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小故事50字(精选5篇)
篇1:民族团结小故事50字
通过系统学习使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英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学习英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学习英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结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通过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决心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民族关系是其中之一。在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利益关系,一种关系的存在给各方都带来利益,这种关系就能巩固下去,发展下去。解放以来,新疆各民族就处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改革开放30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利益关系的密度、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民族共同享受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前,现代化只是一种理想,现在则成了现实,而且就体现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检验出现代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各族人民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小康不再是遥远的梦,今天的现实是昨天的梦,小康是今天建设事业发展在未来的必然结果,对这一灿烂前景,各族人民深信不疑。无数历史事实证实,团结就是利益,团结就是幸福。
哲学家的论点可以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团结既然可以发展利益关系,团结就引领着幸福,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个生活常识。团结和未来的幸福相连,这个未来既是我们的未来又是我们后世的未来。
篇2:民族团结小故事50字
以下是几个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
1.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
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
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篇3:民族团结小故事50字
[热点导航]
材料一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滴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对于西藏、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来说,过去的这50年足足跨越了数千年——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永远铭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获得了新生,西藏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从此,这片雪域热土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对于西藏来说,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才有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材料二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西藏各族人民的伟大节日。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庆黎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张庆黎说,彻底埋葬封建农奴制、完全解放西藏百万农奴,是先进社会制度战胜腐朽没落社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废奴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人权事业的重大进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民主、自由、人权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
一、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其执政理念。
2.坚持和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50年来,党和国家给予西藏地区发展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充分带动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地区社会稳定,GDP年均增长8.9%。
5.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是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30年;是一次次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社会局势不断走向稳定的30年: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向总体小康迈进的30年;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融洽,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心向党、心向社会主义、心向祖国的30年。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西藏各族人民的面貌、城乡社会的面貌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崭新局面。
二、在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意识,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自觉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拓展延伸]
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
A.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分区域生活④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材料一西藏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西藏地区GDP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5.8倍:人均GDP达到12109元,比1978年提高了9.4倍;经济增长速度从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自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今,已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7:27.7:21.6调整到2007年的16.0:28.8:55.2;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14亿元。
材料二2009年2月28日,“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演出周”在京拉开序幕。据了解,此次参演剧目都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剧目,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当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团结、和谐、充满生机的西藏。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分析原因。
(2)目前,东部发达地区与西藏地区协作发展,涉及水电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和旅游等多个领域。这对两地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履行这项义务?
参考答案:
1.D 2.A
篇4:民族团结小故事
演讲者:288班杨欣欣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篇5:民族团结小故事
梦,是雨后的彩虹;梦,是绚丽的畅想;梦,是生命的渴望。梦,是追求;是奋斗;是挥洒的汗水。
梦,是令人遐思的字;梦,也是催人奋进的字;梦,更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字。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汇聚成十三亿人民的梦,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十三亿人民的梦,更是祖国56个民族共同的梦。
大爱不分民族,你我共圆中国梦!再努尔,你有梦吗?
有啊,我的梦太多了,可是啊,我心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梦!快说,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我的梦啊,和我美丽的家乡有关,我多么希望,我能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美丽的新疆,让她不再受伤,让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你的梦。同样也是我的梦,是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你听说过,哈萨克族霍额哈依夫妇的故事吗?
当然知道,在新疆奇台县吉布库镇,有一个汉族女孩,20年前,她被一个哈萨克族家庭收养,因此有了个哈萨克族名字“麦尔孜依”。
“麦尔孜依”的汉语意思是“快乐”,对于一个被亲生父母无情抛弃、重度残疾的汉族弃儿来说,生活在一个对她关爱备至的哈萨克家庭,麦尔孜依无疑是快乐的,但养育她霍额哈依、比依台坎夫妇却为此付出了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989年10月4日,霍额哈依17岁的大儿子在放羊途中捡到了一个包袱,里面有一个嗷嗷啼哭的女婴,他把孩子抱回家交给了父母。打开包袱,看到一张小纸条上写着:这是一个10个月的汉族女孩,有哪个好心人捡到后,请好好收养她吧,拜托了。再仔细一看,发现女婴嘴唇上有豁,原来是一个有“兔唇”的残疾孩子,但他们还是决定收养她。
第二天,霍额哈依夫妇请来亲戚、邻居、朋友,按照哈萨克习俗,宰了一只羊,像自己生了孩子一样在家里举行隆重的仪式。亲戚朋友看到麦尔孜依都直摇头,有的说:千万不要养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负担。还有的说:你们也不富裕,为什么要养别人不要的残疾孩子,将来你们会后悔的!
当时,霍额哈依夫妇已经有6个孩子,4个孩子上学,家里只有20亩地、50只羊,全家年收入仅有3000多元,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面对一片反对声,他们依然没有动摇。
麦尔孜依在这个哈萨克家庭得到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家里有好吃的,要添置新衣服,总是要先给她。积攒了一些钱,霍额哈依夫妇带上麦尔孜依去了医院。本想治好“兔唇”,就可以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没想到一检查,麦尔孜依还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癫痫和智力残疾,医生告诉霍额哈依夫妇:这孩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要将她彻底治好,可能性很小。
麦尔孜依的残疾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即便如此,霍额哈依夫妇依然没有动摇、没有放弃。为了给麦尔孜依治病,整整17年的时间,他们背着她四处求医,付出了无数的艰辛,皱纹爬满了霍额哈依的面庞,比依台坎累弯了腰,整个家庭也陷入了贫困。治病没钱时,就只能卖羊;羊卖光了,就向亲戚朋友借钱。高昂的治疗费,让他们债台高筑,欠账最多时达3万多元。
因为严重残疾,麦尔孜依比正常孩子发育要缓慢得多,7虽才能勉强走路,可以说是在妈妈比依台坎的背上长大的。2005年,麦尔孜依的癫痫病终于治好了,至今再没有发作过,但其他症状没有任何好转。
霍额哈依夫妇对一名汉族残疾弃婴不离不弃的举动,感动了亲朋好友,村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村镇政府领导也予以关注。2007年,霍额哈依夫妇终于还清了欠款,在残联、从镇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还盖起了新房,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麦尔孜依今年已经20岁了,依然不会说话,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起居一步也离不开妈妈,俨然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但霍额哈依夫妇对20年前收养麦尔孜依的举动和20年复出的无数艰辛一点也不后悔。
霍额哈依夫妇用20年的时间,用爱润育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在你的身边,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有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它们也许不是惊天动地,但却温暖人心,犹如那涓涓细流,却能汇成爱的海洋!滴滴雨露,滋润心田!
这就是我们的梦,我们13亿中国人的梦,更是我们56各民族共同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梦,就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
由小编红尘旧梦整理的文章民族团结小故事50字(精选5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