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妙笔生花 / 正文

叶芝诗歌(精选8篇)

2025-01-14 23:44:45 妙笔生花
文章叶芝诗歌(精选8篇)由网友海洋陆地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叶芝诗歌(精选8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叶芝诗歌(精选8篇)

篇1:叶芝诗歌

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下面是叶芝的诗(十首),欢迎阅读。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

《柯尔庄园的天鹅》

树木披上了美丽的秋装,林中的小径一片干燥,在十月的暮色中,流水

把静谧的天空映照,一块块石头中漾着水波,游着五十九只天鹅。

自从我第一次数了它们,十九度秋天已经消逝,我还来不及细数一遍,就看到

它们一下子全部飞起。

大声拍打着它们的翅膀,形成大而破辞的圆圈翱翔。

我凝视这些光彩夺目的天鹅,此刻心中涌起一阵悲痛。

一切都变了,自从第一次在河边,也正是暮色朦胧,我听到天鹅在我头上鼓翼,于是脚步就更为轻捷。

还没有疲倦,一对对情侣,在冷冷的友好的河水中

前行或展翅飞入半空,它们的心依然年轻,不管它们上哪儿漂泊,它们

总是有着激情,还要赢得爱情。

现在它们在静谧的水面上浮游,神秘莫测,美丽动人,可有一天我醒来,它们已飞去。

哦它们会筑居于哪片芦苇丛、哪一个池边、哪一块湖滨,使人们悦目赏心?

《丽达与天鹅》

突然袭击:在踉跄的少女身上,一双巨翅还在乱扑,一双黑蹼

抚弄她的大腿,鹅喙衔着她的颈项,他的胸脯紧压她无计脱身的胸脯。

手指啊,被惊呆了,哪还有能力

从松开的腿间推开那白羽的荣耀?

身体呀,翻倒在雪白的灯心草里,感到的唯有其中那奇异的心跳!

腰股内一阵颤栗。竟从中生出

断垣残壁、城楼上的浓烟烈焰

和阿伽门农之死。

当她被占有之时

当地如此被天空的野蛮热血制服

直到那冷漠的喙把她放开之前,她是否获取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识?

《思想的气球》

双手,依照给你的吩咐去做;

牵引着思想的气球

膨胀并且飘曳在风中

抵达它狭隘的棚屋

《圣徒和驼子》

起立,举起你的手然后开始

祈福

为一个品尝着惨烈痛楚的男人

在回味他已丧失的名声的过程中。

一位罗马的凯撒也已屈服

在这驼峰之下。

圣徒

上帝试探着每一个人

根据种种不同的方式。

我不应该停止赞美,因为

我正在用皮鞭痛笞自己

也许就在那个夜间与清晨,我就可以驱赶走

在我肉体中隐藏着的希腊人亚历山大,还有奥古斯都·凯撒,在他们之后

接下来就是了不起的无赖汉亚尔西巴德。

驼子

对于所有在你肉体中起立

并且祈福着的人们,我要呈献上自己的这份感激,给予他们的敬意恰好根据他们的等级,但绝大多数的都要留给亚尔西巴德。

注释:

亚尔西巴德(Alcibiades): c.450-404 B.C., 雅典政治家和将军。

《词语》

不久前我还曾这样想,“我亲爱的人怕是不能理解

我做了些什么,或将要做些什么

在这盲目、苦涩的土地上。”

而我对太阳的倦意日增

直到我的思想再次清彻,记起我所做下的最好的就是使事物简洁的努力;

那些年里我一次次哭喊:“终于

我亲爱的人理解了这一切

因为我已经进入我的力量,而且词语听从了我的召唤”;

如果她那样做了谁可以说

那将从滤网中筛下的是什么?

我也许会把可怜的词语扔开

而满足于去生活。

《逝去的爱》

素手纤纤,温柔的发卷,我有一位美丽的女友。

想来那悠远的绝望

将在新的爱情里终结。

但有天,她窥见了我的深心,见你的影像,依旧潜藏,她便走了,带着满脸的泪痕。

《深沉的誓言》

因你未守那深沉的誓言,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总会突然遇见你的脸。

《沉默许久之后》

沉默许久之后重新开口:不错,别的情人们或已经疏远或已死去,不友好的灯光躲入了灯罩,窗帘也遮住了不友好的夜色,我们不停地谈论着

艺术与诗歌的崇高主题:

衰老即是智慧;年轻时

我们彼此相爱却懵然不知。

篇2:叶芝诗歌

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 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

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

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

篇3:叶芝诗歌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 剧作家, 他“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 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 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叶芝在梦境与现实, 精神与物质间穿梭, 不断追寻一处远离尘嚣的净土。他的早期作品《梦想仙境的人》、《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被窃的孩子》等都表现了这一主题。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水意象“出镜”频繁。比如说, 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中, 叶芝集中描写了景色秀美的湖心岛, 顾名思义, 这个小岛被水环绕, 与世隔绝。同样在《被窃的孩子》一诗中, 水意象可谓整首诗的核心, 每一节均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始终贯穿全诗。诗人为何多次运用水这一意象呢?究竟有什么目的?对于其主题有何表现作用呢?本文将通过对水的原型解读来一一破解这些问题。

二、水之原型探析

水是大自然的要素, 生命的源泉。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类文化生活中, 水是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 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水之意象已经超越自然物的普通含义, 成为一种负载着复杂的深层内蕴的原型。在现代语境中, 尤其是在诗歌中, 水不但能唤起情绪和深思, 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水原型由于漫长岁月的迁衍和变异, 已产生大量联想物, 意义极为丰富, 可以代表女性、爱情、思念、生命、时间、历史等等, 细究起来简直难以计数。而这些象征意义的起源在何方呢?西方文学的水意象起源于两个方面:神话和《圣经》。

(一) 水象征意义的神话起源

首先, 水具有力量, 孕育和保护的象征意义。数千年来, 水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在许多神话故事中, 水域是神灵的居所, 人类到了那里可以治疗身体创伤, 提升精神境界。原始人在向大自然索食的过程中, 发现大地上也能生长谷物, 于是自然而然地把大地和能生育的女性混同起来。由于大地上的洞穴一般位于寂静神秘之处, 并且形状像一个巨大的子宫, 原始人直观地认为, 洞穴是大地地灵所在的天然祭坛, 也是人类大地之母的女阴。从洞穴中涌出的水, 就像是母体中的羊水一样滋养保护着孩子。同时, 在古希腊神话中, 大海是神祗的所在和力量的源泉。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基里斯因为出生后在海水中浸泡, 所以刀枪不入, 而没有经过海水浸泡的脚踵则成了他致命的弱点。

其次, 水又具有了大自然的特性, 具有永恒不朽的象征意义。在古印度神话中, 水女神从海水中冉冉升起, 抵达神祗居住的天水, 又下降至井泉或河流, 然后随井水或河水奔赴始发地大海。这里, 水女神的行踪恰好是一个循环回返的圆周轨迹, 这与水的三相转化, 周而复始的循环一致。水是永无止境的, 这又与大自然的永恒是一致的。

另外, 水又象征了自由与奔放。希腊神话中的水神波塞冬性格放荡不羁, 他经常驾驭着烈马金车在海面狂奔, 于是海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正如其神一样, 水也具有自由的特点, 水是自由的, 它可以任意的流向各个地方, 它没有被束缚, 更没有被压迫, 他没有外界的压力, 更没有自身的压力, 它有的只是自由。

(二) 水象征意义的《圣经》起源

首先, 水具有生命之源的象征意义。《圣经创世纪》中说, 水是先天地而存在的, 上帝令水“多多滋养有生命的物”, 于是首先造了海中大鱼和水中生命, 据说后来“滋生繁多, 充满海中的水”。创世神话中这种水与生命的意义联系之所以产生, 绝非一时幻想, 它的根源深深植在人类诞生以来的切身经验之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生命机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 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如人体内的事物需借助水才能消化变成营养,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人体重的百分之六十五。《约翰福音》也有这样的段落:“凡喝我所赐的水的, 就永远不渴, 我所赐的水, 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 直到永生。”所以说, 水被认为是生命之源。

其次, 水又象征着毁灭—净化—重生。《圣经创世纪》著名的诺亚方舟故事中, 上帝耶和华经天营地造出人类之后, 又因人在地上充满罪恶而后悔, 立誓把大地和人类一起毁灭, 于是发动了空前绝后的滔滔洪水, 万物湮灭, 唯有完全人诺亚得到神谕, 用歌斐木造了一只方舟, 幸免于难。洪水过后, 舟中的人兽走下方舟, 踏上土地, 再次繁衍生息, 世界从此重焕生机。从这一方面看, 水既具有破坏与毁灭的一面, 也具有净化与重生的一面。基督教在接纳异教归信时, 规定必须经过施洗的洗礼, 代表着心灵的净化。

三、《被窃的孩子》中水的象征意义

在叶芝的早期作品中, 很多诗歌都用到了水这一意象, 有的甚至在同一诗歌中反复出现, 《被窃的孩子》便是其中一例。在这首诗中, 水这一意象以不同形态在每节中出现, 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一) 在第一节中“高地浸入湖水之处, 有一个蓊郁的小岛, ”这个小岛是一个湖心岛, 四周被水环绕。水把这里与外界相隔离, 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 就像是婴儿在母体中被羊水包围一样, 安全舒适。而孩子们在这个湖心岛中, 从自然中汲取食物, 傍水而居。水不仅是各种生物的生命之源, 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本节中水具有隔离、保护和生命的象征意义。

(二) 第二节中, “我们往来跳跃, 追逐着飞溅的水泡, ”这里追逐飞溅的水泡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孩子在这个仙境中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本节中水意象出现不再是单纯的水, 而是泡沫, 突出了水的动态性。通过水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凸显出了童真的无暇, 因此, 在这里, 水又具有圣洁, 能够净化心灵的象征意义。

(三) 第三节中, “格仑卡湖上的山拗里, 奔涌的泉水四处流淌;”泉水奔涌向前, 无拘无束, 势不可挡。这与水神的雷厉风行极为一致。这里以水的动态奔涌, 自由奔放表现出仙境里的自由与和谐。孩子们在这里不会受到尘世繁文礼节的约束。水又象征着自由。

(四) 最后一节中, “将不再听见火炉上的水壶, 使他心中充满宁静的歌吟;”这里水的意象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而是以水壶这一盛水工具出现。可见, 水在壶中是被束缚的。诗人在最后一节中一反前面对水意象的描述手法, 意在将现实生活中的束缚与仙境中的自由作对比, 强调仙境生活的美好。

(五) 最后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诗中的叠句部分, “来呀, 人类的孩子!到那湖水和荒野里, 跟一个仙女, 手拉着手, 因为人世充溢着你无法明白的悲愁。”这一部分是全诗的诗眼, 诗人一再召唤人们和神仙一起逃向仙境, “因为世界充满痛苦, 超过了你我的理解”。诗人描述这个仙境的时候没有用faeryland, 而是用的water和wild, 他一再强调水的目的, 在诗眼中显现出来了。大自然中的水是自由的, 纯洁的, 没有受到所谓现代文明的污染, 并且与自然一样, 是永无止境的。正是由于水的这些象征意义, 诗人不断“引诱”孩子们到仙境中去, 远离尘世, 远离烦恼!

叶芝早期作品深受古代神话的影响, 所以其作品中的很多意象源于这些神话故事。所以, 要分析其意向的象征意义, 对意象的原型解读必不可少。

总结

综上所述, 水这个本来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原生态物质元素, 一旦与人类长期互动, 便具有鲜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基因融入诗文之中, 就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传情的力量。通过借助对《被窃的孩子》一诗中水意象的原型分析, 结合古典文化中水的各种象征意义, 叶芝早期作品中梦想仙境, 追求自由的特点便浮出水面。

摘要:《被窃的孩子》是叶芝早期诗歌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集中表现了诗人身在喧嚣, 心向净土的早期写作特点。其中“水”意象贯穿始终, 成为一大亮点。本文通过对水意象原型的解读, 探析了本诗中水的意象对叶芝主题的象征表现。

关键词:水,原型,象征意义,叶芝

参考文献

[1]孙万军, 李淑琴.美国小说中“水”的原型象征意义[J].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

[2]向柏松.水神感生神话的原型与生成背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3]晏杰雄, 刘又华.水的原型意义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52.

篇4:叶芝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特色

关键词:叶芝 诗歌创作 象征

引言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在爱尔兰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定的时代语境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将叶芝打造成了一位享誉全球的伟大诗人。叶芝是优秀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者,这为英国诗歌在全球诗歌史中的格局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叶芝创作了非常多的诗歌,而且质量非常高,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特色,对英国诗歌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一、玫瑰:带泪微笑的感性象征

在叶芝早期诗歌中,总是散发出一丝哀婉、忧伤,婉约而细腻的感性气息。早期诗歌以情诗为主,还有以民间传说为素材的梦幻般的诗歌。实际上,叶芝早于1889年便开始将象征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了。早期诗歌创作中,诗人从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到所爱之人弃之而去,经历了对爱情的首次幻灭。诗歌风格也从最初的单纯宁静转向了明确硬朗。

在叶芝的早期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象征意象,这些意象基本都源于爱尔兰童话。象征意象和诗歌风格完美相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象就是玫瑰:《尘世的玫瑰》中慨叹瞬息而逝的美丽,《致在时间的十字架上的玫瑰》中令人爱恨交织的“红艳,悲伤”的玫瑰,《秘密的玫瑰》中犹如女神般神秘高雅的玫瑰。永恒之美是人们最终的审美追求,但永恒之美却为自身的永恒而感到悲哀。面对转瞬即逝的芸芸众生,永恒陷入了无限孤寂之境。玫瑰的意象,神秘冷艳,到底是诗人在向心中的女神倾诉,还是在对永恒之美加以吟咏,叶芝没有明确交代。但这不断出现在其早期诗歌中的玫瑰意象,却形成了叶芝早期诗歌象征特色的主色调。

玫瑰意象蕴含了诗人非常复杂的内心情感,之所以玫瑰成为了其早期诗歌的核心意象,主要是由于玫瑰折射着诗人对爱尔兰的热爱之情和难以忘怀的倩影——莫德·岗。两种情感羁绊占据了当时叶芝的整个身心。叶芝对祖国爱尔兰的情感,混杂着对爱尔兰历史和文化的深厚之爱,以及对传统落后的当下的鄙夷。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爱尔兰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时代,叶芝本人受到了约翰·奥莱利和莫德·岗的爱国思想熏染,正准备投身于爱尔兰解放运动中。但是,爱尔兰眼中的大多数民众对此漠不关心,冷漠无情。所以,青年诗人对爱尔兰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而他对美丽女演员莫德·岗的爱,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1889年,叶芝和莫德·岗相识,从此她便成为了诗人终生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叶芝无比热烈地爱着莫德·岗,两人也差点走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她却一直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和叶芝来往。她是一个十足的爱尔兰解放运动者,不断地进行演讲,组织起义。叶芝属于思想者,而莫德·岗属于行动者。或许,女性的第六感告诉她叶芝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他。而最终她也选择嫁给了一个有着相同追求的麦克·布莱德,一个在叶芝眼中是个卑劣的酒鬼的人。这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成为了叶芝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实际上,尽管青年叶芝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但却又害怕得到,因为这种爱过于强烈,就如同诗人急切渴望却又宁愿保持距离的象征着永恒之美的玫瑰。

叶芝早期的诗歌,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特色:朦胧而哀怨,婉约而忧伤。属于带泪微笑式的象征,就如同他对“十字架上的玫瑰”的诠释。

二、天鹅:贵族理想的社会象征

1919年,诗集《柯尔庄园的野天鹅》的问世,代表着叶芝诗歌象征特色的转向。早期诗歌带泪微笑的色调逐渐消散,此时的叶芝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幻想的青年了。叶芝开始厌倦以往“非人化的美”,对梦幻如呓的诗歌语言感到不满意,并开始追求一种简洁有力的语言效果。叶芝自此将真实动情的东西融入诗歌创作,让诗歌语言遵从内心的真实召唤和安排,由此形成了此时期叶芝诗歌明确硬朗的风格。

在其《诗与传统》一文中,诗人将贵族、村夫和艺术家视为三类可以创造美好事物的人。在叶芝眼中,这三类人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叶芝希望借助他们实现爱尔兰优秀传统的历史延续。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讲,叶芝的这一观点无疑是保守的,是不符合历史發展规律的。但是叶芝的理想和对爱尔兰深切的爱,却是真挚的。叶芝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找寻到一条挽救民族的道路。所以,我们对此应该报以宽容的态度。事实上,诗人的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贵族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没落。戈雷格里少校的死是对叶芝贵族梦的第一次打击。诗人曾在诗中将戈雷格里少校描述为“军人、学者、骑师”,是时代的典范和标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完人,并且说他所做的全部是至善至美的,就如同生命的精华。但是这个叶芝心目中最完美、最理想的贵族代表却在一战中殒命了。最终柯尔庄园也宣告破产,贵族阶层的没落成为了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于1919年问世,其中第一首诗,就是《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浮游在湖面上的五十九只天鹅。经历了十九个春秋后,沧桑变幻,物是人非,但是天鹅却依旧如故,毫无变化,就像是不染尘埃的仙人游戏于清波绿水之间。天鹅象征着超越生死和时间的永恒之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对现代社会无序状态的再现、忧虑和反思;一是交叉出现的天鹅意象。天鹅象征了理想贵族精神。诗人一直坚持,唯有天鹅所象征的贵族精神能够挽救这个社会。但是贵族阶层的没落,叶芝也只能叹之无奈。

三、理性:神秘深邃的人生象征

诗人梦幻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后,也逐渐看清了世事沧桑。经历过一战风云,目睹了世事变幻,也感受了二战前的凄风苦雨。动荡的年代让诗人陷入了精神困惑,他开始站在更高的人生层面来审视历史和人生。

叶芝之所以被视为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得益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而理性的象征是其后期诗歌的最鲜明特征,不再是早期诗歌的感性象征了。叶芝将这种理性象征称之为真心的象征,因为他认为感性象征只能唤起观念,读者只能被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自拔。但理性象征则不然,它能让读者更加接近真理,就是更加接近上帝的存在。若是叶芝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以委婉细腻、深情款款的笔调,还主要是为了实现与读者的情感共鸣,比较接近感性象征,那么中期尤其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则非常明显地是在通过一些客观存在物,来展现诗人内在饱满的思想感情,甚至于诗人的“三观”思想和哲学思想。比如上文所讲的天鹅意象,就是诗人理想贵族精神的客观对应物,还有旋梯意象,则是诗人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折射反照。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叶芝都是利用意象的交织,让读者主动寻求和接近他所认为的真理。就像莫雷亚斯曾经指出的一样,

“……象征主义要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不过,创造这种形貌并非写诗的目的,其目的在于表达意念,……故而,自然景物,人的活动种种具体的现象,都不会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象征主义艺术中,它们仅仅是些可以感知的外表而已,其使命在于表示它们与意念之间奥秘的相似性。”(《象征主义宣言》)但是,随着叶芝独特的象征主义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他在诗歌创作中对象征主义元素的完美融入,更是达到了收放自如、至臻之美的境界。也难怪其诺贝尔获奖词这样写道:“……他那充满了火焰和寻根究底的生命力,始终对准目标,努力使自己避免了美学上的空虚。……把这样一生的工作称为伟大,是一点不过分的。”

可以说,叶芝后期诗歌创作,不管是在艺术境界上,还是人生洞察上,尽管还没有达到超凡入圣的至高境界,但却已经达到了诗人个体生命中的最高境界。叶芝不再是那个充满天真幻想,为尘世玫瑰伤心欲绝的忧郁青年,也不再是那个为了记忆中的天鹅而悲歌当哭的理想青年了。在诗歌创作后期的叶芝,淡定从容,充满智慧,就如同那座倾颓的巴利里古塔一般,散发着浓厚的神秘气息,带有强烈的睿智风采,具有强烈的深邃象征。生命的河流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到中期的奔流湍急,再到最后的平缓开阔,汇入茫茫大海,实现了灵魂的升华。

总而言之,叶芝诗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象征特色,从前期的感性象征,到中期的社会象征,再到最后的人生象征,可以说,叶芝象征主义诗歌不断走向深邃,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人生意义。语

参考文献

[1]范小田,黄安平.辉煌中的统一——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J].名作欣赏, 2011(35).

[2]江怡,祝懿婷,杨颖.叶芝诗歌中神秘主义研究[J].现代交际,2010(07).

[3]程晓.论叶芝诗《当你老了》的艺术特色[J].许昌学院学报,2010(06).

[4]王燕芸,刘晨.《驶向拜占庭》的象征主义解读[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3).

篇5:叶芝经典诗歌

去茵尼斯弗利这湖心小岛,

茅草的小屋;泥土,树枝的篱笆,

些豆角,为蜜蜂钉个蜂窝

声的聒噪里独处

静下来了,那里的宁静是缓慢降临的,

缓慢降临,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的歌唱;

午夜的微光,正午的浓浓紫色,

黄昏铺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离去,因为每一轮日夜,

我都听到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

而我,站在公路上,

站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篇6:叶芝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深沉的誓言》

因你未守那深沉的誓言

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总会突然遇到你的脸。

《白鸟》

但愿我俩,亲爱的,是双白鸟飞翔在大海浪尖!

流星虽未殒逝,我们已厌倦它的耀眼;

暮色中蓝色的星星低垂天边,其微光已在我们心中,亲爱的,唤醒一丝不灭的伤感。

沉溺于梦幻,露沁的百合与玫瑰让人生厌;

啊,莫梦它们,亲爱的,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或那徘徊于降露时低垂蓝星的惚光:

但愿我俩:我和你,化作双白鸟流连于浪尖!

我心头萦绕着

无数的岛屿和丹南海岸,那里岁月定将我们遗忘,悲伤不再重现;

只要我们远离玫瑰,百合和恼人的星光,我俩就会是双白鸟,亲爱的,激荡于大海浪尖!

《青春的回忆》

那些时光,流逝如剧中场景;

我又了爱情带来的智慧;

我有些天赋,然而,无论我说些什么,虽能得到她的赞许,却挡不住

一片从苦寒的北方飘来的云

突然隐去了爱神的月亮。

相信我的每一句话,我赞美她的肉身与灵魂

直到骄傲光耀了她的眼,直到幸福绯红了她的颊,直到虚荣轻盈了她的脚步,然而,虽有这样的赞美,我们

能找到的也只有头顶的阴黑。

《致风中跳舞的孩子》

在岸边跳舞,你会注意什么?

是风还是水浪的咆哮?

风吹乱了你的头发,含盐的水滴打湿了它。

由于年青,你不会知道

愚人的胜利,也不会知道

刚赢得爱情会失去,最好的劳动者会死掉,所有的捆都要扎牢。

你不得不惧怕什么?

恐怖的狂风怒号?

《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

要动身离去,去茵尼斯弗利这湖心小岛,茅草的小屋;泥土,树枝的篱笆,些豆角,为蜜蜂钉个蜂窝

声的聒噪里独处

静下来了,那里的宁静是缓慢降临的,缓慢降临,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的歌唱;

午夜的微光,正午的浓浓紫色,黄昏铺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离去,因为每一轮日夜,我都听到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

而我,站在公路上,站在灰色的人行道上,任那浪花的歌拍打在我的深心。

《爱的怜悯》

无法倾吐的怜悯,深藏恋人的心底:

做买卖交易的乡邻,其旅途上空的乌云,刮不停的潮湿冷风,榛树丛的浓浓阴影,鼠灰色的水流淌那里,都威胁我爱让我忧心。

《新面孔》

若你老了,先我而去,那么,芬芳的菩提树将不再能听到

我的有生的脚步,我将不会踏上

我们工作过的地方,那将折断时间的牙齿。

让那些新面孔在就房间里疯闹吧,恣意游戏;黑夜比白昼更重

篇7:叶芝诗歌

柳园里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在柳园里

my love and I did meet;

我和我的爱人曾经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她走过柳园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盈盈雪足翩翩莲步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她说愿我爱得简单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就像树上发出的绿叶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但是我却年少无知

with her did not agree.

不以为然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在河畔旷野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我和我的爱人曾经伫立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在我斜倚的肩上搭着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

她纤纤的素手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她说愿我活得自在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就像河岸生长的青草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但那时的我年少无知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篇8:叶芝诗歌

作为一名后期象征主义大师, 叶芝以其独有的、复杂的象征主义体系而被世人所熟知。在叶芝前期诗歌中, 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象当属玫瑰, 其特殊的象征性使得人们多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在叶芝笔下, 玫瑰寄托了对毕生挚爱毛德 •冈的无尽念想, 寄托了太多太多……

一、意象、隐喻、象征三者间的关系

美国比较文学奠基者韦勒克 (René Wellek) 和文学评论家沃伦 (Austin Warren) 在《文学理论》第十五章中就把意象、隐喻、象征、神话这四组概念联系起来, 分析论述了四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其中对前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特殊联系及重要作用进行了重点剖析并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隐喻一次, 但如果它作为呈现或再现不断重复, 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作为背景的意象很容易具有象征性甚至会变成气氛、情调, 进而被看做是对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表现或一个人意志的表现[1]。”并且韦勒克和沃伦还进一步指出:“在现代诗歌中, 一般的过程是意象变隐喻, 隐喻再变成象征[1]。”

(一) 象征意象:

作为一名后期象征主义大师, 叶芝诗歌的语境自然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语境构造, 而且他也是第一位创设了自己象征主义体系的诗人。与后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者一样叶芝力求以意象及象征性语言暗示作品主题, 从前期诗作中各种单一具体的意象中, 我们不难发现叶芝诗歌的魅力正显于此, 进而将自己推向了象征主义大师的宝座。他认为象征主义诗歌离不开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

此外, 叶芝还拓展了诗歌中意象的功能范围, 在其前期诗作中诗人多用各种自然意象建构自己那富有田园画卷般的象征体系, 如:树林, 玫瑰, 柳树等已为中外研究者所熟知。在对叶芝前期作品进行宏观把握之后, 经典的玫瑰意象的呈现方式及象征内涵显得尤为引人关注与思考。纵观诗人前期作品中的玫瑰意象, 其象征内涵正是对毛德 • 冈的爱慕。

(二) 隐喻意象:

隐喻是人们思维、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涉及概念的对比, 以一个概念识解另一个概念。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 & Johnson) 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仅在语言中, 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 (Lakoff & Johnson, 1980 :3) 隐喻与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诗歌中, 如若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 可以使得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美学意蕴。隐喻是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 同时隐喻的转换也需要意象的渗入。我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到, 人一生大约使用470 万个新颖的隐喻, 2140 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与明喻不同的是, 隐喻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隐喻有不同的定义, 但基本大意却都是一样的。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 & Johnson) 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2]”

根据前文所提到的理论基础, 显然隐喻与意象是密不可分的。意象通过隐喻或者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 隐喻则可通过意象的转换展现出来。就隐喻本身而言, 意象既是其表现对象, 又是其主要来源。构成隐喻必须有本体和喻体的存在, (有时本体并不以显性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 而喻体本身往往就是由一个意象来说明本体的。

(三) 隐喻与象征:

隐喻与象征这两组概念实际上是具有相同之处的。首先两者在定义表述上很相似, 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 同样象征也是由本体和象征体两部分构成; 其次, 二者在构成方式上有着相同的结构特征。象征和隐喻均需借助暗示才能传情达意, 二者认为各自的意义是暗示出来的;最后, 两组概念的建构模式也是相同的, 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象征的作用。因此, 象征与隐喻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很明显。叶芝曾进一步指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 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 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就完美了[3]。

二、“玫瑰”意象的隐喻性与象征性

毛德 • 冈是爱尔兰女演员、爱国志士、新芬党创始人之一, 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军官。在法兰西长大的毛德 • 冈一直过着上流名媛的生活, 终日被各种社交活动所包围。那么后来她为什么会毅然决然的放弃这种名流生活呢? 实际上, 毛德 •冈虽出身富裕家庭但她却对爱尔兰苦难的农民怀有同情心理, 每当看到许多爱尔兰农民遭受压迫时她都十分心痛。因此出于对爱尔兰人民的同情, 并由于受到爱尔兰独立运动主力的影响, 毛德 • 冈便加入到了民族独立运动中。而在叶芝眼中, 毛德冈对暴力越发的狂热是与她的美丽及其不相符的。

1889 年1 月30 日, 当叶芝第一次遇识毛德 • 冈时便被冈那绰约多姿的气质及仙姿玉色的面庞深深吸引,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诗歌里到处充满了冈的影子。然而毛德 • 冈将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上, 她是一名热情的革命战士根本无法接受叶芝的爱。尽管如此, 叶芝还是追随着冈加入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通过自己和同行们的文学创作给动荡的局势加上了文化秩序。

在“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中, 如前面已经提到, 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处都用一句“Red Rose, proud Rose, sad Rose of all my days!”因此基于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 这里隐喻的本体为缪斯女神“毛德 • 冈”, 喻体则是“玫瑰”, 同隐喻一样, 这里象征的本体仍为“毛德 • 冈”, 象征体也同样是“玫瑰”。紧接着诗人在第一节连用 “come near …”表达了诗人想让毛德冈允许自己走进她, 接受他追求的强烈愿望。“Come near, that no more blinded by man's fate, /I find under the boughs of love and hate, /In all poor foolish things that live a day, /Eternal beauty wandering on her way.”

而在第二节中, 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毛德 • 冈的执着, 在诗人生命逝去之前, 他都会为冈吟唱爱尔兰和古代的诗歌。“Come near, come near, come near –Ah, leave me still/A little space for the rose-breath to fill!”这两句诗将叶芝对毛德 • 岗的复杂情感表露无遗: 一方面, 叶芝非常渴望“走近”那骄傲的红玫瑰, 渴望得到她的感情, 而另一方面, 又对这份爱心生畏惧。

而在节末, “Come near;I would, before my time to go, /Sing of old Eire and the ancient way;/Red Rose, proud Rose, sad Rose of all my days.”诗人想借助这首诗示爱毛德 • 冈并想告诉她, 天上的繁星都会有变老的一天, 再美好的事物终会老去更何况是人类, 别再犹豫了接受我的爱吧!

三、结语:

以上本文以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这四组概念在文学中的作用, 主要根据前三者在诗歌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 借用了“玫瑰”意象并做了深入分析, 即以其前期诗歌《致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为例, 结合叶芝的生平经历, 浅析了这首诗做中的玫瑰意象, 论述了玫瑰意象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美学特征。其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是明显的, 叶芝前期诗歌中的玫瑰是美好爱情的化身, 是对挚爱毛德 • 冈的爱慕。

摘要: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 以爱尔兰诗人叶芝前期诗作《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为例来分析论述诗人笔下玫瑰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玫瑰,意象,隐喻,象征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212.

[2]Lakoff, 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6.

由小编海洋陆地整理的文章叶芝诗歌(精选8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叶芝   诗歌   精选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