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分析(精选7篇)
篇1:高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分析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由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③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七、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珍品;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帛画的稀世之宝。
篇2:高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分析
1、造成“楚王问鼎”的根本原因是
A、王权衰落
B、诸侯国日益壮大
C、分封制
D、兼并战争 2、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①镇守疆土 ②设置官员 ③建立武装 ④征派赋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中央集权制
B、王位继承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分封制 4、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治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了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6、唐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是
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理朝政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7、下列历代措施,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①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②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④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明清时期,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国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B、西方先进的民主政体 C、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以下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领事裁判权
D、协定关税
10、以下允许外国人到内地传教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1、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
A、中国社会各阶层强烈要求实现合作抗日
B、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 C、中共忠实执行统一战线政策
D、中共具有团结抗日的诚意
1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
B、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C、英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3、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宗教的影响
14、下列对《资政新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B、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 C、没有实施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15、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南京临时政府
D、湖北军政府
16、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许多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这说明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立宪派和旧官僚发生转变,成为革命党的代表 C、辛亥革命领导权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掌握
D、辛亥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但同时潜伏着危机
17、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勿做五分钟爱国心”
D、“打倒卖国贼” 18、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中国正常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诞生的社会背景
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C、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D、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9、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A、抗战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 20、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C、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同
D、规定的外交政策不同 22、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的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3、“文革”期间造成的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是
A、天安门事件
B、彭德怀冤案
C、刘少奇冤案
D、邓小平冤案 24、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新内容,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新方针更适合国情
B、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D、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更密切
2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解决哪一问题的
A、台湾问题
B、香港、澳门问题
C、对外开放问题
D、统一战线问题
26、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前者自治权较小,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是因为 A、它在重大国际会议上得到发扬光大
B、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它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它能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任何问题
28、新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一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29、下列文件签署或发表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中美建交公报》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④《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30、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同苏联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D、中美建交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其他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原则是
A、三大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32、我国目前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①A、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宽领域 ④全球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梭伦改革的作用是
A、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B、实行贵族集体领导的制度
C、结束了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为转变成为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3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B、所有公民的民主 C、包括外邦人在内的民主
D、奴隶也有民主权
35、罗马共和国国时期的“万民法”与“公民法”不同点主要是 A、享受公民权的人数增多
B、享受公民权的人的范围扩大 C、所有人都受到罗马法的保护
D、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36、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罗马法律
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
37、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大宪章》的签署
B、光荣革命
C、《权利法案》的通过
D、内阁制形成
38、光荣革命的实质是
A、新旧贵族的妥协
B、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妥协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妥协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39、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下列内容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C、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大权
D、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40、1787年宪法具有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质
B、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C、缺乏民主
D、封建势力强大
41、法国大革命后的七十余年间,先后出现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这说明了
①资产阶级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斗争 ③法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法国适合建立帝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入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43、列宁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的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44、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B、生产力未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C、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
D、没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
45、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主要区别是
A、领导力量
B、主力军
C、革命手段
D、革命性质
4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③《四月提纲》发表 ④苏俄政治体制初具规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47、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
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48、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9、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东欧国家的反共势力 ③以联合国的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0、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A、照搬苏联模式
B、各国忽视民主、法制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D、西方的“和平演变”
答案:
1----5CBAAB
6—10 BADDC
11---15BDADB
16---20 DABBD
21---25 BACBA
26---30BCADC
31---35DBDAB
36---40BCCAA
41---45 BDDBD
篇3:浅谈高中历史总复习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 进行扎实准备
在复习迎考阶段, 学生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平时学得努力、扎实, 复习也切实有效的学生, 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但也应该给这些学生打“预防针”:如果不认真投入复习, 而是沾沾自喜, 企图“吃老本”, 难免会“大意失荆州”, 悔之莫及。而针对基础不太牢固、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教师要防止其在复习时丧失信心、“不战自败”, 得不偿失。对这部分学生, 教师应该在精神上、心理上鼓励他们, 更要杜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临考前得到一两份“有料”试卷上的现象, 要对这部分学生多强调, 只要认真对待、奋力拼搏、有计划地完成课文复习, 仍然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互动,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复习本身趣味性较差, 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常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和巨大动力。而师生互动是使学生直接参与, 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复习过程中, 我尽量利用多媒体、民谣、图片等创设情境, 再适当设立疑问, 让学生思考后并提问, 答对的给予表扬, 答错的让其找同学更正, 最后再给出参考答案, 复习效果非常好。
三、师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理性地回归课本
很多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认为, 高考以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为依据, 没有规定要考哪个版本教材, 于是便轻视历史课本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以复习资料取代历史课本, 导致部分学生不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本, 而热衷于在资料的叙述和题海中沉浮。其实任何复习资料都是辅助性的, 如果颠倒主次, 让复习资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那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 无论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上都不会超出教学大纲, 现在的教科书基本能够适应考试的要求。那么, 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复习的过程尤其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 要倍加重视课本, 做到教学回归课本。
四、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 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 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的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 我们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 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五、提高解题效率的策略
我们建议的策略是:以实题训练的方式重新梳理和再现知识, 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链接”, 注重良好解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养成, 力求提高解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率。对书本知识的复习是为了储备一定量的基础性的历史知识, 以应对解题时理解材料和解题答案的应用之需, 然而我们在进行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时常常发现一个现象, 即学生未能有效地把已经通过“背书”而掌握了的历史知识有效地应用到问题的解答中。笔者以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 学生未能在知识记忆与解题能力的应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首先为师者要储备一定量的习题, 并具备一定的命题能力, 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复习的同时, 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衍生出试题, 进而指导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学会主动发现和捕捉命题点和命题角度, 长此以往, 知识的记忆与解题答案之间的链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同样, 学生在解题时遇到的问题, 一样能以此链接取之于记忆中储备的历史基础知识, 由此产生的书面化的表述语句对于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的有效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高考历史复习要做到“通古今之变, 理论联系实际”,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文性, 使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的现实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 “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至学生生活的联系”, 这就需要学生对历史问题宏观着眼, 在历史学习中学会用“大历史”的眼光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依托课本, 又要跳出书本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平时要广泛涉猎、理解和阐释社会时政和热点问题, 切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相应的能力。在复习教材知识时, 要注意哪些知识可以和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篇4:初中阶段历史总复习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阶段历史的考察方向、命题方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试题在主观上具有灵活,生动,直观的特点,大都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以及文字或是图表的形式呈现,在问题设计上,特别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何正确的把握中考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复习,取得最理想的复习效果。下面就个人点滴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4
把握信息,明确目标。
1.进入初三复习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中考强化训练》。对考试内容、要点,考查的深度、广度、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指导学生复习时才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深入研究往年各地市的中考题,尤其是本地区的中考试题。因为虽不可能考重题,但试题的考查方向、试题特点、考查的知识倾向性都无疑会对我们中考的复习工作指明一个方向
3.注意积累一些时事性的知识,热点性的问题,做好与历史知识的接合,及时通过历史知识渗透给学生。
二、集体研讨,实现共赢。
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校教学成绩的好坏,绝不是一两个老师的问题,而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加强交流研讨,共同命制平时的练习题和质量检测题,进行质量分析,学情交流,探讨改进措施。达到统一进度,统一难度,统一练习。(现今由于班级数额较少,很多老师都是带一个级部,我们可与初一初二的历史老师多交流,,因为他们对中国史部分的把握更有感觉)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研讨与交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树立大学科思想。基于此,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加大了学科间共性问题的考察。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教研,尤其是与政治科老师的交流合作,因为热点的问题,他们最有发言权。
三、理清历史线索、形成知识网络
我们仔细地对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进行了梳理,大概有100多个考点。但如果在复习中只是一个个的过考点,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我们得让学生清楚考点具体在历史线索中的哪一位置,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这就需要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专题。(在“计划周密,安排有序”一栏中将重点说明)
四、对学生要授之以渔,加强复习方法指导。
复习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会复习、会应考。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新理念我们都清楚。但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有时就忘了。特别是由于时间紧,容量大,觉得学生速度慢,就包办代替,讲的太多,导致老师累,学生乏,效果不好。有一次让学生写复习建议,有一个学生说:“老师给我们留点时间吧,你也别太累了。”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应用教师的“懒”来换学生的“勤”。有时测验完,让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也能通过改别人的试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复习方法,使他们知道如何把握历史知识要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
善于總结规律,提高记忆效率。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善于总结,找规律,找特点,对比记忆(我们平时的专题复习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五、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社会联系。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主要目的。近几年我们枣庄地区的中考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所以关注热点问题是备考的重要内容。这个热点可以归纳为两大方向“一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比如金融危机,大陆台湾的关系变化,考察台湾问题。第二就是周年记的问题,例如:2008年,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市中考试题就考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问题。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次中考试题就考察了行中国成立的相关问题
六、计划周密、安排有序。
我们历史学科复习备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时少、时间紧、知识量大。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到计划周密,合理有序的安排复习进程。复习可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侧重于都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市编大纲为依据)注重双基训练,理清历史线索。中考题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基础。命制试题的立足点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传统的双基仍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只不过在考查方式上有所创新而已。所以第一步就是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引导帮助学生以“考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按照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理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及关键史实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构成知识网络,把孤立的历史知识依据内在的联系,形成专题,且在对比的前提下加深对专题性知识的深入理解,扎实掌握,升华突破。在这一阶级段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可把世界历史分成:近代化进程,世界战争,科技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文化等几个专题。中国史分成:侵略与抗争史,抗日战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现代化建设史等几个方面。这样我们把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串、连成线、织成网,使学生以几大板块为总抓手系统的的掌握知识。
3.第三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模拟题的训练,这个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应动脑,多动手。收集,编制。既科学,灵活,多变又考试标准的试题,通过大题量的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历史知识。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积累科学丰富的做题经验,提升做题技巧,从而笑对中考。
4.第四阶段,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在考前2周左右留给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归教材,把前3轮的复习成果都融入教材之中,实现“返璞归真”。
篇5:高二学年的语文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1、于嗟鸠兮/于嗟女兮2、犹可说也/不可说也
3、隰则有泮4、与子同泽
5、爱而不见6、自牧归荑
7、说怪女美8、来吾道夫先路也
9、箱帘六七十10、终老不复取
11、蒲苇纫如丝12、契阔淡讌
13、列缺霹雳14、钿头银击节碎
15一尊还酹江月16、暴霜露
17、暴秦之欲无厌18、当与秦相较
1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0、长乐王回深父
21、至莫夜月明22、敛赀财以送其行
23、亦曷故哉24、须臾成五采
25、少圜
二、古今异义
1、春与秋其代序2、昔三后之纯粹兮
3、汝岂得自由4、可怜体无比
5、小子无所畏,何敢肋妇语6、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7、便利此月内8、千万不复全
9、多谢后世人10、复得返自然
11、失向来之烟霞12、明年秋
13、凄凄不似向前声14、便可白公姥/奉事循公姥/勤心养公姥
15、昼夜勤作息16、我有亲父兄
17、逼迫兼弟兄18、其实百倍/其实亦百倍
15、思厥先祖父16、可谓智力孤危
1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1、岂非人事哉2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3、空中而多窍24、墙往往而是
2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7、吴之民方痛心焉2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篇6:高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分析
高二英语Unit17 Disabilities知识点总复习教案
高二英语Unit17 Disabilities知识点总复习教案 Section I 课前准备、听力、口语 1. Talk about disability? 谈一谈残疾 (p. 49 Goal 1) * disability和inability ▲ dis-和in-都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但用在ability前,表示不同的意思,disability意为“残疾”,而inability意为“无能力”“没办法”。请比较下列例句,注意这两个词的不同意思。① I was surprised at her inability to do things promptly. 她不能迅速处事,我感到惊异。② She is deaf,but refuses to let her disability prevent her from doing what she wants to do. 她失聪,但她不让自己的残疾妨碍自己去做想做的事。③ His inability to pay his debts made his parents worried. 他无力偿还债务使他父母亲很着急。④ Her lack of experience is a severe disability. 她缺少经验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注】ability的形容词是able,其前也有两个否定前缀,dis-和an-表示不同的意思,disable是动词,意为“使……伤残”,而unable则是形容词,表示“不能的”“不会的”。如:① That illness disabled him and left him unable to work. 那病使他残疾,不能工作。② An accident disabled him from teaching. 一次交通事故使他再也不能教书了。③ He seems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simplest instructions. 他看来似乎连最简单的说明也不懂。④ He was unable to sleep at night because of his anxiety. 他因焦虑而晚上睡不着。 2.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you might face. 想像一下你可能面对的困难和危险。(p.49 Warming up Ex.1) ▲ imagine (1) vt. imagine + 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 ① Can you imagine a fat man like that climbing? 你能想像得出那样胖的人爬山吗? ② I cant imagine asking him for money. 我难以想像向他开口要钱。 注意:imagine不接不定式。只接动名词 ① Its hard to imagine a greater threat to world peace. 难以想像还有对世界和平更大的威胁。② You cant imagine how I missed the bird. 你想像不到我是多么想念那只鸟。 注意:imagine sb. to be结构,但不能说imagine sb. to do. 如: You imagine yourself (to be) in the place. 设想你处在这个位子上。 (×) I can’t imagine you to do anything worse. (√ ) I can’t imagine you doing anything worse. 我难以想像你还能做更差的事。 (2) imagine可用于双重问句形式,其结构为特殊疑问句,imagine部分为插入部分,类似动词还有think, believe, suggest, suppose, guess等。① What do you think his explanation is? 你认为他的解释是什么? ② Which mouse do you imagine we should pick out? 你认为我们该挑哪种鼠标? 注意:该句型为特殊疑问句形式,所以回答时应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形式。-- How much do you think this car cost? 这车你认为值多少钱? -- I think it costs 4, 000 dollars. 我认为值4 000美元。 注意:此类动词反问句的构成有两种情况:当主句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反问根据从句;当主句主语为二、三人称时根据主句。① I think she is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isnt she? 我认为她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不是吗? ② She thinks that he should have finished his work, doesnt she? 她认为他已完成了工作,是吗? (3) imagine,believe,suppose,think等词在构成否定句时一般要否定前移,同时注意这些词的.肯定、否定答复。① I dont think he will be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e manager of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我认为他将不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最可能的人选。② I dont think that he did the best. 我认为他并非最好。③ --Do you think Tom is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你认为汤姆在我们班上是最好的学生吗? -- Yes, I think so. (肯定答复)是,我认为是。-- No, I think not / I dont think so. (否定回答)不,我认为不是。 联想:(派)imagination n. 想像,想像力;空想; imaginary adj. 想像中的、虚构的;imaginative adj. 富于想像力的;有创见的image n. 形象、印象。 ▲ might 情态动词might表推测“可能”,另外表推测的情态动词还有must,may,can,could等词,用来表示对现在情况推测时后加动词原形;对过去情况推测时后加have done形式;might可能性比must,may弱,且must只用于肯定句,can只用于否定或疑问句。① Wed better hurry. Our teacher must be waiting for us. 快点,我们老师肯定正在等我们。② You mustnt play with the knife. It might hurt your hand. 不要玩刀子,它会割伤你的手。③ Peter may come with us, but he isnt sure. 彼得可能会跟我们来,但他拿不定主意。④ He must have finished his homework. 他肯定已经完成作业了。⑤ He cannot have attended your lecture yesterday. I saw him in the cinema. 他昨天不可能去听你的演讲了,我在电影院看见他了。 3. Share your ideas with the class and try to think of ways to make public places safer and better for the disabled. 跟全班同学分享你的想法并尽力想出办法使公共场所对于残疾人更安全、更好。( p.49 Warming up Ex.2) ▲ share (1) vt. 合用、分担、分享 ① Everyone in the house share the bathroom. 在此房间的人共用此浴室。② She never shares any of her husbands worries. 她从不担她丈夫的忧愁。③ May I share your umbrella? 我可以用你的伞吗? 短语:share...wire... 与……共用…… ① Let me share the newspaper with you. 让我们一起看这张报纸。 ② Ill share the cost with you. 我将与你共同分担这费用。 (2) vi. 共用、分享share in ① I havent enough books for everyone, some of you will have to share. 我没有足够多的书提供给每一个人;你们中的一部分要与人合用一本。 ② Lets share in your joy. 让我们共享你的快乐。 (3) n. 份 a share一份 拓展:share and share alike平分、均摊; go shares平分 take ones share 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shareware 共享软件 share holding 股权; share holder 股票持有人 ▲ make复合结构的几种情况 make + n. (宾语) + 补语 名词 make sb. a singer 形容词 make the door open 省to不定式 make sb. do sth. (被动时不省to) 过去分词make sb. understood ① They made him captain. 他们选他当队长。② The news made her sad. 这消息使她悲伤。③ They made me repeat it. = I was made to repeat it. 他们让我重说。④ Speak louder in order to make yourself heard. 声音大一点,以便让别人听到你说什么。 拓展:make常用短语: be made of (看出材料)由……制成; be made from (看不出材料)由……制成; be made into 制成……; be made in 产自……;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make up 编造,弥补,组成; make the beds 铺床; make laws 制定法律; make a noise 喧闹; make progress 取得进步; make war 发动战争; make peace 讲和; make a mistake 出错; make tea 泡茶; make plans 制定计划; make a fire 生火; make enemies 树敌; make a fortune 发财; make a price 定价; make a promise 许诺; make it 约定、实现目标; make oneself at home 别客气 Section II 阅读 4. I know people are trying to help, but I wish they wouldn’t treat me as if I were a child. 我知道人们试图帮助我,但是我希望他们不要把我看成孩子。(p.51 Reading 第一段 第1行) ▲ try (1) vt. 尝试、打算、努力做 * try to so sth. 尽力做……① Ill work hard and try to improve. 我努力工作并努力提高。② He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me. 他想摆脱我。 (2) vt. 试用、试试。try + 名词 / 代词 / -ing ① Try my pen. 试试我的钢笔。② Were going to try a new treatment. 我将试用一种新疗法。③ He tried writing out his view. 他试着写出自己的想法。④ Try knocking at the back door if nobody hears you at the front door. 如果敲前门没人听到,那就试着敲敲后门。 注意:try to do和try doing的不同意义;还有许多后接不定式和动名词时意义不同的动词,常用的有: mean to do 打算做……; mean doing 意味着……; regret to do sth. 遗憾要做; regret doing 遗憾做过某事; forget to do 忘记去做…; forget doing 忘记做过…… remember to do 记得要做某事 remember doing 记得做过某事 stop to do 停下来做(另一件事) stop doing停止做 (正在做的事) go on to do 继续做(另一件事) go on doing继续(同一件事) (3) n. 试一试 have a try试一试 辨析:try to do与 manage to do try to do sth. 为尽力做某事,不强调结果,而manage to do 相当于 succeed in doing 强调实现某一目标。 5. … and she won an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 last. 去年曾获小科学家奖。(p.51 Reading 第一段第4行) * award和reward ▲ award作名词时意思是“奖金”“奖品”。如:① The Olympic winner received a gold medal as an award. 奥林匹克优胜者获得一枚金质奖章作为奖品。② He received an award of 1000 dollars for having saved a little boy. 他因救了一个小男孩而得到一千美元的奖金。 ▲ award可作为动词用,意为“授予”“奖给”“给予”。如:① The university awarded her a scholarship. 学校授予她奖学金。② They awarded her a medal for bravery.她表
篇7: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1、背景:(1)从日本方面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蓄意发动侵略战争。(2)从列强方面看: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3)导火线: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4)清政府基本方针: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的结果,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2、战争爆发:1894年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经过:(1)第一阶段战事(1894年7月到9月)·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黄海战役: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抗日牺牲。双方互有胜负,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保船,使日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2)第二阶段战事(1894年10—1895年4月)·日军入侵辽东和辽东之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制造旅顺惨案。·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战略方针。
3、战争性质: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签字者: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1)割辽台澎给日本。破坏主权完整,迫使台湾分离50年,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赔偿军费2亿两。(2)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尖锐,中国面临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四、三国干涉还辽:①原因:由于割让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德、法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②三国干涉还辽: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由小编墨染青衫整理的文章高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分析(精选7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