占领中环”会“重回”香港。它代表了英国对示威者的支持,表明英国认为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关系十分紧张;用can来表达其对示威者的同情和关心。英国的这些措辞都在宣扬中国是一个不民主的专制社会,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在报道香港“占领中环”事件时表明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反映了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认为“占领中环”运动是非法的,并表明绝大多数香港市民对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国对香港的主权。而独立报捏造中国警察攻击示威者,故意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的独裁者,破坏中国形象。由此可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客观地呈现说话者或作者是如何通过话语来传达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本文期望能激发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以实现客观分析新闻报道,了解事实真相。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93.

[2] 胡芳华. 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话语分析 [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3] 付小秋,沈红. 叛徒还是英雄——从批评话语分析看《南华早报》与《福克斯新闻网》在“斯诺登泄密事件”上的较量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4): 47–53.

[4]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5]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89.

系统功能语法下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 篇7

1 系统功能语法与会话含义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此观点。目的在于解释“语言是怎样工作的”以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是怎样使用语言的。系统功能语法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语法认为语言是由许多系统和子系统构成的, 语言的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系统中的项目;功能语法认为语言要发挥一定的功能才能称为语言, 他试图用功能来解释语言为什么是现在这种形态。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每个功能有各自实现的系统。概念功能主要是反应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经验, 是由及物性系统和语态实现的。人际功能主要表达人际交流与社会交往, 由语气与情态两个系统实现。语篇功能指语言的一种机制, 可以把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组织成一个篇章, 正是有语篇功能的存在才使得活的语篇不同于零散的语言。语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系统、新旧信息来实现的。需要强调的是三大元功能是三位一体的, 不存在主次之分, 三种功能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体现, 也可以有所侧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元功能在系统中进行选择, 所以系统功能语法是结合意义与形式来探究语言的本质。会话含义理论是由哲学家格赖斯提出, 他发现人们经常在交流过程中出于一些原因不直接表达, 而是隐藏着一种含义, 格赖斯称为会话含义 (implicature) 。他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表达这些间接言语的, 于是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概念:我们交谈当中常常都注意合作, 朝着同一个话语目标交流, 也就是说:“使你所说的话, 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这叫合作原则。为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合作原则, 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的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数量准则指的是说话者所给的信息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质量准则侧重说话时要实事求是, 说有充分理据的话。关系准则要求说话内容应跟交谈的主题相关。方式准则强调说话的方式, 如清晰明了避免歧义等等。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准则, 于是格赖斯的研究重点在违反准则的问题上。这里讨论的是说话者清楚地显示出他违反了什么准则。格赖斯认为一旦合作原则的准则违反了会话含义就会产生, 他认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是互相支撑的。

2 系统功能语法结合的实例分析

之前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用学的交集并不多, 但二者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系统功能语法至今未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而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比如产生会话含义的前提是说话者首先有意识的不直接去表达 (他打算违反准则) , 于是他选择了间接表达, 但会话含义理论并没有给出判定间接表达的依据。笔者认为必然存在语言学的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解释这一问题。下面我们结合日常生活中产生会话含义的实例进行分析:

2.1 违反数量准则

A-You look beautiful in this dress, how much is it?

B-It took not too much money.

及物性系统:B的这句话是一个物质过程, took表示过程, 行为者是it, 从及物性的角度分析, 这就话是表达说话者对外部世界的经历, 他叙述了一个事实。语气系统:这句话的语气由主语It和限定成分过去时来实现, 从语气系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陈述句, 是用来提供信息的。主位系统:句子前半部分是主位也是已知信息, 后半部分是述位及新信息, 语篇功能注重上下文的联系, 需结合其语境。这里所给的新信息是含糊不清的, 而语境的要求是给出明确的回答。根据以上分析表明说话者选择的这句话是一个间接的表达。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就要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我们之前的介绍, 这句话违背了数量准则, 信息量不够, 会话含义可能是说话者不想告诉听话者真实的价格。

2.2 违反质量准则

A-How do you like your friend, Mary?

B-She betrayed a secret to my business rival.She is a goodfriend, isn’t she?

及物性系统:斜体部分是关系过程, 具体来说又属于关系过程中的识别类, 表示she有同等的一个身份a good friend.他们的关系是等同的。语气系统:语气是由主语he和限定成分is来实现的, 从语气系统来说这是一个反意疑问句, 是用来向别人求取信息的, 而且是求取对方肯定回答的信息。主位系统:前半部分She is是旧信息, 后半部分是新信息。语境要求说话者应直接回答对朋友的看法, 所以斜体部分是间接表达。从语用角度它违反了质量准则要求实话实说的规定, 言外之意可能是对这个朋友强烈地不满。

2.3 违反关系准则

A-Can you tell me the secret?

B-But Jim is there.

及物性系统:这是一个关系过程, 具体属于关系过程中的归属类, 是为了叙述两者的位置关系。语气系统:语气由主语Jim和限定成分is来实现。这句话是陈述句, 陈述一个事实向别人提供信息Jim在那里。主位系统:Jim是主位, is there是述位。根据语境, A希望B直接回答能与不能, 但是B却回答了一个表示关系的句子, 所以这是一句间接表达。在此前提下再结合语用分析:违背了关系准则, 言外之意可能是这个秘密跟Jim有关, 不方便说。

2.4 违反方式准则

A:What do you think of Miss A’s song?

B:She produced a serious of sounds similar to the score ofthe song.

及物性系统:这是一个物质过程,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 动作发出者是she.目标是a serious of sounds.而这个过程是靠produce这个词实现的。语气系统:语气由主语she和限定成分过去时实现, 这是一个陈述句, 陈述一个事实, 向听话者提供信息。主位系统:she是主位也是旧信息, 剩下的部分是述位也是新信息。结合语境A希望B直接回答对于Miss A歌曲的看法, 因此这是一个间接回答。根据会话含义理论, B违反了方式准则, 没有简洁明了的表达意思。

3 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用学一直在自己的领域中各自发展, 但事实上二者确实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经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可以补充说明会话含义理论, 前者可以成为后者产生的前提, 它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解释了间接表达的产生, 而这一步是产生会话含义的基础: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解释了间接表达, 使得会话含义理论更加完整, 在解释言外之意的问题上更有说服力。在这个层面上, 系统功能语法对语用学做出了补充。

参考文献

[1]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Third Edition.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 2004.

[3]Butler C.Systemic models:unity, diversity and change.Word (Vol.40) [M].New York: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 1989:45.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互补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1) :6-10.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探析语篇分析 篇8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语言层次,分析步骤,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Harris, 1952) 最先提出了“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时, 语篇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超句结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许多学者试着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语篇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 虽然语篇分析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和方法, 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语篇, 运用不同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史福林介绍了语篇分析的6种方法: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不同的语篇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侧重点。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大都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相比之下, 系统功能语法从一开始就把语篇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并把语篇分析理论的建构作为语言研究的目的之一。韩礼德曾明确地将自己的系统功能语法称作语篇语法 (discourse grammar, a grammar of the text) 。写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 一是进一步论证系统功能法在语篇分析方面的应用性, 并论述这个语法框架下的分析语篇的方法或步骤; 二是通过对语篇的实例分析来说明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

1.语言的层次及语言的纯理功能系统

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A.K.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明确指出, 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认为, 语言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网络, 并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而这三个纯理功能又受制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而语言和语境是有层次的, 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语言的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的关系, 即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实现, 情景语境由词汇—语法实现, 词汇-语法最后由音系系统 (口语) 或拼写系统 (书面语言) 实现。

2.语篇分析的两个层面

韩礼德指出, 语篇分析的目标总是有两个可能的层面:在较低的层面上, 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 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能帮助人们说明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 “语篇的多层意义” (包括概念、人际、语篇意义以及它们子系统中的功能意义) 和其他特征将被揭示出来。只要把语篇与普通的语言特征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 把这种分析建立在语法的基础上, 这一目标总是能够实现的。在较高的层面上, 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做出评价, 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能帮助人们说明语篇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它的意图, 即语篇在什么方面是成功的, 在什么方面语篇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也就是说, 第二个层面是对语篇进行评价和说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对语篇本身理解, 而且要求对语境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以及语境和语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分析者需要解码语篇的深层意义, 需要对在一定的情景语境甚至文化语境中的词汇和语法的应用做出评论。

3.语篇分析步骤

韩礼德提出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为: 词汇语法分析→情景语境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张德禄提出了更为行之有效的用于外语教学的语境→语篇→评价 (联系语境变量) 的分析模式:

(1) 首先分析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由语域变量值 (语场、基调、语式) 体现。

(2) 从三大功能出发, 分析语篇的纯理功能, 具体体现在语篇的及物性系统 (概念功能) ;语气和情态 (人际功能) ;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 (语篇功能) 等。

(3) 在语篇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对语篇的纯理功能进行解释和评价。文化语境通常由语篇体裁反映, 包括纲要式结构、体现样式。

三、语篇实例分析

1.语篇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一课The Expensive Fantasy of Lord Williams为例, 讨论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对语篇分析的应用价值和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2.语篇分析

(1)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 语场:在The Expensive Fantasy of Lord Williams之中, 文章的语场描述了一位名叫Williams的政府公务员, 为了实现自己苏格兰贵族的幻想, 而不断从伦敦警察总署窃取钱财, 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语旨:幻想自己是苏格兰贵族的William与普通村民, 两者社会距离最大。 语式:正式的书写体英语。

(2) 语篇的纯理功能

及物性分析。及物性系统:有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话语过程、存在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又可细分为动作过程和事件过程。在文中共有79个过程:其中, 物质过程共有55个, 占67%;关系过程共有9个, 占11%;言语过程共有6个, 占8%;行为过程共有3个, 占4%;心理过程共有3个, 占4%;存在过程共有3个, 占4%。从中可以看出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

主位和衔接分析:文章中大部分主位是以无标记主位的形式出现的。同时, 也有标记主位, 标记主位的出现标志小句在传达一种隐含意义。文中涉及了一些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作标记主位, 通过这些标记主位可以把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发展顺序排列起来, 可以很清楚地抓住语篇的结构、理解语篇内容。根据语篇的主位可以很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1—5段为第一部分, 其中主要以存在句和表示时间地点的标记性主位居多, 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6—8段以言语过程为主, 讲述了针对Williams被捕事件村民的反应;9—14段以物质过程居多, 描述了Williams的主要罪行以及他是如何挥霍这些钱财的;15—17段为文章的结尾, 以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为主, Williams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虽然他已经悔悟但为时已晚。语气和情态分析:文章共由35个句子组成, 其中有30句为陈述句, 1句疑问句, 6句直接引语。其中大量的陈述句的出现, 符合本文作为记叙文的文体形式。而适当的直接引语的出现, 也可以体现文章的真实性。文章的前4段, 共出现3句表示主观意愿和怀疑语气的句子 (They are still willing to raise a glass or two to “Lord Williams”, though now his title prompts laughers. …who say they were never quite sure about Anthony Williams… But no one could have possibly guessed the truth…) 。句子中的情态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村民对William的好感和对他行为的怀疑态度。

(3) 评论

物质过程一般指作者对经验世界的客观描述, 文中讲述了William是如何编织这个贵族梦的, 符合本文作为记叙文的体裁。关系过程表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 是对客体的一种描述和判断。文中Williams一直活在自己的贵族梦中, 认为自己一直是位勋爵而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言语过程指人们通过讲话进行交流的过程, 文中虽然William因为贪婪所驱使而窃取了大量的公款, 但是通过托明陶尔的村民的话语可以推断出村民对他仍然心存感激。

衔接指在语篇内部建立联系的非结构性机制。韩礼德提出语法衔接手段主要有五种: 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 大照应理论可以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 内照应又分为前照应和后照应。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前照应以及连接等手段, 使语篇连贯、逻辑严密、语义通顺。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200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2nd ed.) .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 2005 (11) .

[4]黄国文.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功能语法分析 篇9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创建的一个开源项目,21世纪初在国内高校一度风行,但由于中文支持不好,早期版本功能繁杂体验差,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未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版本的迭代更新,3.0版本的Moodle已经修复了中文显示的问题,随着“微课”“翻转课堂”的兴起,Moodle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成熟框架,再次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1]。

Moodle是一个基于主要使用PHP构建的Web系统,因此可跨平台运行在支持PHP的服务器上,包括Linux、Windows和Mac OS,常见的架构是LAMP(Linux操作系统,Web服务程序Apache,数据库My SQL,后端脚本PHP,)如使用Windows Server,Web服务程序也可对应地使用IIS。

Moodle的安装和部署十分方便简单,对于熟悉Web Services的用户,添加一个空白数据库,将Moodle目录放置于web目录下即可轻松完成配置。而且bitnami还提供了集成XAMPP等Web套件一键安装发布的安装包,大部分高校教师可以轻松完成配置。因此,Moodle在高校应用极其广泛,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站点。

河南警察学院的平台上线于2015年9月,上线即承担了《网络协议分析》4个中队的实验实训任务,期间迁移过一次服务器,3.0版本的Moodle测试功能中支持数据库的网络迁移,平台运行状况整体良好,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2015年10月平台向系内教师开放,《电子数据的检验与分析》(取证)课程的实验也迁移到本平台上,2016年1月平台承担了《网络协议分析》和《取证》课程的期末考试任务。

2 语法高亮功能的需求分析

语法高亮功能,是程序设计中一些高级文本编辑器以及IDE中必备的功能,通过高亮来区分关键字、操作符、变量、注释,可以让代码的可读性更好,同时也更加美观。

图1分别是记事本、Notepad++和Eclipse中一段java代码的显示效果,记事本没有语法高亮,而后两者使用了语法高亮,代码可读性区别显而易见。

而Moodle平台当承担程序语言课程时,语法高亮是一个必备的功能,虽然Moodle有着大量的扩展和插件,但是目前并没有完善的支持语法高亮的插件。语法高亮,在Moodle平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程、考试等用户可见的模块,应有语法高亮的功能;(2)学生在编辑作业时输入的代码,应有语法高亮的功能;(3)在线文本编辑器应方便地通过标签方式高亮编辑后的代码。

3 两种实现Moodle语法高亮方法

3.1 方法一:Ge SHi插件方式

Ge SHi的全称是Generic Syntax Highlighter,即通用语法高亮器,项目地址是http://qbnz.com/highlighter。Ge SHi有着以下特点。

3.1.1 服务端兼容性。

Ge SHi的编码完全用PHP。这意味着良好的兼容性,任何支持PHP的服务器都能使用Ge SHi。

3.1.2 客户端兼容性。Ge SHi兼容XHTML标准的输出,通过使用CSS样式表类来高亮显示。

3.1.3 多语言支持。

Ge SHi目前支持超过100种语言的高亮显示,包括PHP、HTML、CSS、java、C、Lisp、XML、Perl、Python和ASM等。

3.1.4 高度可定制。Ge SHi的允许你改变高亮显示的输出方式,同样也是通CSS类来实现的。

3.1.5 灵活性。Ge SHi基于模块化设计。关闭不必须的特性,预载CSS样式表可以显著提升速度。

Ge SHi的插件全部为PHP文件,本质上就是一个PHP类库,实现web文本的语法高亮方式如下:

其中,include语句载入geshi库,新建一个geshi对象,其中$source是需要高亮的代码或者页面,调用parse_code()函数就可以完成代码部分的高亮。

3.1.6 Ge SHi在Moodle平台上的实现及部署。

根据需求分析,如果要使Moodle下不同的页面中的特定部分能够语法高亮,需要使用Moodle的Filter模块,Filter模块是Moodle提供的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文本,并对匹配到的文本进行相关操作的模块,语法高亮可以使用Filter功能对特殊关键字标签生效,如[code][/code]标签的实现如下:

Filter生效后,需要在使用用对相应的代码部分添加[code][/code]标签来完成。

3.2 方法二:Syntax Highlighter主题方式

Syntax Highlighter是一个基于Java Script的代码高亮开源插件,由Alex Gorbatchev开发,项目地址是http://alexgorbatchev.com/Syntax Highlighter。Syntax Highlighter也有着以下特点。

3.2.1 兼容性。

Syntax Highlighter是在前端层面高亮显示代码,所以不存在服务端兼容的问题,前端同样是支持XHTML标准和CSS。

3.2.2 多语言支持。Syntax Highlighter目前仅提供23种常见的语言的支持。

3.2.3 高度可定制。Syntax Highlighter使用笔刷的方式来实现代码高亮,定制显示效果只需要修改笔刷即可。

3.2.4 性能。Syntax Highlighter是前端语言,不占用服务器端资源,性能差别仅在于浏览器。

3.2.5 Syntax Highlighter插件组成。

Syntax Highlighter插件包括以下几个文件夹:Scripts,面存放了所有功能性的JS文件;Src,源文件,里面是sh Core和sh Legacy这两个核心JS文件,和Scripts里的一致;Styles,存放了各种主题风格的css文件以及显示小图标需要的图片。

Syntax Highlighter的核心是sh Core文件,语法高亮的功能性函数都在此文件中定义。此外,Scrpits里还提供了常见的23种笔刷文件,如sh Brush Cpp,sh Brush Java等,用于对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高亮规则。

因为Syntax Highlighter是高亮实现机制是基于前端JS,因此部署到Moodle上可以通过修改主题的方式。

3.2.6 Moodle主题机制。Moodle主题包含以下几个目录及文件,具体功能如表1所示。

Moodle主题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使用Pix CSS等资源的是MVC架构中的view部分,包括Moodle主体页面及自定义layout页面,lib.php提供自定义工具函数,config.php配置主题,最终用户可以通过setting.php完成主体的设置及个性化。由此可知,在主题中配置Syntax Highlighter,sh Core.js和JS笔刷文件需要放置于javascript目录下,CSS文件需要放置于style目录下,并在Config.php中完成JS和CSS的载入:

完成以上工作后,还需要在各种有需求的view页面加入以下JS代码:

4 两种高亮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

本文尝试的2种方法均可以完成Moodle平台上语法高亮的需求,方便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在Moodle平台上线,表为2种方法各自的综合对比。

总之,使用前端JS解决方案的Syntax Highlighter优于在后端使用php的Ge SHi,虽然使用<pre>标签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现阶段浏览器对JS支持良好的环境下,使用Syntax Highlighter无疑是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代码高亮方法。

摘要:Moodle平台是一个开源互联网教学平台,在运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时,语法高亮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平台的使用效果。鉴于此,基于当前流行的开源代码语法高亮解决方案,设计了两种在Moodle中实现语法高亮的方法,并从多方面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Moodle,语法高亮,GeSHi,SyntaxHighlighter

参考文献

功能语法分析 篇10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对语篇的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语域衔接理论、修辞结构理论、心理框架理论和主位推进理论。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创立”[1]。该书所述的系统功能语法也成为语篇分析中应用最多的理论。概念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 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通过及物性结构来体现[2]。人际功能表示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和对事物的判断等功能, 由语气结构和情态等来体现[3]。语篇功能指语言使其本身前后连贯, 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功能, 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组成[4]。

培根的散文短小精辟, 题目广泛, 说理议事极具说服力, 影响巨大。本文选择其中一篇“Of Parents&Children”, 该散文虽然只有十三句话, 但是其内容丰富, 连贯有力, 衔接得当, 辩证地看待父母子女的关系, 评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颇具现实意义。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该语篇, 希望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提供帮助, 并对它的语篇衔接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二、“Of Parents&Children”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一) 概念功能

语篇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结构来体现。Halliday把及物性结构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5]。这篇散文中, 六种过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在这篇散文中占主要地位, 其相对次数总和高达93。

物质过程涉及做某事的过程, 如:

they increase the cares of life[6];

心理过程描述思想状态或者心理活动, 常见动词有like, think, hear, see, want等[7]。如:

we see a nephew sometimes resembleth an uncle.

关系过程是对事物进行描述, 主要由系动词来实现, 如appear, be, become, feel, remain等, 有时也用动词have, own, possess来表示。如:

The joys of parents are secret;

言语过程指把思想等用言语或者引语来表达, 常用动词有explain, promise, say等。如:

as Solomon saith, a wise son rejoiceth the father…

存在过程描述物体的存在, 一般用“there be”来表示, 有时也用系动词be来表示。如:

there is a house full of children.

行为过程主要表达人的自然生理活动, 如breathe, die, dream, live等。在本文中并没有出现此类过程。

后三种过程出现较少, 正符合这篇散文是说理议事而非叙事记人的特点。

(二) 人际功能

1、语气结构

语气结构体现小句的人际功能。分为四种: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全文共有13句话, 有1句使用祈使语气, 12句使用陈述语气。这正符合散文的特点。在散文中, 陈述句主要用以陈述事实, 表达作者的思想看法。培根大量使用陈述句表达他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看法, 就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偏心、管教等问题提出了实用可行的观点和建议。祈使句表达一种提供, 即提供建议、劝告等。它省略主语, 拉近与读者距离, 使读者感受到做某件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中的祈使句, 有效地给出建议, 要求父母要尽快选定子女的职业和道路, 但不能过分干涉, 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和天分。

2、情态

文中有四个小句使用了情态动词, will和shall各用到两次。相比而言, will更加常用和口语化, 基本上可与任何人称连用, 除了“意愿、意图”外, 还可表示“将来、推测”。表推测时, 其语气的肯定程度仅次于must。文中, will表明作者推测的肯定语气, shall与第三人称a man连用, 表示说话者强烈的意志。

(三) 语篇功能

1、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是话语叙述的起始点, 述位是句中接下来的陈述。主位在排列上先于述位。在主语位置上的主位叫做无标记主位;没有在主语位置上叫做有标记主位, 如:

And, to say truth, in nature it is much a like matter.

这里and起衔接作用, to say truth和in nature起强调作用。有标记主位的使用既表达强调, 也起衔接作用, 同时突出信息结构, 表达作者的意涵。

2、衔接手段

Halliday将衔接分为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8]。本文从指代、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来探讨“Of Parents&Children”。

(1) 指代

指代表示对等关系, 分为内部指代和外部指代, 而内部指代又可分为回指和下指。如:

1) The joys of parents are secret;and so are their griefs.

2) They that are the first raisers of their houses, are most indulgent towards their children.

1) 中, 物主代词their回指前面的parents;2) 中, that下指the first raisers of their houses。从词汇语法上来划分, 指代又可分为人称指代, 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例1) 中their属于人称指代。例2) 的that属于指示指代。现在举一个比较指代的例子:

a man shall see the noblest works.

其中, 最高级属于比较指代。文中论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因此通篇用了很多人称代词进行前后照应和衔接, 人称指代成为了该散文的一大特点。

(2) 替代

替代表达同类关系, 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文中的名词性替代如:

there is a house full of children, one or two of the eldest respected.

其中, one替代children, 不仅使文章简洁, 也起到连贯前文的作用。

(3) 连接

连接由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来表示两个语段的间接衔接关系, 可以分为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

文中7次用and表示对上文的附加、说明或解释等, 如:

1) ···a man shall see the noblest works and foundations have proceeded from childless men.

本例中and引导的部分是对前面noblest works的来源作补充说明。

另外, 作者八次使用but表示上下文的转折关系, 起到间接衔接作用, 如:

2) Children sweeten labours;but they make misfortunes more bitter.

文中也出现了“so”、“therefore”和“for”来表示上下文的因果关系。如:

3) Let parents choose betimes the vocations and courses for then they are most flexible.

培根没有使用表示时间关系的词, 这也正符合散文的特点。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可用于记叙时间, 或议论文的列举原因等, 虽然本文也含有议论和叙述, 但是不需要详细地指出时间关系, 散文通过文内隐含的意义达到连贯和衔接。

(4)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通过词汇的词义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反的关系达到衔接的功能, 可分为复现和词汇搭配两种。其中复现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和概括词复现。词汇搭配指词汇的习惯性共现现象, 具体体现为分级反义词或者互补反义词和词汇套。本文论述的是父母与子嗣, 因此parents和children的复现次数最多。作者也使用近义词来衔接语篇, 如:cares与fears, create与breed。上下义词如kinsman与nephew、uncle。文中概括词也很多, 如parents, children, man, creatures, good等。关于词汇搭配, 作者使用了分级反义词如increase与mitigate, sweeten与bitter, 互补反义词如life与death。本文使用的词汇套主要是关于亲属称谓的名词, 如:parents、children、mother、father、brothers、nephews、kinsfolk、uncle。词汇套的出现使读者更容易掌握作者的思想,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 也起到衔接整个语篇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从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情态、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方面, 对培根的“Of Parents&Children”进行了分析。在及物性结构的分析中, 这篇散文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上较为突出;另外这篇散文以陈述语气为主, 语气助词为辅体现其人际功能, 并且运用主位结构突出信息结构和语义重心, 运用各种衔接手段 (特别是人称指代、连接和各种词汇衔接) 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意义的连贯。这篇只有十三个句子组成的散文, 浑然天成, 立论有据, 论证充分, 不仅其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其内容也和谐统一, 衔接有力, 连贯有序, 值得研究和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 分析培根散文“Of Parents&Children”的语篇衔接。这篇散文的特征体现在对及物性结构、陈述语气、人称代词、连接和各种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的使用上, 文章衔接有力, 连贯有序, 值得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Of Parents&,Children”,系统功能语法,衔接

参考文献

[1]史煜.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4, (4) :57-59.

[2]姬小玲.《论友谊》的功能问题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 (5) :72-78.

[3]章永兰.《勒索》一文的系统过呢语法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5) :30-32.

[4]哄牡丹.《雨中的猫》的功能语法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7, (2) :88-91.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Bacon, Francis.Essays[M].8th ed.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7]Bloor, Thomas, and Meriel Bloor.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

由小编梦想家整理的文章功能语法分析(精选十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语法   精选   功能   分析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