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精选8篇)
篇1: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权臣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被重用,于是他又投靠晋国的另一位权臣智瑶。智瑶很赏识他,给他很高的礼遇。后来智瑶被赵襄子所杀。
逃亡到山中的豫让听到智瑶被杀的消息,十分伤心,后又听说赵襄子居然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饮酒作乐,更加气愤,哀声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瑶如此优待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即使死了也有脸面去见他!”
豫让想到了一条妙计,他化装成因罪服劳役的人,混进赵襄子的府邸,假装给厕所刷墙,却已经暗藏匕首伺机刺杀赵襄子。
有一天,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豫让正想下手,不料赵襄子察觉出豫让形迹可疑,便叫人把他抓起来审问,搜出了他身上的匕首。豫让见身份暴露,便大声道:“你这个背叛故主的小人,我是智瑶的家臣,我要为智瑶报仇!”赵襄子的手下要杀了他,赵襄子摆手道:“我很佩服他的精神,豫让不是智瑶的家人,却敢来为他报仇,也算是个仁义之人啊。以后我小心一点,离他远点儿就是了。”就把豫让给放了。
被释放以后,豫让并不领情,还是没有放弃为智瑶报仇的念头。他将自己身上涂上漆,导致浑身长了毒疮;又吞吃火炭,把嗓子烫哑了,形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他又去刺杀赵襄子。
豫让藏在赵襄子每天经过的桥下,有一天,赵襄子和他的随从们乘车出行,路过此地。豫让正要动手,赵襄子的马发觉桥下有人,惊得前蹄腾空,险些将赵襄子摔下来。豫让见形迹又暴露了,便跳了出来。赵襄子道:“绝对是豫让!”
赵襄子的卫士将豫让团团围住。赵襄子质问豫让道:“你先前不是还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他们两人都是智瑶杀掉的,你不去为他们报仇,反而还给智瑶做事。如今智瑶死了,你又为了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报仇呢?”
豫让道:“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瑶却拿我当人才看待,我也就像一个人才那样来报答他!”
赵襄子闻言叹道:“豫让啊!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回我可不放过你了!”说完示意卫士们动手杀他。
豫让道:“上一次你放了我,天下人都知道了你的贤名。今天你杀了我,我无话可说。但是,在死前我请求你答应我一个要求:你把你穿的衣服让我刺几下,就当是已经报了仇,这样我就虽死无憾了!”
于是赵襄子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一剑将衣服斩为两截,高声叫道:“我死后可以有面目去见智瑶了!”说罢,用剑自杀。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瑶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瑶报仇,是因为智瑶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用生命扞卫智瑶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江淹《别赋》有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擦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篇2: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篇3:试析春秋战国音乐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春秋战国的音乐面貌
1.《诗经》《楚辞》
《诗经》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有305篇, 也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宋代郑樵在《通志·点序》中明确指出“风土之音曰‘风’。”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共160篇, 包括十五国风, 大部分来源于北方地区的民间歌谣。这些民歌体现了劳动人民真挚的感情、淳朴的思想, 词曲间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风味,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楚辞》是一部总集, 收录了以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他们是在楚国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音乐作品,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屈原的《九歌》, 原是在楚国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曲, 后来经过加工发展而成。它包括十一首歌, 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和丰富的想象。体现了人们炙热的感情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经》《楚辞》是我国诗歌总集的传世经典之作, 同时体现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2. 民间音乐家
春秋战国时期俗乐蓬勃发展。《史记》卷七九《范雎传》记:“伍子胥至于陵水, 无以糊其口, 鼓腹吹篪, 乞食于吴市。”《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春秋战国时韩国女歌手韩娥在齐国城门乞讨, 形容其声音“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体现了她高超的演唱技巧。一批优秀的民间歌唱家在此期间奔涌而出, 并以教唱的方式传播音乐文化, 使得俗乐得以繁荣发展。如秦青教薛谭唱歌。
3. 女乐
这时, 女乐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登上历史舞台, 得到统治阶级的普遍喜爱。另外, 由于女性的“以艺立足, 以色娱人”的特性, 女乐的兴起不仅仅是表演形式上的夺目, 也由于本身具有“女色”这一特性, 在这时期被多赋予了一层政治功能的“外衣”。据《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 三日不朝, 孔子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赠女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外交上的重要手段, 这种行为刺激了女乐的蓬勃发展。
二、汉代音乐面貌
1. 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 并且, 这时候的雅乐与俗乐同时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 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 研究音乐理论, 进行演唱和演奏, 促进了汉俗乐的繁荣。
2. 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它最初的形式是清唱的“徒歌”, 后来发展为一人唱, 三人和的“但歌”, 最后形成了由乐器伴奏、歌唱者执节的相和歌形式。调式为楚调、清调、楚调。
3. 女乐
在汉代, 女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据《汉书》卷二五《郊祀志》载匡衡云:“紫坛有文章采镂椭献之饰及玉、女乐, 石坛、仙人祠, 痊莺路、骋驹、寓龙马, 不能得其象于古。”到了西汉晚期, 私畜女乐的现象开始出现。《汉书》卷十《成帝纪》载:“或乃奢侈逸豫, 务广第宅, 治园池, 多畜奴婢, 被服绮园, 设钟鼓, 备女乐, 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其申敕有司, 以渐禁之。”这是成帝颁布的关于禁止私畜女乐的诏令, 说明当时贵族私畜女乐的现象已蔚然成风。
三、结论
第一, 从西周到汉代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音乐形态的跨越。而在其中的春秋战国时期起到关键的作用。西周礼乐一统的官学体制土崩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私门之学的多元文化。“士”阶层的形成, 源于王室文化人员下移列国民间, 即“文化下移”现象。
第二, 《论语·阳货》:“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说明俗乐已进入宫廷, 并对雅乐进行猛烈的冲击。到了汉代, 俗乐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并有专门的机构——乐府, 收集整理。雅乐在此时也重新得到重视, 使得汉代出现雅俗共荣的发展局面。
第三,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女乐的本体表演形式与政治上的作用使得女乐蓬勃发展。其表演对象主要是以男性为主体, 女性是不得涉足祭祀大典的。而到了汉代, 女乐不仅可以参加祭祀典礼而且成为了帝王宴饮之乐的主体力量。综合以上所言我们可以得出, 春秋战国时期女乐的发展对汉代音乐生活的转变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四, 汉代的雅、俗两种音乐形式共同发展是与周代“二元”音乐现象共存是一脉相承的。据李方元在《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中所言, 周代雅乐使宗教与世俗的“二元”音乐现象在宫廷中并存, 并影响着后世宫廷音乐的格局。 (4)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乐人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 纷纷逃散各地, 丰富了民间音乐文化, 促使俗乐呈现出“奋起直追”甚至“超过”的迹象。成为改变西周时期音乐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直至汉代, 在顺应春秋战国时期俗乐蓬勃发展的潮流下, 开辟出一条雅俗并存的发展道路。可以说, 这与周代雅乐“二元”音乐现象是一脉相承的。
第五, 汉代相和歌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春秋时期, 贵族统治的削弱使人民获得人身自由, 百姓言论不再受到严密控制, 为音乐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时期, 民间音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歌曲形式——相和歌。
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看戏曲与民歌的联姻
黄雪 (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民间歌舞、民间音乐哺育和滋养了中国戏曲, 反过来, 中国戏曲也给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深情和厚重的回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是以20世纪30---40年代的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创演为标志的, 那么, 无论是秧歌剧还是民族歌剧《白毛女》, 假如离开中国戏曲, 就很难发展到今天的艺术水平。假如今天, 我们形容戏曲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的话, 可以这样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本文立足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看戏曲与民歌的联姻。
关键词:民族歌剧;戏曲;民歌;音乐设计
1943年初, 延安文艺工作者动用陕北民间歌舞形式, 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优秀的秧歌剧。它们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先头部队。接着是《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 造就了我国民族歌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其中《小二黑结婚》与《刘胡兰》的音乐素材源自梆子戏与山西民歌;《红珊瑚》的音乐素材来自于豫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设计来自天沔花鼓戏和湖北民歌;《江姐》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川剧……是的, 这些都是歌剧, 不是戏曲, 但它们是在紧紧地沿着戏曲音乐的轨迹发展起来的。
1944年, 在秧歌剧运动的热潮中, “白毛仙姑”曲折动人的故事, 燃起了歌剧家们的创作欲望。但是采取什么样的音乐形式呢?由于戏曲受到群众普遍的欢迎, 他们首先想到了戏曲。他们毫不迟疑地以秦腔的音乐和表现手法为剧本谱了曲, 然而失败了。究其失败的原因, 因为照搬戏曲音乐, 实际上等于拒绝了与其他类型音乐因素的融会, 这样的歌剧很容易走向戏曲一边, 难于体现出歌剧的艺术特色。因此, 只有广泛吸收多种音乐素材, 并使其均衡, 自然的综合, 才能以更加合理的艺术表现形式完成《白毛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复杂交织的人物关系表达。从此, 歌剧家开始了戏曲、民歌等多种音乐相互融合、相互编织的探索。
由于戏曲音乐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有一定局限, 他们便把眼光转向浩瀚的民歌海洋。他们从“白毛仙姑”的悲惨遭遇联想到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 发现以它来描写喜儿的不幸恰到好处。同时, 以河北民歌《青阳传》来刻画喜儿在家时的天真无邪的性格, 以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来描写喜儿的反抗, 再经过创作加工, 就可以形成歌剧的主题音乐。
从整体布局考虑, 《白毛女》要吸取多种地方民歌而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 其中势必存在着矛盾。但戏曲多种剧种的综合性又成为歌剧家的近距离的参照, 因此在戏曲民歌中, 可以寻找即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又具有一定可塑性的有益素材。这些素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特点是以俗乐的大发展为其主要标志, 这一发展态势对于周代雅乐至汉代歌舞乐, 具有继承、融合、发展的“交通枢纽”的作用, 汉代音乐正是顺着春秋战国俗乐大发展的潮流下, 将俗乐纳入宫廷, 并开创出雅俗并存, 共同发展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使得新旧两种音乐形式在此期间过渡, 是古代音乐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过集中综合整理、提炼、加工、创造, 便成为《白毛女》音乐设计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 艺术家根据剧本内容的需要, 将人物做了大致的分类, 然后在大致类型中选取与人物个性大致相符, 音乐旋律调式风格有些共同点的音乐素材进行加工。比如对河北民歌《小白菜》和山西民歌《拣麦歌》的加工、创作, 塑造出了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喜儿和杨白劳的形象。另外, 在突出音乐的民族色彩方面, 既广泛采用民歌素材, 又兼顾各地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如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与戏曲同属于黄河流域音乐, 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可以充分体现歌剧音乐的多样性。采用这些风格差别小, 易综合, 又与剧中人物贴近的民歌和戏曲素材, 可以较好的实现音乐风格的整体统一。创作中, 艺术家始终坚持戏曲与民歌并举的原则, 并在挖掘, 继承与加工创作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突破口。如喜儿的曲调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主题音乐, 但又渗透融合了秦腔, 道情戏中的滚白加以发展, 使之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
在中国传统戏曲, 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歌剧《白毛女》, 其音乐设计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整个剧目成功的基础, 也为现代戏曲艺术的创生, 变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演唱家王昆等所运用的新的歌曲唱法——“戏歌综合”演唱艺术受到当时音乐界的广泛赞誉和效仿。
由此看来,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 必须在不断的继承创新中向前发展, 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曲, 一个时代戏曲人必须有一个时代的作为, 因为传统是流不是源。任何一个时代戏曲的繁荣, 任何一代戏曲大师的出现, 都是在继承戏曲传统上创新的成果。创新意识引导下的继承, 才是本质的继承。它不是复制, 不是克隆, 而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的创造精神, 承传的是传统精神的内在神韵。尽管这种神韵会烙上各个时代的不同色彩, 就像唐诗到宋词到元曲, 元曲以及明清传奇一样, 它的文脉、精神依然在延伸着, 延伸到颇受欢迎的传统戏曲与民歌的结合, 即戏歌综合。
纵观几千年得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 有一点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那就是传统民歌与戏曲在中国几千年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分合关系, 既相融相交又花开两枝,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声乐艺术门类和实质相通的民族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赵燕著《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4月出版
2.郭建民著《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参考文献
[1]许继起.两汉掖庭女乐考论[J].文化遗产, 2006, (2) .
篇4:春秋战国的微历史
·齐桓公任用管仲,来自于鲍叔牙的鼎力推荐。管仲与鲍叔牙当初曾一块做生意赔了本,鲍叔牙说:“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做生意要讲时机的,时机有好有不好的时候,他不过是遇到了时机不好的时候而已。”管仲当地方官没当好,鲍叔牙说:“这个不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智慧是大智慧,这样的小职位是显示不出他的才能的,他只是想要一个时机而已。”管仲当逃兵,鲍叔牙说:“他其实并不是懦夫,之所以这样爱惜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因为他的老母亲,他的母亲从小辛苦将他抚养成人,他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他拼命保全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要奉养老母亲,所以他是一个大孝子,是一个贤人。”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鼎力相助,管仲不成功都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永远都是个硬道理。
·齐桓公当初因为管仲射了自己一箭,立志要杀他。但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改了主意。羁押管仲的囚车刚进齐国,齐桓公就派鲍叔牙来迎接。进了都城临淄,管仲连囚服都还没换,就被齐桓公当场任命为相国。不计前嫌,唯才是用,这是领导人用人的最高境界。而被领导看中的管仲,在日后又如何能不尽心尽力呢?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管仲却没有推荐鲍叔牙。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宰相,管仲就说鲍叔牙不行,他为人贤良,但过于嫉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料。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地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管鲍之交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
·齐桓公要招揽天下贤才,别出心裁搞了个“庭燎之礼”,就是在广场中烧起100把火把招才,烧了一年没人来,齐桓公大惑不解。有天来了一位自称“东野鄙人”的老头,说自己会“九九乘法口诀”,齐桓公认为这是小儿科,不想招。老头开导齐桓公,像我会“九九乘法口诀”的人你都接待,还愁没人来吗?齐桓公顿悟,礼遇老头,消息传开,人才沓来。人才是分层次的。有人用“塔尖”和“塔基”来比喻人才的层次性,礼遇“塔基”人才,打好基础,“塔尖”人才便会不请自来。
·竖貂为求得齐桓公的宠信自知无才,于是另寻他途,拿起刀子把自己宫了,即自宫。成为阉人后,竖貂的行为得到齐桓公的赞赏,并成功取得了齐桓公的宠信。竖貂因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自宫第一人,比明代的魏忠贤早了1000多年。
·齐桓公晚年信用奸邪。病重时,齐国5个公子争位,齐桓公本人则被易牙、竖貂、开方等小人圈进了寝宫内,家属、群臣、侍卫统统不得探望,结果被活活饿死,导致“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代霸主竟得到这样的结局,让人欷歔。
·齐桓公被易牙、竖貂囚禁时,没东西吃,只有一个叫晏娥的宫女从狗洞中爬入前来侍奉。齐桓公饿死时,晏娥也撞柱而亡。有时候对你最忠诚的却是你经常忽视的人。
齐桓公感叹大夫们太吝啬,不肯先富带动后富。管仲建议他找最不干正事的城阳大夫来说事。因为城阳大夫的宠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里养的鹅和鹜都吃黄米饭。他的家里经常敲钟鼓,吹笙号,大摆筵席,而同姓的兄弟没有衣服来御寒,没有食物来果腹。齐桓公听后招来城阳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封了他的大门,让他不得随意出走。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间见到这种情景后,立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食,送给远亲近邻。还有的功臣之间广纳城中贫困孤苦和不能自食其力的穷人,分给他们救济粮。好像从那以后,国中就没有饥饿的百姓了。
篇5: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
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
篇6: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失地。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这时吴起来到楚国,吴起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说,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税收。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篇7:春秋战国历史名词的由来
其实春秋和战国时两段历史时期,春秋是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也就是东周建立的第一年为开始,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期,总共295年。当时负责记录历史的是鲁国人,他们喜欢把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这样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记录历史事件的书,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记录了242年的历史事件。
当时的中国属于农耕社会,所以各国之间的重大事件基本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时间长了之后,这部编年史就渐渐的被人称呼为《春秋》。由于这本书所记录的年代,与此时的客观历史发展阶段大体相同,所以历史学家就将这本书名来作为这段历史时期的名称。
在过去许多儒家弟子都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孔子活不了那么久,否则岂不是成了妖怪?所以,这应该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孔子则是其中的整理者之一。而战国这个名称实质上是春秋之后七大诸侯国在内心默认的一个事实,因为此时诸侯混战,争当天下霸主,所以他们自己也将这段时期称呼为战国,形容的就是天下混战的局面。
等到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纂的《战国策》一书出版后,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七大诸侯连年征战的过程,更是把战国这个词的含义巩固了下来。
篇8: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一、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分封制已成强弩之末。周代实行分封制,对于同姓子弟、军功贵族、帝王先圣的后代赐予封地,以图如众星拱月一般来拱卫王室以至千秋万代。“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1]66到周公旦辅成王时“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可以说,西周时期对于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控制,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自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分封制和宗法制就遭到了破坏。一方面,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长,经济不断进步。虽然名义上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但是实质上其所能控制的地域除了王畿以外是很少的。 另一方面,分封制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各诸侯国继承者与周王室的血缘亲情逐渐淡薄,血缘关系这一纽带对于约束诸侯顺从周王室越来越无力,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分封制这支箭已成了强弩之末。
诸侯国纷纷称王以图霸业。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与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不断增长的情况相反,周王室的状况则是每况愈下,政治上权威不再,经济上往往还需求助于诸侯国,军事上经历了犬戎为乱甚至周幽王被杀,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到周平王死后甚至出现了“武士子来求賻,王未葬也”[2]124的悲惨境地。齐桓公、晋文公纷纷打的旗号是“尊王攘夷”,实质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会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楚庄王阅兵于周疆,问周鼎之轻重大小则是明显体现了想取代周王室的政治意图,却终未敢图。到公元前475年, 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是周元王即位,史学界多以此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然而在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齐,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自此,齐、楚、秦、燕、赵、 韩、魏战国七雄的战国格局逐渐形成,并开始了相互攻伐,谋士纵横捭阖,城池朝夕易主。各国称王称霸的野心越来越公开化,齐国和秦国甚至还相约称“东帝”和“西帝”。
诸子百家争鸣献方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息,战国时代, 各王相互竞逐图求势力。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瓦解,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对时代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士大夫阶层和没落贵族开始和各个诸侯国的合作,其实也是各自对于如何结束时代乱局的自主思考。儒家注重仁爱思想和人伦等级秩序,恢复周代荣光;法家提倡明典正刑,苛严法度,以“法”“术”“势”来管理国家;墨家“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等小生产者的时代要求和朴素愿望;兵家以战术和战略的理论作为国家实现统一的思想;农家要求统治者注重农业发展,并且总结出了一套严密精致的农业理论和技术体系;纵横家靠以演讲辩论才能和过人智谋为主的外交手段穿梭于各国之间;阴阳家则以阴阳理论推演历史和天命的变化……。一种思想反映一种角度,百家思想凸显时代特色。一言以蔽之,救时的思想和方略纷起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经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推动力。
二、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发展的状况
井田制已名无其实。西周时全国的土地都属周王所有,对于诸侯的分封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且不能转让和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天子承担缴纳贡赋的义务。正如 《诗经·小雅·北山》里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实力大减,由于战争屡遭失败和与诸侯国血缘关系的疏远致使威望不再如往昔,诸侯享有封地却不再像西周时那般严谨地执行对于王室的义务。不仅常发生孔子所见的僭越现象, 而且还有“楚王问鼎”的“荒唐”事情。可以说,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井田制的衰微是王室式微和诸侯国崛起的表现。
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中国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耒耜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随后的夏商西周时期对于耒和耜进行了各种符合时代的改进,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相对于大量的石制、骨蚌、木制等相对低级的农具而言都只算是少数了。 所以此时奴隶们所集体耕作的“公田”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铁农具的出现,所能开垦的土地类型变得更多样化了,原来比较难以耕种的边缘土地得到了开发。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鎺夷斤握,试诸壤土。”[3]19因为铁农具的质地比较坚硬而且韧性好,适宜开垦荒地和山地。而且使得原来在“公田”上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能为开垦新的土地提供时间和工具上的可能性。牛用于耕田起源很早,后来逐渐推广开来。“大体可见,到春秋晚世,宋、 鲁、齐、晋等地区已用牛耕田了。”[4]3春秋晚期普遍被广泛使用的牛耕技术则更是加速了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注重灌溉水利事业的建设,纷纷建立起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鸿沟等等。 同时还在历史长时期的生产劳作中总结出了施肥、除虫害、培育良种、耕作制度等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业耕作技术,这些都对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关键性的影响,使得“春秋战国之际的农业生产力突破性地发展起来”[4]3。
小农经济的兴起和成长。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分散性和自足性,也称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技术使得独立于“公田”和“私田” 大量出现。由于是自己私自开发的田地,所以不用向国君或者周王缴纳贡赋。这就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刺激了私有观念的膨胀,人们开始注意对于土地和生产工具的私人占有。战乱频仍的时代,公田上的劳动力日渐减少,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各个诸侯国通过经济赋税改革承认了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度并且加以规范。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都是对于统治方式适应时代的变化,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样劳动者就获得了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进步又使得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一兴起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诸侯国君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巨大动力,于是纷纷改革和变法以求自身达到“国富兵强”的战略目的。同时对于底层民众来说,这也是一个可以自己劳有所得掌握至少是部分掌握自身命运的机会。小农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私有观念的发展二者结合的产物。
三、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统一趋势的关系
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结束战乱营造了思想和舆论基础。自然经济追求一种安定平和轻徭薄赋以期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老子》里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然描述的是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但是仍可见社会对于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恢复简单和谐的农业生产的巨大期待。另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面临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
小农经济的崛起奠定了走向统一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萌发的小农经济给各国的赋税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为实现“国富”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只有在财源充足的前提下战争动员才显得有效。诸侯的争霸和战国七雄的逐鹿也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正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走向封建化,这就规定了历史走向由纷乱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小农经济的特点蕴含了需要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保护的一面。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虽然体现生产力进步,但是毕竟一个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遭遇自然灾害容易绝收使农民生活无着,这就需要有强大实力国家的救济。另外,和精细耕作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水利灌溉工程和在当时还属于高端技术的四时耕作、物候节气、良种培育等都需要统一强大的国家来实现。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进一步扩大疆土,诸侯国在各自国境内逐步施行这样的封建国家功能。这样局部的统一又对后来的全国大统一做了很好的准备。
摘要:历代以来对于秦国统一的原因探究不断,本文以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因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秦国来统一则是历史的偶然。无论是哪个国家,只有注意发展小农经济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才可能在争霸中据于有利的地位。也正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封建化决定了历史走向由纷乱到统一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小农经济,春秋战国,统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7.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5
[3]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J].史学月刊,1994(5).
由小编孤独似鬼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精选8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