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锦绣文章 / 正文

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精选6篇)

2024-11-12 16:38:54 锦绣文章
文章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精选6篇)由网友放鹤归舟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精选6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精选6篇)

篇1: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

原文: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译文:

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后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浚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迁王浚为益州刺史。王浚设下计谋,将张弘等贼人全部杀掉,因功封关内侯。王浚在任,怀柔安抚招来的不同习俗的人,并用威严信用待人,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浚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一向知道王浚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浚于益州。于是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拜王浚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浚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内心同意王浚的意见。

篇2: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注释:

1.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

3.适:满足。

4.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既琴弦音位的标志。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简贵:怠慢权贵。

10:白:告诉。

篇3: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

海明威的《大双心河》描写尼克在参加大战后, 身心受到损伤, 独自回到密执安州北部少年时代常去的钓鱼之地。文章具有典型的海明威风格———不交代故事背景, 用白描式的景色描写, 开门见山地勾画人物, 却只见外部动作, 不作内心刻画, 结尾平淡, 只见冰山一角。译者吴劳在透彻理解原文精神的基础上, 做出“形神皆似”的传译, 不仅充分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而且行文通达流畅, 富有文采, 读来引人入胜。

A.F.Tytler曾说:“译文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种性质;译文应该具有原著所具有的通顺。” (刘重德, 2003:62) 为了能忠实原文, 行文通畅, 译者从词句到段落语篇都做到了细心斟酌, 再三推敲。《大双心河》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宿营过程, 第二部分描述垂钓过程。纵观两部分译文, 吴劳的译文在词汇、句子、语篇方面都保持了与原作的高度一致性, 克服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再现了海明威的作品风貌, 体现了译者高超的技艺。

1. 词汇方面

海明威喜欢用各种表示感观的词汇描述主人公的外部动作, 从而表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描写从视觉、感觉、听觉、触觉入手, 习惯选用具体、感性的表达方式。吴劳的译文贴切地表现出了原文的精髓。

译例 (1) :

Nick looked at the burned-over stretch of hillside, where he had expected to find the scattered houses of the town and then walked down the railroad track to the bridge over the river.The river was there.It swirled against the log spiles of the bridge.Nick looked down into the clear, brown water, colored from the pebbly bottom, and watched the trout keeping themselves steady in the current with wavering fins.As he watched them they changed their positions by quick angles, only to hold steady in the fast water again.Nick watched them a long time.

尼克望着被火烧毁的那截山坡, 原指望能看到该镇的那些房屋散布在上面, 然后他顺着铁路轨道走到河上的桥边。河还在那里。河水在桥墩的圆木桩上激起旋涡。尼克俯视着由于河底的卵石而呈褐色的清澈的河水, 观看鳟鱼抖动着鳍在激流中稳住身子。他看着看着, 它们倏地拐弯, 变换了位置, 结果又在急水中稳定下来。尼克对它们看了好半晌。

这是小说的第二段, 描写尼克来到河边观看鳟鱼的场景。海明威用了两个感官动词look和watch, 但译者吴劳却根据作者意图, 没有千篇一律翻译为“看”, 而分别译为望、俯视、观看、看。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1981年版) 的解释, “望”的第一释义是“向远处看, 如登山远望”。尼克站在铁轨边, 山坡离他有一段距离, 译“望”比“看”或“瞧”等更贴切。“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如看书”。由此看来, 看是指近距离的, 尼克站在桥上往河里“看”, 用词是准确的。俯视是“从高往下看”, “观看”指“特意地看;观察”。尼克通过仔细地看河中的鳟鱼忘却心中的烦闷, “观看”一词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暗藏的意义。

译例 (2) :

Nick felt awkward and professionally happy with all his equipment hanging from him.

身上挂着这么些家什, 尼克感到走路有些不便, 但是像个行家, 感到乐滋滋的。

professionally happy这个短语原文的结构是副词professionally修饰形容词happy, 不符合汉语习惯, 因此把这两个词拆开翻译, 副词名词化, 译为“ (像个) 行家”, happy也用口语化的词“乐滋滋的”生动译出, 语句通顺,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有如就在眼前。

2. 句子方面

海明威的言语风格以简洁明快著称, 人称“电报式”的语言。文字多用普通的日常用语, 句子结构简单, 常是短句或是用最常见的连词联系起来的并列句。吴劳的翻译基本保留了原作的句式结构, 用口语化的短句展现了海明威的风格。

译例 (3) :

He adjusted the pack harness around the bundle, pulling straps tight, slung the pack on his back, got his arms through the shoulder straps and took some of the pull off his shoulders by leaning his forehead against the wide band of the tump-line.

他把包裹上的挽带绕绕好, 抽抽紧背带, 把包裹挎上背去, 两臂穿进背带圈, 前额顶在宽阔的背物带上, 减少一些把肩膀朝后拉的分量。

这个句子虽然很长, 但中间都被逗号分成了短句, 大多为省略了主语He的简单句并列在一起。译文基本按原文句式翻译, 并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序, 将状语前置、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句子通俗易懂。

译例 (4) :

For years he had never enjoyed fried bananas because he had never been able to wait for them cool.

多少年来, 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 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

汉语的习惯是先说原因, 再说结果。这个句子完全按英语语序翻译, 却没有感到不妥。因为根据前后文可以知道, 尼克在战后回到大自然中抚慰自己心中的创伤。他回顾从前的生活, 把结果放在句首用以强调战争年代的残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译例 (5) :

Nick took him by the head and held him while he threaded the slim hook under his chin, down through his thorax and into the last segments of his abdomen.

尼克一把抓住它的头, 捏着它, 把细钓钩穿过它的下巴, 一直刺透咽喉直到它肚子最下部的那几个环节。

这是一个长句, 对英语中有些结构复杂的句子, 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成汉语就会显得不合逻辑, 给人很拗口的感觉。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保持了原文的形式, 忠实于原文, 但汉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有着明显的差异。一种语言形式所容纳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没有与之对等的形式。译文将原文的句式短化, 尼克的动作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 这样同样传达了作者的原意——人类的残忍。

3. 语篇方面

译例 (6) :

在这片松林中没有矮灌木丛。树身一直朝上长, 或者彼此倾斜。树身笔直, 呈棕褐色, 没有枝丫。枝丫在高高的树顶。有些交缠在一起, 在褐色的林地上投射下浓密的阴影。树林四周有一道空地。它是褐色的, 尼克踩在上面, 觉得软绵绵的。这是松针累积而成的, 一直伸展到树顶那些枝丫的宽度以外。树长高了, 枝丫移到了高处, 把这道它们曾用影子遮盖过的空地让给阳光来普照了。在这道林地延长地带的边缘, 香蕨木地带线条分明地开始了。

小说中描写和礼赞自然的清新句子和场景让人赏心悦目:“树丛”“树干”“树桠”“棕色”“阴凉”等关键词的重复和变化的节奏, 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空中, 然后拉回到地面。寥寥数笔, 就勾勒出一幅有形有色的自然界中的植物独立且又相互示爱的画面。句子节奏的变化也巧妙地映衬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译例 (7) :

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 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 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 摊在地上, 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 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 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 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 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 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 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 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 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

尼克搭帐篷这一系列机械动作以单调的句式, 阴郁和沉闷得让人难以忍受。同时, 译文清晰的条理性使尼克显得不慌不忙, 有条不紊:先平整场地, 然后安置毛毯, 再钉住木桩, 接着扯起帆布。这一切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毫无表情, 单调乏味。我们可从中看出他所追求的生活价值——秩序、整齐和有目的性。译者翻译这部作品时, 注意到作者选择的是用什么样的句式, 什么样的篇章结构, 什么色彩的词汇来表达;他还充分领悟和感受作者通过这些选择所要达到的效果, 使译文尽量不走样, 不失原味。

在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 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译例分析, 可以得出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对策:

1. 教师应采取对比分析法, 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对部分错误通过语言比较加以预测和纠正,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通过操练和巩固练习, 使学生用心领会, 掌握正确的用法。

2.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修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的语言在语句的结构方面各有特征。总的来说,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3. 翻译的过程其实是将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给学习者的方式。因此,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重视培养理解文化背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部译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传播。通过语言将另一种异域的文化展现给读者, 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有如身临其境, 体味到不同文化的精神。这要求译者首先对原作的创作背景有深刻的了解, 准确把握原著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翻译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 即communication, 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 (吕俊, 侯向群, 2001:1, 2) “实际上, 几乎所有一流的文学翻译等于再创造。” (刘重德, 1991:12) 文学翻译不是对原作依样画葫芦的简单劳动, 是科学的、创造性的劳动。翻译文学的经典之作常常是原文风格与译者风格相得益彰的产物。翻译一部文学作品, 译者需要对作家, 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明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这样才能把原作的意与味传达给不同国家的读者。

摘要:英汉翻译实践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海明威的《大双心河》译文为例, 对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干扰及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实践,母语负迁移,干扰,对策,《大双心河》

参考文献

[1]Liu, Zhongde.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2]海明威, 著.陈良廷, 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篇 (上册)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10.

[3]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

[4]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

关键词: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李运兴,2001:19)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虽然以上五种衔接手段在所有的语篇中都有使用,但是翻译毕竟是对不同语言代码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译语语篇的特点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下面我们从连贯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原语篇的衔接方式

在不影响译文语篇连贯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将译文中的衔接方式一一对应地译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原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特点。

(1)原文:At first,I attributed this new habit to advancing age—I had recently turned 40—and glumly concluded that I was becoming morbid.But why,then,was I finding my secret rite so uplifting? Finally,after many years of starting the day this way, I have figured out that I am doing it not to obsess about death but to find out about life.

译文: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当时我刚四十岁),于是我不无悲哀地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竟对这个秘密的仪式感到如此振奋?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度过清晨那片刻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如此喜欢读讣告并非迷恋死亡,而意在探索生命,真正的生命。(Suzanne B.Levine,2004)

例(1)原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连接词来表示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主的叙述顺序夹带着因果和转折关系),译文基本上复制了原文的衔接链,将原文的时间衔接链“at first—after many years—finally”译为:“起初—年复一年地—直到有一天”;在原文中表示因果而非并列关系的“and”被相应地译成“于是”;表示转折关系的“but”译为汉语中相对的转折词“可”。在例(1)中,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适用,因此这样的结构在译文中就被保留下来了。

“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胡状麟,1994)这一点对于英语和汉语语篇都很重要。

(2)原文: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极环境变暖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为南极冰盖有助于调节全球气候、海洋环流和海平面。有些科学家认为南大洋变暖以及海冰减少可能会使海洋中每年储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

译文:What is most worrying is that warming of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could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logy since the southern ice cover helps regulate global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and sea level.Some scientists believe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Ocean and reduction in sea ice c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stored in the ocean each year, possibly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further.(任晓霏,2002)

原文中,几个“变暖”的重复使语篇自然形成一个主题。此外“影响……环境”“调节……气候”“数量减少”等几组词的搭配,将语篇各句有机组合到了一起。译语中同样重复使用“warming”,并以“regulate…climate”和“reduce…amount”等搭配相对应。

(二)调整原文衔接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篇结构到组词造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虽然,在英汉翻译中存在着将源语语篇衔接方式对应译出的情况,但更多的是依据译语语篇结构特点对源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做出灵活地调整。这样才可以做到:减少翻译味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使用代词代替词汇复现

照应和替代这两种衔接手段可以避免语篇中的词汇重复,照应与替代虽然体现的都是与前文所出现的某一成分在意义上的联系,但二者所体现的意义关联并不相同。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换言之,当一个项目再次出现时,我们不用原来的名词,而用相应的代词来指称它。替代指的是用一个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成分。替代与照应的差别体现为: 衔接项目的关系由同指关系变成同类关系;有些衔接项目由一个词汇项目变成一个结构项目;在替代中总是有对比的成分,但在指称中没有。例如:

(3)Customer: I’d like a handful of blue file folders.

Salesgirl: Sorry, we just have red ones.

(4)A:Do you think John will come to the party?

B:I believe so.

在例(3)中,“ones”所替代的内容需从上文提取信息,指的是“file folders”,但不是那些“blue file folders”,而是与“blue file folders”同类的其他的“file folders”,同时“red”是具有对比性的,它和前面的“blue”形成对比。“Ones”与“file folders”形成衔接关系。在例(4)中,“so”所替代的是一个小句“John will come to the party”。这两种替代现象与指称所遵循的原则相似都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是它们的用法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替代现象的处理与前面分析过的照应/指称也不大一样。

刘宓庆(1998)、范仲英(1997)论证了英汉在代词使用上所表现出的频率的不同,指出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汉语倾向于重复名词、人名或称谓,避免在容易混淆的上下文中交替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如:

(5)原文: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里的船一样。秦淮河里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

译文:The ships on the Qinhuai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Beijing’s Myriad Creature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and Hangzhou’s West Lake,better than those on Yangzhou’s Shouxi Lake.The vessels in those,places are either clumsy or crude and cramped less inviting than those on the Qinhuai,which fall roughly into two categories…(王立弟,2002)

把原文和译文加以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汉语原文中的“船”重复出现了6次,并不显得累赘。在英语译文里,“ships”一词仅仅在首次提到时出现了一次,其它都用代词“those”,关系代词“which”,或用近义词“vessel”替代。

有时,虽然原文所用的替代词相同,但是译者从语篇连贯性考虑之后却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替代词。例如:

(6)原文:皇天在上,我们并没有说过什么,更没有做过什么。或许,惟其如此,才更耐人回味,发人深思?也或许,惟其如此才恰到好处,才更能绵远悠长,随心赋形,心心相印?

译文:May God be our witness: 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 that lovers would have done.Perhaps because of this,it invites more guessing and provokes more thinking.And probably because of that,our relationship has reached such a lasting state that it takes shape after our thinking and creates kindred spirits.(《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原文中,两个“如此”的使用使上下文紧密地连在一起,整个语段读起来非常紧凑。在译文中,两个“如此”分别译成了语篇指“this”和“that”来指向语篇中的某一陈述,相当于夸克等人的句和小句指称。在英语中,“this”通常指近一点的事物,而“that”则指稍远的,如果第二个“如此”也译成“this”,那么语篇的结构中可能会出现混乱:“this”究竟是指第一句“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 that lovers would have done”还是指它的上一句“it invites more guessing and provokes more thinking”,为了避免引起这样的歧义,译文分别采用了“this”和“that”。

2.补充被省略成分

英语和汉语深层语法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要不可避免地调整句子结构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7)原文:Knowing this was a pursuit to the death,Nokomis outsmarted the cold devils.She hid in a stand of maple trees,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

译文:诺柯米丝知道,她若是被抓则必死无疑,于是她运用智谋蒙蔽那群冷酷的恶鬼。她躲进一片红色、橙色、深黄色的枫树林里。(《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显然,原文中的“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省略了中心词“maple trees”,夸克等曾报道过用形容词体现的类别词作为中心词的实例。但是汉语在这种情况下则不能省略中心词,其原因是“类别词在语义上对事物的从属性太强,既然是对事物的分类,如石桥、木桥、铁桥……当这些类别词离开所分类的事物就毫无意义了”(胡壮麟,1994)。原文“all red and orange and deep yellow”在汉语中可以有两种译法:一是放置在整个名词词组之前,即“红色、橙色、深黄色的一片枫树林”;另外是仅作为中心名词的修饰语,即“一片红色、橙色、深黄色的枫树林”。如果采用前一种翻译方法,就会引起这样的疑问:是“红色、橙色、深黄色的”三种各自不同颜色构成的枫林还是一片枫林中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枫树生长在一起?采用第二种翻译方法就会避免这样的歧义。

3.省略原文部分衔接链环

如前文所述,由于语用传统和语言结构上的原因,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汉语倾向于尽量少用代词。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8)原文:If you live fairly close to the mountains, you can’t beat taking your family to camp there for a couple of days for a reasonable priced vacation.Basically, all you pay for is the gas to get up there and the food, which you’d be eating at home anyway.

译文:傍山而居,必忍不住与家人到山上宿营几日,度过一个不算破费的假期。所要花费的差不多只是汽油和食物,至于食物,反正在家也要消费。(《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例(8)中的原文存在如下的照应衔接链:the mountains—there—there,英语使用代词的频率比汉语要高,英语中的代词无须译出或以名词的形式在汉语中再现。译文中指代衔接则变成了山—山上—?(?表示省略),第一个“there”还原成了照应的对象“山上”,这是因为“宿营”这一动词通常要与明确的地点连用,而第二个“there”虽然在汉语译文中并没有译出,但读者还是能判断出“所要花费的差不多只是汽油和食物”是到达山上所需要的,因此没有必要对照原文一一复原,而如果将其所替代的内容译出,反倒显得译文累赘。

4.隐性衔接显性化

与英语相比,汉语为意合语言,汉译英时,通常要将汉语中隐形的意义连接转换为英语中显性形式衔接手段。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申丹,1997)。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看一下汉译英中的“意”与“形”之间的转换。

(9)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变了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走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看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译文:When I was nine Mother died and Father became even worse.If you accidentally broke a small thing like a cup, he would throw such curses as to make you shiver all over.His eyes would cast sideways glances.Whenever I passed by him, he would eye me sideways with an arrogant look streaming down the bridge of his nose and off the corner of his mouth , making me feel as if pricked on needles.(刘士聪,2002)

在汉英翻译中往往要变隐性连接为显性连接,通常体现为添加英语中表示各种语义逻辑关系(譬如转折、因果、目的、让步等等)的连接词。在英语译文中, 通过“when、if、whenever”等词的衔接, 原文内部隐藏的逻辑关系都被显现了(如“母亲死去”和“父亲……变了样”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时间衔接等),而且译文段落的组织环环相扣,紧密和谐,反映了原文的脉络和意境。

三、结语

我们在翻译时首先假定原语语篇是连贯的,那么相对应的译文也应该是连贯、通顺的,但是由于翻译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译文与原文衔接手段一一对应地翻译并不能总是保证译文的连贯性。所以,译者要首先对原文语篇的衔接手段及连贯特点做出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译语语言及译语受众的特点,对译文的衔接手段做出调整,通过代词代替词汇复现、补充被省略成分、省略原文部分衔接链环及隐性衔接显性化来灵活地翻译原文的衔接手段。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题项目]“语篇隐性衔接机制与潜在连贯心理认知研究”[DUT12RW435]。)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

(3).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谭键,许霄羽.论语篇连贯与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10).

[4]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6/2001.

[5]Suzanne B.Levine, My Secret Predawn Rite(拂晓前的秘密

仪式)[J].中国翻译,2004,(2).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2000.

[7]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

2002,(3).

[8]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1.

[9]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12]王立弟,张立云.重复——在汉英翻译中的处理[J].中国翻译,

2002,(5).

[13]高维晞,欲说还休.Harry, J.Huang译, Nearly Said[J].中国

翻译,2005,(1).

[14][加拿大]比尔·卡斯尔曼.关于枫树的传说[J].谷启楠译注.中国

翻译,2005,(3).

[15]周领顺.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风格的能动把握[J].

中国翻译,2004,(4).

[16]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18]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A].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C].

刘士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篇5:《晋书·任恺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也。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累迁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为侍中,封昌国县候。

恺有经国之干,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帝器而昵之,政事多谘焉。恺恶贾充之为人也,不欲令久执朝政,每裁抑焉。充病之,不知所为。后承间言恺忠贞局正,宜在东宫,使护太子。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充计画不行。会秦、雍寇扰,天子以为忧。恺因曰:“秦、凉覆败,关右骚动,此诚国家之所深虑。宜速镇抚,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帝曰:“谁可任者?”恺曰:“贾充其人也。”中书令庾纯亦言之。于是诏充西镇长安。充用荀勖计,得留。

充既为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庾纯、张华之徒,皆与恺善;扬 、王恂等,克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帝知之,召充、恺宴于式乾殿,而谓充等曰:“朝廷宜一,大臣当和。”充、恺各拜谢而罢。既而充、恺等以帝已知之而不责,结怨愈深。外相崇重,内甚不平。或为充谋曰:“恺总门下枢要,得与上亲接。宜启令典选,梗得渐疏。”充因称恺才能,宜在官人之职。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即日以恺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

恺既在尚书,选举公平,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充与荀勖承间浸润,谓恺豪侈,用御食器。充遣尚书右仆射、高阳王珪奏恺,避免官。有司收太官宰人检核,是恺妻齐长公主得赐魏时御器也。恺既免,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然山涛明恺为人通敏有智局,举为河南尹。坐贼发不获,又免官。复迁光禄勋。

恺素有识鉴,加以在公勤恪,甚得朝野称誉。而贾充朋党又讽有司奏恺与立进令刘友交关。事下尚书,恺对不伏。尚书杜友、廷尉刘良知恺为充所抑,欲申理之,故迟留而未断,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选自《晋书?任恺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 尚:娶公主为妻

B.充病之,不知所为病:怨恨

C.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 薄:接近、靠近

D.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 觐:朝见帝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

B. 充既为帝所遇或为充谋曰

C. 而庾纯、张华之徒 之二虫又何知

D. 得与上亲接 充与荀勖承间浸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恺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深得晋武帝的信任,对国家政事晋武帝大都咨询他的意见。

B.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想削减他的权势,于是趁关西地区动荡,向晋武帝建议派贾充镇守,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贾充去了长安镇守。

C.贾充采纳了某人的建议,向晋武帝推荐任恺担任吏部尚书,成功地减少了任恺接触晋武帝的机会。

D.贾充利用任恺使用御食器皿和与立进令刘友交好的事件,让人禀告晋武帝,使得任恺被免去官职。

9.为文末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A.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B.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C.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D.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 (3分)

(2)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3分)

(3)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4分)

参考答案

6、C、薄:轻视,疏远

7、C (A介词,把;介词,因为。B介词,与“所”构成被动;介词,替、给。C均为指示代词,“这”。D 介词,跟;连词,和)

8、B (“充用荀勖计,得留”,贾充没去成。)

9、A

10、译文:(1)晋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而且像先前(那样继续)担任侍中之职。 (“以为”、“如故”、大意各1分)

(2)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 (宾语前置、“举”、“得”)

(3)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就)没有(谁有)用来平定西部地区的办法。

(“自(假如)”、定语后置、“无以”、“康(使…平安,平定)”各1分)

参考译文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年轻时有胆识和抱负,娶魏明帝女儿为妻。多次提升后担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立后担任侍中的官职,被封为昌国县候。任恺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格忠诚正直,把维护国家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晋武帝器重和亲近他,政事大都咨询他的意见。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不想让他长期执掌朝政,常常制约他。贾充怨恨他,不知道怎么做。后来趁机会说任恺忠诚正直有操守有器量,应该在东宫,让他辅佐太子。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并继续担任侍中的官职。贾充的计划没有得逞。恰逢秦州和雍州遭到敌寇的佼扰,晋武帝对此感到担忧,任恺趁机说秦州、凉州官兵多次遭到失败,关西地区动荡,这确实是国家深感忧虑的.事情。应该赶快安抚,让人心有所依靠。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没有办法使西部地区安宁。”晋武帝说谁能担此大任?”任恺说贾充就是这样的人。”中书令庾纯也这样说。晋武帝于是下令贾充在西边镇守长安。贾充采用荀勖的计谋,得以留在洛阳。

贾充受到晋武帝的厚待,就想独自占有声名和权势,但是庾纯、张华这一类人,都和任恺关系很好,杨珧、王恂等人,是贾充亲近敬重的人,于是引起朋党之争。晋武帝知道这种情况后,在式乾殿召见并招待贾充、任恺,并对贾充等人说朝廷应该保持一致,大臣应该和睦相处。”贾充、任仡各自行礼感谢。这以后贾充、任恺等人因为晋武帝已经知道这件事却不责怪,结怨更深。他们表面上互相敬重,内心却对对方极度不满。有人向贾充献计说任恺总管门下省重要部门,能够与晋武帝亲近接触,应该禀告晋武帝让他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这样就能让他和晋武帝疏远。”贾充于是称赞任恺的才能,建议晋武帝任命任恺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当天就任命任恺担任吏部尚书,加封为车都尉。

任恺担任尚书后,选拔举荐公平,尽心做好自己的职责,可是侍奉、朝见晋武帝的机会逐渐少了。贾充和荀勖趁机进谗言,说任恺豪华奢侈,使用御食器饥。贾充派尚书右仆射、高阳王司马珪上书告任恺,任恺于是被免涂官职。主管的官员聚集御食器孤让掌管膳食的官负检验核查,发现这些御食器孤是任恺的妻子齐长公主在#魏时获得的赏赐。任恺被免了职后,诋毁他的言语渐渐多了,晋武帝渐渐巯远他。然而山涛清楚任恺通达、聪慧、明智、有器量,推荐他担任河南尹。因犯盗贼出现没有抓获的罪,又被免去官职。后来调任光禄勋。

篇6:《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攀担任別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不仅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参考答案

4.C

5.D(“闾”指里巷的门)

6.(3分)D(为皇甫晏洗冤不是在梁、益州中正任上)

7.(1))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

(2))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由小编放鹤归舟整理的文章晋书翻译全文及译文(精选6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晋书   译文   翻译   精选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