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山河璀璨 / 正文

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精选14篇)

2024-10-11 22:01:19 山河璀璨
文章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精选14篇)由网友翔宇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精选14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精选14篇)

篇1: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篇2: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

南宋平易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使投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使投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摆荡,反倒刀切斧砍地说:“惟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

爱国小故事二【把我的心脏带回故国】

萧邦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很出名气了。厥后他出国深造。在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予给他一只装满故国土壤的银瓶。这只银瓶一直陪同着他19年。1849年秋日,萧邦病重告急。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当局不会容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心脏带回故国去。”

爱国小故事三【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见沙俄军队吞占满洲,败北没有能力的清当局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公约的动静后,他悲忿欲绝,当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筹办回国入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本身手指头,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酸楚,鼓动同胞起来战斗„„他连着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爱国小故事四【吴玉章维护国度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期中国贫穷衰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吊挂的万国旗中,存心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度以及平易近族的尊严,吴玉章自告鼓起勇气,代表留日学生向黉舍当局严明提出:必需当即向中国粹生道歉并改正纰缪,不然,就要进行拒绝上课以及断绝饮食以示抗议。

爱国小故事五【安徒生跟老友决绝】

丹麦闻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本来是要好的老朋友。

篇3: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 按用途划分, 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 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 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 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 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 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 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 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 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 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 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 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 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 要想国力强大, 最好发展农业生产, 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 大力发展生产, 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 终于打败了纣王, 建立了周朝, 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 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 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 (第5课内容) ;成王铸鼎 (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 。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 可以引起共鸣, 增强故事的亲和力,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其次, 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 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 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 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 学生对照图片填空, 既有感官感受, 又有知识考查, 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 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 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 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 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 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 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 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 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 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三、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任何历史故事的设定效果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得到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个故事是先让学生熟悉, 然后让个别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展现。在过程中基本达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中学生气氛明显活跃, 只要稍加提示多数学生就能立刻总结出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的特点, 有个别学生还提到实用性的特点。实践证明, 这个故事的设计是成功的。

篇4:历史铭记的著名爱情故事

—Bob Marley

Do you believe in true love? Do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Do you believe in love lasting forever? Perhaps the true love stories below will make you believe in love.

你相信真爱吗?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你相信永恒的爱吗?也许以下这些真实的爱情故事会让你相信爱情。

Antony1) and Cleopatra2)

The love story of Antony and Cleopatra is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intriguing3) and moving of all times. The story was later dramatized by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is still staged all over the world. Antony and Cleopatra fe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powerful people put Egypt in a powerful position. But their love affair outraged4) the Romans who were wary5) of the growing powers of the Egyptians. Despite all the threats, Anthony and Cleopatra got married. However, the Roman general Octavian6) destroyed their combined forces a few years later. Hearing a false report that Cleopatra was dead, Antony was shattered7) and fell on his sword. When Cleopatra learned about Antony's death, she took her own life.

Shah Jahan8) and Mumtaz Mahal

When they first met in Agra, Shah Jahan and Mumtaz Mahal were only 16 and 15 years old. They got married a few years later, in 1612, Mahal being Jahan's third and favorite wife. But in 1631, Mumtaz Mahal died while giving birth to her 14th child. Shattered, Shah Jahan decided to build the Taj Mahal9) in the memory of his beautiful wife as a symbol of their eternal love. Yet Shah Jahan was never able to complete a black marble mausoleum10) he planned for himself. Deposed11) by his son, Shah Jahan was imprisoned in the Red Fort of Agra12), and spent lonely hours staring across the Jamuna River at the monument to his beloved queen. Eventually, he was buried beside her in the Taj Mahal.

Queen Victoria and Prince Albert

Victoria was a lively, cheerful girl, fond of drawing and painting. She ascended the throne of England in 1837 after the death of her uncle, King William IV. In 1840, she married her first cousin, 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Gotha. Victoria loved her husband deeply. She relied on his advice in matters of state, especially in diplomacy. When Albert died in 1861, Victoria was devastated. She did not appear in public for three years. Her extended seclusion13) generated considerable public criticism.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Disraeli, Victoria resumed public life, opening Parliament in 1866. But Victoria never stopped mourning her beloved prince, wearing black until her death in 1901. During her reign, the longest in English history, Britain became a world power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

Robert and Elizabeth Browning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and her husband, Robert Browning, led lives suited for leading Romantic poets. Their story contains all the elements—a secret courtship14), elopement15), love poems, and the beautiful Italian landscape.

Writing poetry as a child, Elizabeth published a book, Poems, in 1844. The work impressed Browning, a poet himself, and he began a correspondence16). The two later met and fell in love. Opposition from Elizabeth's father forced them to elope in 1846. They later fled to Italy, where they lived and worked for 15 years. Much of their work was inspired by their own long romance, including Elizabeth's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After Elizabeth's death in 1861, Browning returned to England where he continued to write until his own death in 1889.

Marie and Pierre Curie

Unable to continue her studies in Poland because universities did not admit women, Marie Curie traveled to Paris in 1891 to attend the Sorbonne. She spent every spare hour reading in the library or in the laboratory. The industrious17) student caught the eye of Pierre Curie, director of one of the laboratories where Marie worked. Pierre ardently18) wooed19) Marie and made several marriage proposals. They were finally married in 1895 and began their famous partnership. The couple discovered polonium and radium in 1898, and then won a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03 for discovering radioactivity.

When Pierre died in 1906, Marie was devastated. She noted that, as of20) that moment she suddenly had become "an incurably and wretchedly lonely person". Later Marie took Pierre's place at the Sorbonne, becoming the school's first female professor. In her exhausting work regime she sought a meaning for her life. In 1911, Marie became the first person to win a second Nobel Prize. She continued to experiment and lecture until her death of aplastic anemia21) in 1934, driven by the memory of the man she loved.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是史上最令人难忘、最让人着迷、最打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之一。他们的故事后来被威廉·莎士比亚写成剧本,现在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一见钟情。这两位手握重权的大人物间的亲密关系使埃及成为势力强大的国家。可是,他们的恋情激怒了那些唯恐埃及的势力越来越强的罗马人。尽管有种种威胁,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还是结为了夫妻。但几年以后,罗马将军屋大维击溃了他们的联军。当安东尼听到克娄巴特拉已死这一假情报时,他伤心欲绝,举剑自尽。得知安东尼的死讯后,克娄巴特拉也殉情自杀。

沙·贾汗和穆姆塔兹·玛哈尔

在阿格拉初次邂逅时,沙·贾汗和穆姆塔兹·玛哈尔分别才16岁和15岁。几年后,他们于1612年结婚了,玛哈尔成了沙·贾汗的第三个妻子,也是他最爱的妻子。但在1631年,穆姆塔兹·玛哈尔在生第14个孩子时难产身亡。悲痛欲绝的沙·贾汗决定建造泰姬陵以纪念自己美丽的妻子,象征他们之间的永恒爱情。然而,沙·贾汗永远没能建成一座计划用来埋葬自己的黑色大理石陵墓。沙·贾汗被儿子赶下王位后,囚禁在阿格拉红堡中,凝视着贾木纳河对岸挚爱王后的陵墓度过了孤寂的时光。最终,他被葬于泰姬陵内,陪在玛哈尔身边。

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亲王

维多利亚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女孩,喜欢绘画。在叔叔威廉四世国王死后,她于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1840年,她嫁给了最大的堂弟,萨克森-科堡-哥达王子艾伯特。维多利亚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在国家大事特别是外交事务上十分仰赖他的意见。1861年艾伯特去世后,维多利亚身心交瘁,有三年时间都没有公开露面。这次过长的隐居行为招致大量的公众批评。不过,在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影响下,维多利亚于1866年召开议会,重新回到大众中间。然而,维多利亚从未停止对自己深爱的亲王的悼念,她始终穿着黑色的衣服,直至1901年去世。她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她统治期间,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罗伯特和伊丽莎白·勃朗宁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和丈夫罗伯特·勃朗宁的生活正符合他们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份。他们的故事包含了所有浪漫元素——暗中追求、私奔、情诗,以及美丽的意大利风光。

伊丽莎白从小就开始写诗,1844年,她出版了《诗歌》一书。这本诗集打动了同为诗人的勃朗宁,他开始和她通信联系。两人后来相见并坠入爱河。由于伊丽莎白父亲的反对,他们被迫在1846年私奔。之后他们逃往意大利,在那里共同生活和工作了15年。他们许多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两人之间浪漫长久的爱情,包括伊丽莎白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1861年伊丽莎白去世后,勃朗宁回到英国,继续写作直到1889年离开人世。

玛丽和皮埃尔·居里

由于波兰的大学不招收女性,无法继续学业的玛丽·居里于1891年来到巴黎,进入索邦大学读书。她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实验室做实验。这名勤奋的学生引起了玛丽工作的一间实验室的导师皮埃尔·居里的注意。皮埃尔对玛丽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并多次向她求婚。终于,他们于1895年结为伴侣,并开始了两人著名的合作。夫妇二人在1898年发现了钋元素和镭元素,后又因发现放射现象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过世后,玛丽深受打击。她写道,从那一刻起,她突然变成了“一个无药可救、愁苦可怜的孤独之人”。后来,玛丽接替了皮埃尔在索邦大学的职位,成为那里的第一位女教授。从令人精疲力竭的工作中,玛丽探寻着自己生活的意义。1911年,玛丽成为首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直到1934年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之前,她一直以对爱人的追忆为动力,继续做实验,继续给学生授课。

1.Antony [ˈæntənɪ] n. 安东尼,全名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83~30BC),古罗马统帅与政治领袖。

2.Cleopatra [ˌkliːəˈpætrə] n. 克娄巴特拉(60~30BC),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貌美,有权势,恺撒和安东尼都为之倾心。

3.intriguing [ɪnˈtriːɡɪŋ] adj. 引起好奇心(或兴趣的);有迷惑力的

4.outrage [ˈaʊtreɪdʒ] vt. 激怒,激起……的义愤

5.wary [ˈweəri] adj. 谨防的;唯恐的(of)

6.Octavian [ɒkˈteɪvɪən] n. 屋大维(63BC~14AD),即后来的奥古斯都(Augustus),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恺撒的继承人,在位时扩充版图,改革政治,鼓励文化艺术。

7.shattered [ˈʃætəd] adj. 震惊而悲伤的

8.Shah Jahan [ˈʃɑːdʒəˈhɑːn] n. 沙·贾汗(1592~1666),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在位时征服了德干各国,兴建泰姬陵和德里新城。

9.Taj Mahal [ˈtɑːdʒməˈhɑːl] n. 泰吉·马哈尔陵,即泰姬陵,印度著名风景名胜之一,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建成,是沙·贾汗为纪念爱妻穆姆塔兹·玛哈尔所建。

10.mausoleum [ˌmɔːsəˈliːəm] n. 陵墓

11.depose [dɪˈpəʊz] vt. 罢免;废黜

12.the Red Fort of Agra: 阿格拉红堡,位于贾木纳河畔,是莫卧儿王朝国王与王后们居住过的王城,距泰姬陵15公里左右,全部采用红砂岩建造而成,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3.seclusion [sɪˈkluːʒn] n. 隐退,隐居

14.courtship [ˈkɔːtʃɪp] n. 求爱期

15.elopement [ɪˈləʊpmənt] n. 私奔。elope [ɪˈləʊp] vi. 私奔

16.correspondence [ˌkɒrəˈspɒndəns] n. 通信,通信联系

17.industrious [ɪnˈdʌstriəs] adj. 勤奋的,勤劳的

18.ardently [ˈɑːdntli] adv. 热情地;热烈地

19.woo [wuː] vt. 向(女子)求爱(或求婚)

20.as of: <美> 自……起

篇5:历史名人小故事

李绅家几代为官,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因此,李绅年轻时写出《悯农》这样反映农民艰辛的诗作,是有生活基础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8),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唐朝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逐渐蜕变。野史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只是生活奢侈倒无可指责,但他发迹后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就是人品低劣了。

《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篇6:历史名人小故事小学

但苏轼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从他二十六岁挤身官场之后,四十年间一直在党争的漩涡中受冲击、受迫害、蹲监狱,遭流放,最后被贬到今日之海南岛。好不容易在宋徽宗上台(1101)时被赦免,下令调他回首都汴梁(今开封),准备委以重任。但由于当时正值盛夏,他连日赶路,过分劳累,又是六十六岁高龄的老人,身体虚弱,当走到江苏常州时,终因中暑病倒,不久死于常州。

苏轼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在民间一直广为传颂。写画白团扇救人之急,就是突出的一例。根据何远《春渚纪闻》记载,苏轼被贬杭州作官时,一天有一位绫绢商人上堂起诉,状告一个制扇工匠欠他两万绫绢钱迟迟不还。苏轼派公差传唤制扇人到公堂受审。制扇人跪禀道:我家世代以制扇为业,前不久父亲死了,今年开春以来,杭州地面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不是故意拖欠不还。苏轼听后觉得值得同情,感到此案很难处理,想了半天才想出办法。对卖扇人说:快把你家的扇子取来,我帮你卖出去。那人忙回家把扇子抱来,苏轼挑选了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顺手拿起判状子的毛笔,在扇面上以行草书题字,画枯木竹石,一会就完成了。然后交给制扇人说,赶快拿到衙门口外面去卖,换了钱立刻还人家。制扇人接过扇子叩头谢恩,刚出府门就被买扇人围起来了,你争我抢,二十把扇子很快就卖光了。每把一千,二十把卖得钱刚好够还帐。苏轼此举,使很多杭州人感动地落了泪,夸赞郡守苏轼为官清正。制扇人全家更是感激啼零。

苏轼的书画虽然很值钱,但他从不以此赚钱,当时人称赞他善书而不求售。相反,有不少人求他写字画画,只要高兴,就当场挥毫,慷慨相赠。苏轼被贬到广州时,南方有一位和尚名叫契顺,步行几个月到广州求东坡写字。苏轼被贬边陲,难得有人敢于同他往来,见契顺如此诚心,便非常高兴,一气写了数篇相赠,二人从此成了知心朋友。

篇7:名人爱国主题的故事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篇8: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 胜过一切教育。”

的确, 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人如天空中的星辰, 发出耀眼的光辉, 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 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独特而平凡的经历, 灿烂而辉煌的业绩, 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和更加精彩的世界, 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重点保护和宠爱下更显得唯我独尊, 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出现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岞山小学自2011年3月开展了“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德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名人, 让他们遨游于名人思想与知识海洋, 哪怕只采撷到一两朵闪亮的浪花, 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让他们循着名人的指引一路前行, 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基本做法

(一) 把握原则, 明确活动目标;及时评价, 保证活动落实

1.把握好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根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在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 既体现学生个体评价, 也体现集体评价, 不重形式, 重过程, 保证活动的落实。

3.通过“读写讲画”途径进行活动, 在阅读名人的故事时, 不重数量, 重收获

(二) 开发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在少年儿童成长历程中, 名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名人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校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雷锋”等十几位名人的成长故事编写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校本课程, 包含:永远的榜样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中国男孩洪战辉、最美女孩孟佩杰、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身残志坚张海迪、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学校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大力宣传, 营造活动氛围

1.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 明确活动目的, 制定好活动方案。

2.各班教师向学生宣布阅读名人故事的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目的。

3.学校针对不同场所, 布置相宜的名人故事展板, 使学生时时受感染。如在校园的不同位置放置雷锋等名人的故事展板, 教学楼大厅西墙悬挂杨利伟等十位名人的画像以及故事简介, 在班内张贴名人画像, 全方位营造“学习名人”的教育氛围。

(四) 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阅读校本课程中的名人故事, 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名人故事。高年级学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 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价;低年级学生在班内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班主任当场用红花、或者星星卡奖励。每月进行一次评比, 评出班内“阅读之星”两名, 到期末根据每月的评比进行总评, 评出学校“阅读之星”, 每班一名。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名人故事。

(五) 抓住名人的诞辰和纪念日, 开展教育活动

3月5日, 是学习雷锋纪念日,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学雷锋, 三月来, 四月走。也正是这个原因, 使我校下定决心把“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长期开展好, 杜绝只重形式, 不重过程的做法。

为了开展好学习雷锋活动, 学校就利用周一升国旗的时间由辅导员向全体师生进行了“向雷锋学习”的讲话教育, 然后召开班主任会议, 要求他们开好“学习雷锋 做好少年”专题班会, 把上周备的“学习雷锋做好少年”班会课案再完善一下,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了解雷锋精神是什么, 向他学习什么, 今后应该怎么做。

在开专题班会的时间, 学校中层在校长的带领下到每个班进行了交流, 看到班主任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雷锋”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雷锋了解少, 班主任先放有关雷锋的故事视频, 然后根据校本课程向学生进一步介绍雷锋的事迹。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搜集的雷锋事迹材料上台进行讲述, 并表了决心。

在学雷锋活动中, 学校评出了“学雷锋好少年”, 评出了“学习雷锋先进班级”。学生们通过对照雷锋叔叔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 更进一步规范了自我, 使学校的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 开展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演讲、制作手抄报等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学校为了让学生与名人零距离接触, 充分展现学校学生的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活动, 鼓励大家多读名人的书, 于2012年5月22日上午举行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峡山区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

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仪态端庄大方, 语言表达清晰流利。演讲中, 通过生动的语言、充实的内容、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 表达出学习名人的心得体会, 演讲结束后, 学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

此次演讲比赛虽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和非常隆重的形式, 但却用事实告诉同学们阅读名人的故事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扩充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演讲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使“阅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的活动走向深入。

2.开展“名人故事”手抄报设计比赛

从去年开始, 学校就侧重进行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手抄报设计比赛。只要比赛通知发下, 学生们便踊跃参加。他们仔细搜集材料, 精心设计版面, 认真抄写内容, 细心装饰美化, 每张手抄报都凝聚了他们的满腔心血, 都包含着学生对名人的崇敬, 比赛后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学校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全体师生观赏, 围观者无不被精美的小报吸引, 大家在观赏的同时, 对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他们的光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七) 利用好课堂教学 , 让名人熏陶学生人格

学校在利用好校本课程的同时, 教导处安排语文科教师结合一些代表性名人课文, 精心备课、讲读课文, 让学生领悟课文主题;思品科重点抓住名人的“爱国精神良好品行”和“坚强毅力”三类课文, 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 以榜样之情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 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我校自2011年3月开展“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变得有理想、有爱心、有正义感、乐于合作、乐于竞争。

2.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词汇, 拓展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 不设门槛的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信心, 展示了自我风采。

4.让学生杜绝了邪教, 不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 崇尚名人, 以名人做楷模。

5.峡山区电视台分别于2012年5月22日、6月14日对岞山小学开展的“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进行了报道, 从而带动了峡山区的德育活动。

6.这项活动被评为潍坊市2012年中小学育人管理创新奖。

篇9:名人小故事

有一年,康有为应阎锡山之邀到山西主持县长考试。考题取自宋代包拯的《乞不用脏吏》奏折中“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前半句,命作“廉吏民表”,意为清廉的官吏才可以做百姓的表率。一县长胸无点墨,根本不懂题意,竟在考卷上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阅后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如今又有阎锡山也……’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阎锡山看了,哭笑不得。

九品论

范曾先生的“九品”之论,非常精辟。

画分九品,可分为正六品与负三品: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负一品者叫痴,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不知美为何物者也;负二品者叫迷惘,探之愈久,其去益远,与美背道而驰懵懵然不知觉也;负三品者叫恶棍,与美为仇寇,不共戴天,大体精神变态,心灵污溷,与罪犯趋近,苟有审美法庭,绝对判处以死刑,立即执行,剥夺公民作画权利终身。

这段妙论亦庄亦谐,令人神思顿开,可谓经典。恰如一幅幅简笔勾勒的人物画,入木三分,尤其对“负三品”的入骨描摹,更是令人笑而绝倒,玩味不已。

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晚清的张之洞,当了20年湖广总督,官位高,资格老,但脾气怪僻,自命清高,从不把僚属放在眼里。一些属下不免心生怨愤。

一次,一布政使到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便向主人告辞。按清代官场礼节,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到仪门,但张只送到厅门,就止住脚步欲回头了。这位布政使灵机一动,故作机密地对张道:“请大帅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不知其用意,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已到仪门了,还不见布政使开口,张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回身长揖道:“其实我只想告诉你,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既然大帅已按规定把我送到了仪门,那就请您留步吧!”张之洞说不出话,又无可奈何。

小蔡锷巧对妙联讨风筝

名震中外的“讨袁将军”——蔡锷,在很小的时候就饱读诗书,口才敏捷,很善于随机应变。

春季的一天,和风轻拂,天气晴朗,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城墙上放风筝,没想到风筝线断了,落进了太守的大院子里。当蔡锷和小伙伴们攀墙进了花园,风筝早已被太守拿在手里了。孩子们见太守阴沉着脸,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看,吓得都缩到了一边,唯独蔡锷毫不畏惧地上前去讨要。太守心中非常不高兴,大声斥责道:“小孩子家只顾贪玩,也不晓得要好好读书。”蔡锷从容笑道:“孔圣人还教门徒驾车骑射,童生读书之余,放放风筝又何妨?”太守见蔡锷语言流利,暗暗吃惊,便说:“口称童生,你可会应对?”蔡锷满不在乎地说:“请出上联。”太守想了想,故意出了个训斥蔡锷的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你顽。”蔡锷略一思索,应对道:“太守二千石,惟有公贪。”

篇10:关于爱国名人的故事

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自毁长城、五言长城、兵临城下、雄关万里、烽火连天、狼烟四起

谚语、歇后语: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不到长城非好汉 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

民谣:百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歌曲:【长城长】“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

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

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

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华罗庚立志回国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篇11: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

故事四: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篇12:古代名人苏武的爱国故事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篇13: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

1.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一门范围广、知识点多的课程,学生难免会产生不喜欢、乏味无趣、不想学的心理。高中教师为了提升历史课堂质量,必须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确实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让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这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以历史故事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意历史故事对学生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以高三《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四单元中《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这一章节为例,教师通过讲述杨玉环和唐玄宗李隆基一生的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唐玄宗时期的唐朝盛况。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开创了开元盛世,李隆基执意要立杨玉环为贵妃,说明其当时掌朝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而有关杨玉环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杨玉环的得宠和荔枝已经传入中原的史实。同时,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程度,更是让李隆基开始变得骄纵和腐败,其后其朝政的衰弱更直指单元标题中的“封建”二字。[1]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关两人的爱情故事更被拍摄成众多的影视作品。学习这一章节结合杨玉环和李玄宗的故事,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2.以历史故事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高中历史知识虽然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但历史的课堂学习氛围应当是轻松愉悦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以《世界近代史》上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通过故事片《八十天环游世界》引出飞机的发明创造,再通过历史真实故事向学生讲述莱特兄弟的传奇。等学生被莱特兄弟的传奇故事吸引的时候,教师再顺势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哪些东西,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比,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二者的侧重方向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在历史故事和历史教学融合的授课方式中,除了教师是历史故事的提出者,学生也应该是历史故事的提出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比如在《世界近代史》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程,纺纱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教师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纺纱机的创作来源是什么。鼓励学生分享纺纱机的故事。即纺纱机最初称珍妮机,是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脚”踢出来的作品,用其女儿命名,叫珍妮机。[2]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3.以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学习高中历史除了是为高考所需,更重要的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了解本民族的亘古渊源和发展进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知兴替。高中历史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除了让学生理解熟知必要的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比如以《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为例,教师先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再让学生对比两个朝代所推崇的思想文化的不同。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故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统一全国文化。[3]除了讲述故事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和“置身其中”感受焚书坑儒场面的残暴和恐惧。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历史。

4.以历史故事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高中历史所要学习的范围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这三个范围无论是哪一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历史精神文化。比如《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节《鸦片战争的影响》能让学生感受到清末年间中国遭受列强瓜分,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世界近代史》中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能让学生了解到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的变化发展,感受中国之外还有其他更强大的国家,引起学生的自立自强感。

具体来讲,以《中国近代史》中第一单元第一章节《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例,教师通过讲述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烟的故事引出鸦片如何进入我国,鸦片对当时社会带的影响和带来哪些危害。同时要提醒学生警惕鸦片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是爱国的表现,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

高中历史是一门范围广、知识点多的学科,还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历史教师为了学生能顺利面对历史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文化厚重感,历史教师有必要通过历史故事和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东林.有一种孤独叫唐朝[J].出版广角,2015(16).

[2]吴剑.踢出来的纺纱机[J].发明与创新,2014(10).

篇14:应该铭记的故事

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怀念红狐》向读者叙述了三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是以红狐为主角的故事。为了孕育狐崽,红狐侵犯了我家,叼走了父母原本准备卖掉为我攒学费的老母鸡。当愤怒的我和父亲欲将狐崽带回家卖掉充当学费之时,红狐“双眼流下泪来”,它哀求我们不要带走它的孩子。狠心的我们将狐崽带回家之后的一个半夜里,消瘦许多的红狐不顾邻居家那只肥肥胖胖的大狼狗的威胁,在我家院子里长嗥,最终感动了我和父母,成功带走狐崽。这个故事相当感人,因为在人们一贯漠视甚至无视的动物界里有着这样动人的凄美母爱。

二是以父母为主角的故事。在《低标准和严要求》一文中,叶兆言认为严要求“自然是越精彩越好,越漂亮越妙”。应该讲,第一个层面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和漂亮。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篇题为《藏羚羊的跪拜》的文章,同样是感人肺腑的描写母爱的文章。但是,相较而言,《藏羚羊的跪拜》更多的是写藏羚羊对老猎人和读者的感动,而这篇《怀念红狐》则写得更加精彩和漂亮,因为这里面又隐喻着一个以我的父母为主角的凄美故事。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年代,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成了我维系学业的保障。失去了老母鸡后,父母满是无奈;逮着狐崽,父母充满喜悦;喂养狐崽,人狐和谐相处;红狐求崽,父亲“死死抱住”大狼狗的脖子,母亲则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我又一次失去了学费保障,但这次是父母的主动所为。为了我,父母必然会更加艰辛,至于如何艰辛,文章巧妙地留白,但结果可想而知,我在父母的感召之下,成为能写出《怀念红狐》这篇泛着人性之光作品的作家。红狐的故事相当感人,父母之爱岂不更加感人?

三是以我为主角的故事。事实上,从文章第一段开始,我就是“我”的故事的主角。见着“仇家”——“偷鸡贼”红狐,“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因为它盗走了我家准备为我卖作学费的老母鸡。那时,我就暗恨自己手脚不够利索,没能逮着它。面对红狐和狐崽的哀鸣,我极不耐烦,虽有心软,但还是横下心来带走了狐崽。后来,我渐渐喜欢上狐崽,与其和谐相处。面对长嗥的红狐,流下悲悯的泪水,以至于多年之后红狐那哀痛的叫声,还会“清晰地回响在我耳边”,还让我“伤怀不已”。但是这种感动竟然为城里的朋友所漠视,作者也是欲借此文向世人作一个呼告: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流逝的,例如母爱,例如同情……这同样是一种感动,是在被红狐及父母感动之后对照现实的感动。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语文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借用曹老师的话,对于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教师应该以文章为本,与学生一道演绎精彩的教学故事。从备课层面上讲,上文分析到的三个故事应该是教师由浅入深讲述的。从上课层面上讲,教师应该以这三个故事的揣摩为重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互动、生成性学习。有幸听到两节同题异构课,现将两个教学故事概述如下:

第一个教学故事。教者直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意欲怀念红狐的什么,自主探究并交流我和父母乃至我城里的朋友对烘托红狐形象所起的作用,最后由教者总结全篇。

这一节课,教者过多地关注叙事梳理,而忽略了对文学形象的个性分析。对于高中生而言,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不是难事,在这方面过多牵扯精力,那属于教学浪费,自然是低效教学行为。在这篇文章里,对文章创作主旨的把握离不开对所涉形象的个性分析。以红狐为例,刘志成先生似乎受到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的影响,先后四次出色地描画了红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这两次描写虽然是在我对红狐痛恨之时,但已隐含着同情之意;“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这两次描写则将红狐对狐崽的牵挂、呵护与担忧之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极富感染力。再看对我的描写,当老母鸡刚被盗走之时,我“暗恨自己”没能“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发现红狐之后,“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巴不得立即逮住它;面对红狐的哀鸣,我“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带走了四只狐崽;后来,在家里,我竟然越来越喜欢上狐崽,并与之和谐相处;当红狐半夜再来寻求狐崽之时,我被“一股悲哀”“突然袭击”,眼角竟然泛起泪花。我的性情、个性的变化在这些描写当中凸显无余:愤怒——喜悦——平和——感动。如果教者引导学生多多把玩这些描写性语句,文学形象的个性分析会到位,文章主题的把握也会更加深刻。但是,纵观这一节课,这些领域少有涉足。

第二个教学故事。教者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比较分析本文与《藏羚羊的跪拜》一文在叙事结构上的异同,赏析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并以《难忘××》为题,开展拓展模仿作文。

在这一节课中,教者很精明地发现了本文以“我”为视角的双线叙事结构,也注意到了对文学形象的多样描写。但是,不足之处明显:过多地注重写作技巧的赏析和借鉴,却少了一份人文情怀的濡染教育。相对而言,人文情怀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它远比那些技巧的影响力深远。以文中提到的父母为例,失去了老母鸡,母亲“唉声叹气”,父亲响响地抽着烟,他们并未表现出我那样的愤怒与懊恼;面对狐崽,父亲很喜悦,因为他看到了儿子学费的指望——卖了四只狐崽;但是,在红狐索求狐崽之时,父亲“死死抱住”大狼狗的脖子,不让它攻击红狐,母亲则把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任由红狐将狐崽带走。但大狼狗不知也不解红狐的慈爱,它更不解父母的无言大爱,只想用自己的忠诚捍卫自己和主人的尊严。这是本文的又一妙笔,巧妙地借助同是动物的大狼狗有力烘托出红狐的伟大,也凸显出父母形象的高尚。在父母身上,闪烁着仁爱、宽容、同情等人性光辉,这些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上难得的品质。时至今日,我城里的朋友却对此漠然,因而无论是刘志成先生的写作,还是我们的教学都应发出一种呼唤:少一点物质实际,多一点人文情怀!对于处于人生磨练与提升期的青少年而言,这些是其成长所必备的。但是,无论在上一节课,还是在这一节课里,都少了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学问。本文以《怀念红狐》的鉴赏和教学为例,旨在呼唤广大教师能够读好、悟透文学故事,也希望教师多多研究与实践,和学生一道演绎好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教学故事。

由小编翔宇整理的文章爱国的名人小故事 历史铭记的故事(精选14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爱国   铭记   小故事   名人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