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网络科技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页 > 范文写作 / 正文

庄子思想(精选十篇)

2024-12-03 19:31:00 范文写作
文章庄子思想(精选十篇)由网友花开半夏凉城空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庄子思想(精选十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庄子思想(精选十篇)

庄子思想 篇1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认为,人在物质生活上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自然人”不应该在物质生活上下功夫。那些达官显贵、祭祀用的猪、上供用的龟……他们在物质生活上都很富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贫乏且不自由。同样,那些低飞的蜩与学鸠只满足在灌木丛中窜跃,它们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得很啊!而大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呢?他们的自由固然要比蜩与学鸠的要大得多,如果没有“羊角”一样的旋风,没有时令产生的云气,他们谁也飞不起来。那如何才是精神上的解脱,如何才算是达到了自由呢?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达到了绝对的自由,这正代表庄子向往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自然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庄子认为弘扬自然人的个性可以培植大鹏之志;用社会束缚人的个性则会异化出手足无措的畸形。

二、道枢说

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一是非,此是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意思是说:“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也有此的是非。所以,彼此那里都有各自的非标准。那彼与此真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吗?到底有没有彼与此的分别呢?只有超脱了这种对立关系,才能至道枢,它就像是旋转着的圆环的中心,始终处于稳定的中心位置,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

庄子以此来论证他的“五行轮回”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各自有各自的长处与特点。五行轮回运转变化构成天地万事万物,大至星辰的生成毁灭,四季变迁,花开花落,人之生老病死,小至电子循环,分子聚散,种种生灭变化。要做到以空明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源,认识到无论五行如何运转,都是万物循环变化的自然状态,对是非不置可否,任其自然,做到“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才能证到生命的本体,凸显出生命的力量。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三、“无为说”和“阴阳辩说”

庄子的“无为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不应被喜怒哀乐所牵绊。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天地》)。《庚桑楚》中又说: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忘掉自身,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由此可见,庄子的无为已经达到“无心”和“无情”了。“惠子问庄周:‘人故无情乎?’庄周曰:‘然。’惠子又问: ‘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周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正是做到了无心无情,庄子才愿无为, 放弃一切斗争,顺从上天的安排。笔者却认为庄子的冷漠不是缺少社会责任,恰恰是出于对社会的一种关切。

而在“阴阳辩说”中,动阳静阴,外阳内阴,内外兼顾, 动静结合,才能协调阴阳。阴阳相生相克、万事万物有阴有阳。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揭示了阴阳双方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阴阳还具有向各自对立面转化的特点。“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于鄙;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意思是说:以智谋巧慧相互争斗的人,在开始时正大光明,最后通常是以阴谋诡计决胜负,甚至不择手段。按照礼仪来饮酒的人,开始时有规矩, 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以至肆意放荡。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道”的支配下,却具有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摘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极力反对儒家的“社会人”而提倡“自然人”。除大力宣扬“无为说”和“阴阳辩证说”外,还开创了“道枢说”。本文试对庄子思想进行初步总结。

庄子思想 篇2

一、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1.老子注目于本体论,深入认识天、人关系。这是对于世界与宇宙的宏观考察。2.孔子注目于社会伦理,深入认识人、人关系。这是对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考察。3.庄子则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1)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北游》)“相忘以生”(《大宗师》)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我,是之谓入于天。”(《天地》)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3)“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小年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

二、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

《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即祸害于人。

《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四、庄子后学的“无为”理论

《盗跖》篇的作者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阐明了对于“无为”观念的独到认识,此即本篇所谓的:“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

“无成而义”(不要刻意地追求“义”)、“无赴而富”(不要奔求财富)、“无殉而成”(不要舍生忘死地追求成功的名声)等,都是刻意追求。而刻意就是“转(专)”,如果刻意追求“义”、“富”、“成”等目标,那就会失却人应当具有的顺从自然的准则(“将失而所为”),就会抛弃人的天然本性(“将弃而天”)。

《盗跖》篇谓:“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从上下文意看,此段应当是继前句而对于“知(智)者之为”的再说明。智者应当通过自我满足和“无以为”而达到“不争”“、不求”的境界。

《庄子》寓言思想探析 篇3

关键词:《庄子》;寓言;思想;哲学;批判

寓言是《庄子》的主要特点,《庄子》一书通过一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读者在一个个奇特神话般的寓言故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庄子》寓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

一、《庄子》寓言的哲学思想

《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真经》,被后人尊奉为一部哲学经典,可以说在先秦诸子寓言中,惟有《庄子》寓言表达出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庄子》一书中的一则则寓言就是承载庄子哲学思想的载体。《庄子》寓言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天道无为”是其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是没有界限差别的,即无用精神,强调大无用即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道”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在《庄子》一书中,体现“道”这一主要哲学思想的寓言非常多,这些寓言从不同侧面对道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阐释。如《知北游》篇: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见;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这则寓言的意思是说“道”为抽象的东西,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定义。只有知道“道”是不可知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道”的思想精髓的人。

《庄子》一书的作者主张以“无为”治天下才是正道,以“有为”治天下,就是害天。如《马蹄》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翘足而陆,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这则寓言是说我们人类要按照马的自然天性去养马,不要用人类的作为去泯灭马的自然天性,否则就是名为养马而实为害马,治理天下和养马是一个道理,就是要顺其自然,以“无为”治天下,主张为政之道应当自然无为。

二、《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

《庄子》寓言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充斥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其所批判的是当时整个黑暗社会。公木先生评论《庄子》寓言时说:“庄子的某些寓言也确实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和一定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如从其文学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则往往会突破其主观意图而形成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抨击与讽刺。所以,庄子寓言的思想格调尽管时高时低,时强时弱,但总是围绕着批判现实的基调摆动着。”

因为庄子生活在“人与人相食”的动乱时代,其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抱有任何希望,故假借寓言之口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如《在宥》篇刻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再如《让王》篇“韩魏相与争侵地”: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费,右手攫之则左手费,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

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之不得也!”

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这则寓言的意思是说“子华子与昭侯对话,感天下争乱不已。伤杀生命,而主‘重生’之言”,从侧面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

总之,由于庄子当时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其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故以《庄子》寓言的形式为载体来表达自己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对后世文学史和思想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3]吴小洪.《庄子》寓言研究[D].扬州大学,2004.

[4]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齐鲁书社,1984.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庄子思想 篇4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其著名篇目有《齐物论》、《逍遥游》等,主张“天人合一”与“清静无为”。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其思想体系被尊称为“老庄哲学”。

2 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是一个心胸豁达的哲学家,其理论与中国艺术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1]我们知道,庄子出身楚国贵族,但平生只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自由。这种无己、无名、无功的生活状态,使他有着不同于一般人渴望的自由自在,不论是他的思想理论还是他的作品,我们都能看出其广阔的心胸以及向往自由的理想。如《庄子·天下》中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已与世俗处”;《逍遥游》中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等,每篇文章都达到“神游”的精神状态,解放自己的身心,以获得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这种无拘无束的艺术创造原则,也成为了中国艺术创作的精髓。

另外,庄子的文章也别具一格,他的想象力很丰富,擅于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说理,或者表达某些观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庄子非同寻常的想象和变化多端的故事,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例如,《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用大鸟和大鱼的形象展开想象,论述了其要表达的自由观点;《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此时又幻化成一只蝴蝶,来表达其物我合一的思想。庄子这种行文方式,在当时的时代,可谓是一种先锋形式,他放弃了枯燥的说理,充分的借助了人们的想象力,以一种十分艺术的手段,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且接受他“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并充分领略了他极富浪漫主义的文章特色。《中国艺术精神》的作者徐复观曾提到:“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但是,若不顺着他们思辨的形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所谓艺术精神之上……”[2]由此可见,庄子的思想其实与艺术是不用对话便能达到的一种默契,而在我们现今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同样与庄子的道家思想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这种“巧合”很值得我们去品尝和回味。

3 庄子的理论与影视剧创作的契合

3.1 道·心斋、坐忘·创作的本源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核心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天地的本体,只有遵从“道”,才能创造一切。一个人想得“道”,必须要经历一个休养身心的过程,达到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状态,这个过程便要求人们做到“心斋”和“坐忘”,就是要人们从自己内心的深处排除利害观念,救赎受到压抑的思想精神,解放被束缚的创造力,从而达到一种与天地合而为一的状态,从最自然的本愿出发,创造一切。

由此可以联想到,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中,我们的创作主体,也就是主创人员,在创作一部作品之前,是否真正做到了庄子所谓的“心斋”和“坐忘”,是否摈弃了利己观念,以无己的状态去创作。编剧在下笔时考虑的是否是故事文本怎样符合戏剧规律,而不是用无用的过场戏来凑篇幅;导演在选择演员时,考虑的是否是此演员最贴合角色,而不是由最火爆的明星来做整部戏的卖点;美工道具在布景时,考虑的是否是一切布景都要符合当时当代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用华丽却缺乏历史支撑的装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要避免一切负面影响,创作主体就一定要在创作之前,从本心出发,清空心里的那一丝利益趋向,以平静的心去创作,以达到精益求精的审美效果,这样,才不可以避免目前影视剧中的种种弊端和讨人之嫌的问题,整部作品会干干净净,叫好叫座。

3.2 气·厉与西施、道通为一·人物的塑造

人们对于自然物或者艺术品的评价,重要的不在于美或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出生趣盎然的生命力,这种“生意”和生命力,就是“气”。庄子和“气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即是美与丑的相对性,他认为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齐物论》中说到“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用美女和丑陋的人来说明,无论外貌如何,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气”。而正因为有了“气”,美与丑便不再重要,人们更关注其“生意”,有了生命力,丑的也可以变为美的。由此,庄子为中国古典艺术长廊中,贡献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形象,那就是“兀者”“支离者”“瓮盎大瘿”等丑陋人物形象,庄子认为人的外形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内在的“德”,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命题使人们发现了生活中那些外貌不美但是具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人。

在庄子此命题观照下的影视作品形象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有别于一般人物塑造的角色,我们可以用一些作品来阐述这个问题,例如战争题材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一般来说,创作者会将这类角色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他们拥有完美的人格,对于一场战争的指挥毫无差错,任何人都无法凌驾于他的品格之上……久而久之,这样的完美英雄,观众已经厌烦,而当《亮剑》在电视上播出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英雄李云龙,他长相普通,没有文化,言行粗鲁,不懂爱情,对于一次失误的决策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身上军人的那股豪情和义气,却让人值得信赖。作为一部电视剧的主要角色,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外表很一般,但他内在的军人气质和品德,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同样类型的还有《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大家闺秀的格格,而是一个一身江湖痞气的女孩,她的侠肝义胆让观众觉得她就是最美的格格;电影《钟楼怪人》中的迦西莫多,他独眼、驼背、耳聋,可以说是其丑无比,但他的心灵美已经完全遮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观众心目中善良的楷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庄子的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渗透其中,美或者丑的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气”,有了这种生意,丑也可以变美,有了“德”,丑陋的人物也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3.3 象罔·虚实结合、有无结合·镜头的语言

庄子《天地》篇中的寓言说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口契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这里的“象罔”是庄子继承老子的“有”和“无”的观点而提出的,寓含无智、无视、无闻的意思,象征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在这里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就表现“道”而言,形象比言辩更优越;第二,“形象”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不单是有形的形象。庄子的这个命题,其实也是“意境说”的最早源头。

“象罔”在影视剧创作中的渗透,主要是表现在视听语言中,比如在创作电影的镜头时,能用镜头语言展现的,尽量不要使用台词。在《雾里看花》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男女主角的感情关系虽然在维持,但实则已经破裂,很难挽回,在十字路口两人相拥时,没有一句对白,有的只是路口亮起的红灯。显而易见,两人的情侣关系已经不在。这里,就是庄子思想中的形象比言辩更优越。再看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他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白非常之少,用段落串起整个故事,无论是他的《花样年华》《2046》还是《一代宗师》,观影者都不能在影片中途进行审美行为,因为那无法通过几句台词和几个镜头就能了解整个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因此,要想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获得完整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必须通过他影片中的镜头和台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他的镜头,往往是最能体现其电影意味的部分,电影《一代宗师》中二姑娘表现出失去父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并不是通过扭曲的面部表情来展现的,导演则是用一个近景,把二姑娘毫无表情的面部放在镜头的右侧,左侧则是一片漆黑,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姑娘的脸颊划过了一丝泪痕,而泪水流过,痕迹不在,面部仍无表情,有的只是漆黑与空洞,这种静谧的气氛顿时让人感到了痛苦已经蔓延在二姑娘的心中。这里二姑娘的面部与黑色的背景结合,形成了一种“留白”,达到了一种意蕴,这种悲痛的情境,恰恰是有形与无形的最好结合,道家“象罔”的概念,展现的一览无遗。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一切举止言行,而具有美学意味的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也一直在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通过这种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不仅仅是为现代文化注入了厚重的历史血脉,也为现代文化刻上了传统的历史印记,而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体相结合,更是让更多国人了解和学习了祖辈传递下来的文化精髓,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定会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指引我们走向智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J].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9-40.

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篇5

内容摘要: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名利观道德观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神人”庄子仿佛看穿了人类共同问题的本质。他通过《庄子》中三十三篇文章来指引世人迷茫的心灵。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看庄子的文章,让每个浮躁的心顿时安静,让每个徘徊在世外的心回归故土的怀抱„„这就是庄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不知死,焉知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会有怎样的解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论述在庄子自己是怎样解释的。这纷繁的世界会让庄子如何处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活在世内,心在世外。笔者认为他思想中的三观,即:生死观,名利观,徳道观是其超然世外的因素。

一. 生死观

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来是有道理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十月之后,瓜熟蒂落。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在自然面

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凤凰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我们在探究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时都会认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伟人,但当他们面对亲人离世是在有博学的人也不免伤心难过。苏轼在妻子死后悲痛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江城子》,可见再怎么有才学的人也有看不开之时,那何不以庄子为自己的老师呢,潜心学习他的生死观,从中体会真正的道。

二.名利观

庄子生活贫困,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在濮水旁钓鱼的庄子被楚国派去的使臣邀请去当官,可是庄子却拿一只乌龟自比,仿佛看来是自惭形秽,但听他一讲似乎自由自在的乌龟都比入仕当官好的多。秦朝宰相李斯,一度权倾朝野,献计统一六国货币、度量衡,随秦始皇泰山封禅、刻石,风光无限。后因赵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七月,被腰斩于咸阳。临刑之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现在,我只想和你一起,带着黄狗出门打猎,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黄犬之叹’成为因官场倾轧受害而追悔莫及的著名典故。无独有偶,西晋著名诗人陆机与其弟陆云赴洛阳求取功名,结果河桥兵败,卢志进谗言,被

杀。临刑前,无限感慨:“家乡的鹤鸣再也听不到了。”所以后世不少人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与朋友或是家人对某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些有必要吗?其听庄子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无竟。”《庄子—齐物论》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胜你,那么你一定对吗?我真的错吗?或者,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我真的对吗?你就真的错吗?还是两个人都对,或两个人都错?我与你是不能了解了。”在这里庄子是想告诉我们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更谈不上谁有绝对的真理了,因为辩论中根本没有真理可言。这些大道理似乎是很有一番韵味,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真的不用辩论吗?“小偷该不该受到惩罚?小孩该不该上学学知识?社会该不该关心弱势群体„„”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答案我想就是庄子也会跳起来给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那庄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他实际是想告诉我们在有关名和利的辩论中没有必要,因为名利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内心安静,从容才是处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了“东床快婿”的故事,郗鉴去王导家挑女婿,个个文质彬彬,庄重沉稳,只有一位公子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而郗鉴就选了这个人。这人就是王羲之,对王羲之来说,挑女婿是别人来决定,谁能预料呢?因此与其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实实表现

自己平常的生活态度。世事岂可强求。由王羲之我们看到名利并不是什么可以强求的东西,从容的过自己的日子,顺应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二. 道德观。

在庄子《知北游-外篇》中,舜与庄子展开了关于道的讨论。“道可得而有乎?”“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在庞大饿自然面前我们人只是一中微乎其微的生命体,这种观点在庄子的文章中都可以体会的道,他把人类一切的运作都称之为“气”的活动。那“道”在哪里呢?庄子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稊禆,在瓦瓮,在屎溺„„”其实没有必要去执着于找道之所在,有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哪里?”禅师答道:“只在目前。”僧人:“我为什么看不见呢?”禅师:“因为你有‘我’,所以你看不见。”僧人:“那没有‘你’ ‘我’能看见吗?”禅师:“没有‘你’ 和‘我’还有谁去求见与不见呢?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替代您,是为了名吗?”许由推辞了尧。这就是真正的大道,不以名利为先以自己的真实需要为先。

在庄子的文章中很少见庄子劝说君王要有道,他的文中常借身体残缺的人为例子,可是他们精神却是高尚,纯净。

参考文献:

《图说庄子》

《庄子心得》——于丹

《庄子,很生气》

题目:

作者:

《庄子》“畸人”形象之思想意蕴 篇6

关键词:庄子;畸形人;思想意蕴

庄子一书塑造了一系列形残德全的畸形人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这些畸人虽然外表丑陋残缺,但是内在充实有光辉,具有完美的品格和极高的精神境界。相比身体健全的人的“诚忘”,庄子塑造的这些畸形人反而在精神上超越常人。相貌丑到极点,品德美到极点,这样的反差形成一种极大的张力,来深刻的表现庄子的思想。

传统儒家的美学观要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庄子更加强调“真”,《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种“法天贵真”的美学观点表现为任其自然,不为外物所拘执,因此,他不要求善与美的统一,更加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庄子认为在丑的外形中完全可以蕴含极美的东西,这样辩证的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也是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1]257“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完全排斥丑怪之美的。”[1]258

庄子思想体系中的齐物观和无为自然观使得“畸人”成为庄子笔下一种理想的人物形象。《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庄子取消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在庄子看来,以人的感性和理性所能感知、推测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与相对性,生死、贵贱、大小、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得失等,都是人们心中的成见,若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因此所谓的美丑也是不存在的。此外,庄子提倡无为朴素的观念。《至乐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宇宙天地,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并且自然万物各有其性,自然地存在和发展着,因此不要人为地扭曲,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庄子欣赏这种自然的生命状态。

陈鼓应:“庄子在自己所创作的寓言中,塑造了许多残者的形象,来打破以貌取人的鄙见……表达他的“游于形骸之内”的主张,而否弃“索人于形骸之外的偏见。” [2]418庄子共塑造了11个形残德全的畸形人形象,仅《德充符》就集中了6个。郭象:“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3]103德充符的“德”应与儒家一般的伦理意义上的“德”相区分,是和道家的“道”相对应的“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道者物之所共由,德者物之所自得而。”[4]279-282因此,这种“德”乃是任其自得,去伪趋真,纯朴自然的本性。

《德充符》中的王骀,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混同万物,冥一死生,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因此断足之于他来说就像“遗土”;郑国的申徒嘉虽外形丑陋,但与子贡的对比说明他早已达到忘形的境界;鲁国的叔山无趾虽惨遭刖足,犹有学心,反而认为孔子鄙陋不舍形残,无善救之心;卫国丑人哀骀它,乃“才全而德不形者”,“其内德充足,和光同尘,因此那些丈夫、妇人、国君自来亲附;闉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分别得到卫灵公和齐桓公的喜爱,使得国君反以常人之貌为丑。庄子提出“德有所全而形有所忘”,即完全忘记形体等外在因素,追求内在生命的充实和圆满,这样才能体悟到天地的大美,才能真正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六个“畸人”虽然相貌丑陋,但都内德充足,都是美的化身,因为他们领悟了最高的“道”,因循着天地万物的变化,“无功”、“无名”、“无己”。

此外,《人间世》中的支离疏令人印象深刻。“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这样的描写恐怕只有庄子能想象出来,让人震惊这样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样的极怪极丑,反而使其坐受赈济,安享天年。“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疏”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庄子旨在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也蕴含一种解脱形体,超脱物外的思想。

战国中期混乱的社会环境,个人贫困的生活使庄子成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庄子的理想人格,一方面集中于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人、真人、至人,另一方面又集中于下层的普通人物,如庖丁,支离疏等,这些“畸人”无欲无求,精神上高度自由,他们被庄子推上了形而上的崇高地位。庄子能体会下层民众的悲苦,他有一颗悲悯心。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眼极冷,心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热,故感慨万端……庄子最是深情。人皆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5]36最深的绝望、最深的批判,只是因为最深的热爱。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残疾人所受的苦难和歧视更是甚于常人,庄子关心他们的际遇,以此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外表怪异内在完美的“畸人”形象,流露出一定人道主义关怀精神,也鲜明的表现出“道”超越形体局限的至高无限性。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些“畸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存在,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身体残疾却心境澄明,不以外表的美丑来残害自己的身体,而是充实圆满自己的内在。这样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现今社会仍有启示。

“畸人”之美,让我们看到庄子对传统价值体系和审美观的质疑和颠覆。他从“道”的层面认识美丑问题,打破了中国文化中美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提出评判美丑的新标准。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世俗的“大美”。其次,他颠覆了世俗中的实用功利主义观念,提出“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天地万物的包容胸怀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庄子美学史开阔的、包容的。《天下》篇:“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种形而上的价值观,与庄子的包容性思维是一致的。庄子尊重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将“丑”看成顺其自然的东西,甚至将它视为“天地之大美”,以“道”来取消美丑之差异,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

当然,庄子绝不是为了丑而丑,而是以“丑”作为表达自己深刻思想的手段,其既能容丑,亦能爱美,二者辩证统一。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庄子及其后学一再指出,美具有无限性,最高的美是囊括整个宇宙,无比广大的。对无限之美的追求,是庄子美学的又一重要特色。”[1]252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胡文英.庄子独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庄子哲学之自由思想 篇7

关键词:庄子,自由,自然,逍遥

在庄子生活的年代并没有自由一词, 自由一词只是舶来品。并且在《庄子》一书中也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庄子却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自由”的思想家, 庄子的自由包括两个大的内容, 一是:自然的自由;二是:逍遥的自由, 他将自由与自然视为生命的“天性”, 将逍遥自由视为生命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他对自由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他的自由是发自心灵的, 是内心深处的呼唤, 他的自由是逍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一、自然的自由

“自然”即自己而然, 自然而然, 指以存在自身为本位, 保存存在的本然状态。“自然”思想背后透露着浓厚的个体意识, 只有尊重个体, 重视个体, 才会有保持个体的本性, 任由存在的本性自由、自然发展的意思。

1、物我齐一的自由

“物我齐一”就是天地万我与我平等, 共生共灭, 无卑贱之分, 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 人应当重视自然规律, 不报个人主观成见, 以实现人和自然在自由的境界中随性发展。

在庄子的自然主义和天道观中, 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的发展都是其自发性的结果, 并非造物主意识的主观作用。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与自然齐一, 与万物齐一”, 实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庄子·逍遥游》) 就是说自由是宇宙自然的融合, 自由就是“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的自然境界。在庄子看来, 天自然, 所以澄澈, 地自然, 所以安宁, 天地自然的和合, 化生万物, 并使其和谐相处, 人只有把自己融合在自然的怀抱中,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才能找到生命的本原。

2、人的随性的自由

在《齐物论》中庄子指出:“必有真卑, 而特不得其联, 可行己信, 而不见其,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 骸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手?其有思焉?如是皆为臣妾乎,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在庄子看来, 人体的百骸、九窍、六藏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同样是一个自然的, 不受意识控制的活动过程, 没有必要在他们之外设想什么“真宰”, “真君”, 身体的自由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的, 用意识来控制身体, 使其朝着意识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身体是不自由的。

同时, 庄子把人的生死也视为自然现象, 认为“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 因此没有必要贪生怕死。生则自然生, 死则自然死, 庄子妻亡, 其鼓盆而歌, 在庄子看来, 生死就如四季交替般平常, 均匀自然, 人死后便安居与天地这个大环境中, 实现自然中的自由。

二、逍遥的自由

庄子哲学的自由思想具有深刻影响的当属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也就是逍遥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超越时空局限的, 无条件的, 绝对而又永恒的自由, 不是外在现实物质性的自由, 而是精神上, 心灵上超脱现实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不仅是庄子的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 更是其自由思想的核心。关于逍遥的自由可以概述为“无名”, “无功”, “无为”, “无己”, 其中“无己”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1、“无名”的价值追求

“无名”是一种价值追求, 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 (《庄子·养生主》) , “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之非马, 不若以非马喻之非马也” (《庄子·齐物论》) 这其中隐藏的含义是指摒弃“虚名”, 摆脱名利等世俗对人的羁绊, 从而回到真正的自我。“道不私, 故无名, 无名故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庄子吸收老子的思想而发挥出来的,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而庄子则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指出:“券内者, 行乎无名;……行乎无名者, 唯庸有光。” (《庄子·庚桑楚》) , 让行动合乎于心性, 行动于默默无闻中的人才能葆其光耀, 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实现个性的自由。

2、“无用”的生活追求人的无用源于庄子的优生之思。

“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 (《庄子·至乐》) , 忧患与生俱来, 成为生命本己的规定。因为忧患, 生命才有免于忧患、追寻逍遥的内驱力。在庄子看来, 当此人世背离了大道, 大道遗弃了人世, 生命存在失去了真理性意义, 身处昏乱的人世, 尘网重重, 免于刑戮已是幸事, 而如何安顿必有一死的短暂人生, 达至生命的逍遥境界, 成为庄子“无用”之论的深刻追寻。

庄子在《山木》篇中说道一大树因无用而得享千年之寿命, 以实现自然中的逍遥和自由, 庄子主张人之无用, 但并非是说做一个一无是处之人, 而是不可太锋芒, 无需众人之夸耀与赞美, 该显示能力的时候不退缩, 该隐藏实力的时候不逞能, 看情况而定, 而不是一味的怎么做, 凡事以适度为宜, 此为“无用”。

3、“无己”的精神追求

“名”和“功”都隐藏着一个基本的条件, 那就是自身的存在, 对于“功”和“名”的追求, 本质上就是由于人类自我中心的影响所致, 要实现逍遥的自由就必须摒除世俗的牵绊, 修正到万物一致的状态, 也就是说要实现真正的自由, 便是要做到进一步的追求, 即在“无己”的人格中才能实现, 正如《天下》所说的:“芴漠无形, 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 莫足以归。”这其中所讲的“无形”, “无常”, “无生死”就是指“非我”之意, 在此之上, 则能与天地一而二, 二而一, 分合无形, 来来去去, 以万物为载体, 又超乎于万物之外, 所以“往”也不知何往, “归”也不知何归, 其实根本不需要知道何处“往”, 何处“归”, 以在自然中游历, 而达到虚无, 虚静之境, 这便是“无己”的至善境界, 也是逍遥之自由的核心追求。

在大多数的人看来庄子所向往的那种自由只是虚境, 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参考文献

[1]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范曾.老庄心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范曾.老庄心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付鸽粉.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付鸽粉.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张三元.道即自由——读《庄子》有感[J].华夏文化, 2005 (02) .[4]张三元.道即自由——读《庄子》有感[J].华夏文化, 2005 (02) .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篇8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集大成者, 其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生活, 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 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实行无为而治。庄子的观点认为政治不是干涉和强制, 而是使得百姓各得本分, 这样政治就能向前推进了。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的上古社会, 是庄子的理想社会。尧顺应天地之道治理国家, 没有贪欲之心而天下富足, 自然无为而万物自生自化, 像渊水一样玄默无为而百姓安定。百姓则各行其是, 安守本分, 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 而各行其是, 天下皆尧也。”

庄子表面上是不谈政治的, 却正得着政治的最高效用, 最庞大、最复杂的莫过于宇宙, 庄子讲的就是一套“天地位, 万物育”的原理, 既然可以用来治理宇宙, 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是很容易的了。“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 使人的生命与宇宙同化,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天地万物究其起点, 就是“道”?道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那么, 作为帝王, 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在《应帝王》中, 庄子提出“汝游心于淡,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也就是说, 只要帝王的精神修养得到锻炼,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之境, 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 这并不是真正的无为, 而是一种顺乎天道的有为, 强调帝王的内心修养。

2. 实践中的庄子思想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 庄子的这一套政治理论无疑是落后的, 它代表原始社会的图景, 无法适应当世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 铁质农器大量使用, 私田大量开垦, 地主阶级不断壮大, 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织作业, 盐铁手工业也得到发展, 人类从顺应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但庄子的自然政治观还是有意义的, 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苛政暴行进行矫枉过正。柳宗元在《封建论》说:“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据天下之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 圜视而合从, 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天下相合, 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暴政和严酷刑罚。而汉初为了恢复生产, 实行“休养生息, 与民休息”, 约法省禁的无为而治, 则是源自庄子的自然政治观, 而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亦是顺乎天道的无为, 最明显的就是“平准”制度。具体就是“置大农部丞数十人, 分部主郡国, 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 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 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 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贵即卖之, 贱则买之。如此,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则反本, 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通过避免货物的长途运输, 减少运费和关税, 降低货物成本, 让利于民, 使得货价降低, 也避免了财富的过度集中, 而最终让百姓获益, 商贾虽不能牟大利, 但成本也是可以赚回来的。

汉初统治者利用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而不是强制地调控物价, 符合价格与价值规律,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影响, 调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在刚刚进入封建时期的汉朝, 就已经实行了与今日科学的经济学原理相似的经济政策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古人遵从天道的智慧结晶。

摘要:庄子生活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战国乱世, 有感于社会秩序的混乱, 其借《庄子》一书隐喻地提出他的自然政治观, 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追念尧舜的原始大同社会, 他的自然政治观还包括君王内治、社会公义和经济政策, 独创性地建立起一套治国方针, 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庄子,自治,政治观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王先谦, 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钱穆.庄子纂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4]老子.老子[M].合肥:黄山书社, 2012.

[5]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庄子的旅游思想述考 篇9

一、庄子旅游思想中的身“体”心“验”理念

庄子将旅游视为个人身体的外在活动与情感的内在活动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即身“体”心“验”的身心体验过程。庄子在旅游时十分注重身体上的参与以及视听感官, 并强调与之相伴随、自然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因此, 庄子在旅游时能将自我的身心体验引向深处。

尽管庄子曾多次就仅依靠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思想或行为进行过批判, 但庄子本人的旅游还是肇始于感官上的体验, 而非诉诸直觉。庄子认为, 如果相信所有认知、审美活动都应将中介诉诸直觉而非诉诸感官, 那后果都是难以想象的;对感官认知与直觉认知的取舍态度是要分场合的, 要避免脱离现实世界而完全走入内心世界;在自然世界中的旅游就不可能将感官排斥出去。例如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就将他自己旅游时对自然世界的感官情境作了细致的还原, 书中内容所涉植物37种、陆上动物50种、水上生物15种、飞鸟22种, 可见庄子所体验的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生态物象系统。在庄子的感官中, 参天古木、浮游红海、滔滔江水、呼啸长风、虫鱼鸟兽乃至星辰变幻都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

具体到每一个物象, 庄子的感官体验都十分注意细节的把握和描述。在《庄子》中有内容写道:风乃是大地之气, 它不发则已, 一发则所有生物的窍孔都会怒号;这长风呼啸的怒号声像湍急的河水、像深谷内的哀嚎;前一阵风呼呼地唱, 后一阵风啸啸地和;每一阵风吹过, 花草树木都在摆动, 虫鱼鸟兽都在摇曳。这一段描写是庄子对一次山林之游的感官体验。在庄子眼中, 原本无形的风仿佛生命附体, 一切生物的窍孔都与之一同鼻息, 形成种种不同的风声, 又触动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旅游中如庄子这样对某一物象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 古今难有人能望其项背。就连闻一多先生也说, 庄子绝对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写生高手。

除了感官上的体验, 庄子的旅游思想还注重身体的亲身参与, 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即是游戏。游戏中的“游”是庄子旅游中“游”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具有最基本的意义。后世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习惯在解构庄子旅游时套入游戏理论, 将庄子哲学视为一种游戏哲学, 而庄子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游戏人生。这种看法未免有些过于宽泛。庄子好游的确有游戏的成分, 但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反而掩盖了庄子之游所体验到的身心乐趣。在《庄子》中, 庄子以愉悦的心态描述了一段钓鱼嬉游与观鸟的场景:正于垂钓之际忽见数只奇异大鸟, 遂起身提衣快步而轻声地走过去, 用随身准备的弹弓瞄准大鸟, 伺机而发。这段庄子在旅游中的举动, 充分体现了他如顽童一般的游乐心态, 将身体完全融入到充满乐趣的旅游活动当中。

二、庄子旅游思想中的美、乐追求

庄子旅游中的身“体”心“验”就是在追求旅游之美与旅游之乐。

庄子历来对天地之大美、万物之朴素美钟爱有加。在《人间世》中有记叙道:庄子游历至商丘一带, 路上见到一棵奇异的大树, 此树可供车马千乘同时在树阴底下休憩, 庄子于是停下脚步在大树下休憩了整整一天, 以慨叹此树之大。在《天地》中又有记叙道:庄子游历至东海之滨, 有感于海阔天空之美丽胜景, 发出“注而不满, 酌而不竭”、与大海相比河泊“美则美矣, 而为大也”的感慨, 直言了庄子对大美的神往追求。除了天地之大美, 庄子还在旅游中追求万物的朴素之美。庄子曾说道:天底下没有可与朴素相媲美的了;朴即无为, 素即明白, 此种美就像鸿鹄之白不因阳光沐浴、乌鸦之黑不因日落夜临, 是一种纯自然的美, 是万物的本真状态。庄子进一步提出, 万物的本真并非静止, 而是自然地流动、变化, 因此在万物丛中旅游若是能够做到由表及里地体验, 即能追求到境界极高的美。在庄子看来, 能于大自然中体验出朴素之美的便是“真”人。庄子在旅游过程中体验追求自然美, 反映出了有关美的自在性、客观性的审美观也是他旅游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庄子认为美是客观的、是沉默无言的, 但同时又是意味深长的, 它意味着众美之源, 意味着流变之美。要探寻众美、要抓住流变之美, 就不能停下旅行的脚步, 不能限眼光于一隅, 而是要积极地在各种不同的旅游历程当中体验、追寻美[2]6。

庄子旅游思想中第二个追求即是“乐”。庄子认为, 在旅游中获得了至美的感受便使旅游者达到了乐的目的。在《则阳》中庄子直白地说道:自然本身可以娱人, 但也要通过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各种感官去透视自然, 唯此才能得到快乐。他还说道:置身于山林之内、伫立在土壤之上便可让我欣欣然, 让我乐无边。由此直接抒发了他享受山林旅游之乐的心境。庄子并不是每一次旅游都能追寻到快乐。在一次于栗园的游赏后, 庄子告诉身边同游者, 自己没有感觉到快乐, 因而懊悔不已。这从反面说明了庄子旅游思想中对快乐、对愉悦的追求和向往。庄子对旅游快乐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 而是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天乐、至乐, 即在于自然天地间游赏时达到人天冥合的境界, 从而使心灵感受到长久的快慰和愉悦。

三、庄子旅游思想中有关旅游的意义

庄子旅游在身“体”心“验”中追求“美”与“乐”, 其意义何在?对此, 庄子进一步提出和解答了旅游的意义问题。

第一, 宣泄情感。庄子认为旅游可以排解人们内心的忧患, 宣泄个人的情感。《庄子》中记叙了一段关于鲁侯的寓言故事:鲁侯修先君业、学先王道、尊贤敬神、孜孜以求地治理自己的国域, 但总因不时出现的各种内忧外患而致心中常陷苦闷。市南子得知此情形便去劝慰鲁侯, 说排除心中苦闷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野兽再谨慎小心也难逃被猎捕的命运, 原因在于野兽身上的皮毛和鲜肉。国家就是鲁侯的皮毛鲜肉, 无论如何都会让他国觊觎。因此, 只要暂时放下国家, 去欲洒心, 到无人的野外游历, 便可在旅游的世界中抛下烦忧, 享受到久违的快乐。庄子引述这段寓言的目的在于说明, 久居室内的婆媳会争吵、久违自然的六孔会相扰, 只要走出去于自然世界中旅游, 就能心神天游、排解苦闷、宣泄情感。

第二, 塑造身心。庄子的旅游思想与他的养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在《养生主》中, 庄子倡导养生, 提出养生要顺应自然、了解自然, 个人的养形与养神要兼顾结合, 才能使形神合一的生命有机体长久焕发蓬勃的朝气。而在养形与养神的关系中, 养神是根本, 其途径就在于投身自然, 于旅游中徜徉自由世界。庄子认为, 气乃生命之基, 聚气则生, 散气则亡;气源于自然, 具有自然规律性, 因而人本身与自然世界存在以气相连的同构性, 顺应自然、了解自然就可以了解人自身。在旅游的过程中观照日月星辰能知四方, 网罗天地万物能知五行, 体验生命脉搏能补阴阳二气。庄子相信, 通过旅游, 无穷变化的自然尽收眼底, 运动不息的规律引人洞察, 人们自然会在身心塑造中处和守一, 益寿延年。

第三, 思考创造。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认为旅游可以促使人的思考、学习和创造。在庄子的旅游思想中, 自然世界是旅游的基础, 能激荡人的心理和思绪, 激发人的思考和创造。例如在《山木》这篇文章中, 庄子借旅游时见闻的家畜无用则被杀、草木无用则得生, 引发了他对人“才与不才”、“用与不用”的价值思考。在《天地》、《应帝王》等篇章中, 庄子透过旅游表达了君王应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索。庄子相信旅游时观览胜景民风, 对于创造而言十分重要。在《达生》一文中, 庄子描述了一则梓庆雕木的寓言故事:梓庆深入山林, 除杂念, 观天性, 终于在不自觉当中发现了山林树木的本性, 后将其运用到木雕创作当中, 创造出了无数鬼斧神工的艺术品[3]22。

总而言之, 庄子以旅游中的身“体”心“验”理念为核心, 在旅游中追求美与乐的价值, 从而宣泄情感、塑造身心、促使人们思考与创造。

摘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乐贫守道、喜好游历四方。收录庄子一生名篇著述的《庄子》一书记载了大量庄子本人的旅游活动, 书中与旅游有关的“游”字出现了一百余次, 充分表达了庄子的旅游思想。

关键词:庄子,旅游思想

参考文献

[1]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2]庄周.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关于庄子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 篇10

一、庄子与本门老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的异同

提到道家, 自然会联想到“老庄”。“老庄”是道家大师老子、庄子的并称, 这是后人对于二者在道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上给予的充分肯定, 二者有着一个表面上几乎等同、对称的发展。“老庄”两位大师分别著有道家集大成的著述——《道德经》、《庄子》传世, 在学说上既有一脉相传又兼有许多差异。

首先, 老子和庄子在哲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都持相同的态度。在认识论上, 都主张直觉的认识论, 擅长逻辑推理, 即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 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 而不是由彼及此或者是由此及彼。在道论上,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即阐述“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始, 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庄子的《齐物论》也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 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 且得无言乎?”二人都强调道在逻辑上的统一, 老子和庄子由此完成了道家道论在逻辑思辨上的探求和论证。

其次, 老子和庄子各自的观点在社会观和政治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其根本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但是庄子在社会观和政治观上主张的是生死齐一, 有就是无, 无就是有, 其根本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

二、庄子与儒家的教育心理思想的异同

提到诸子百家便不能绕过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家学派。通过庄子与儒学的对比, 可以更深层次的领会庄子学说。

首先, 庄子代表的道家学说与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派学说, 《庄子》、《论语》分别是两派的代表作品。两派学说的主张中都包含有注重自身的修养, 在语言上都极富创造力和说服力, 如《秋水》、《两小儿辨日》等。

其次, 两派学说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庄子主张无为, 顺应自然, 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孔子则主张仁治, 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另外, 道家在本质上是排斥儒家的仁治的。

三、研究庄子的教育心理思想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庄子学说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要属庄子对自然、对人生、对万物的体悟。庄子认为天地无物都处在无为之大道的体系之中, 我们人类要做的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他在阐述自己这个无为之道的观点时, 用灵动活泼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美、大至、大爱的多彩天地, 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充满诗情画意、花草虫鱼自由和谐的桃花源中。庄子是以此来教育人们以美的眼光、美的感情去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从而获得身与心的真正自由。

现代社会充满了浮躁、焦虑、欺骗等与庄子所述的大美相对立的大恶, 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得不到自由、健康的土壤, 如此往复循环, 整个天地的大道就会黑白颠倒, 最终可能导致大道的消亡。

庄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旗帜鲜明的地方是万物的个性化。庄子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极具个性化的形象, 典型的有鲲鹏、海鸟、疱丁、梓庆等, 这些个性化的形象侧面论证了万法皆道的道家根本主张。庄子认为, 万物皆有品, 只有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展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

而标准化、统一化已然成为现在社会的主流模式, 但是这个发展模式是极其偏离庄子的个性化主张的。对所有类型的事物人为的、强制的扭曲到一个标准, 是在打压事物本身的属性, 可能短期的效益是明显的, 但是从可持续性上来讲是根本不符合自然法理的。

四、现代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庄子学说

庄子代表的道家学说, 以朴素的辩证观点集中论证了道法天成的主张, 并在此观点上强调无为而治, 对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及哲学史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并且以它无比崇尚自然的独特魅力、包罗万象的宽广胸襟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庄子的作品想象力奇特奔放, 语言绚丽多彩,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这些都成为庄子思想可以屹立千年的重要原因。

庄子的思想包含有朴素辩证法因素, 集中阐述的是“天道无为”, 他认为天地万物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发展中, 并且自然产生的一切规律比起主观人为的要好。庄子主张顺从天道, 舍掉人为。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 庄子透过人知道鱼的快乐与否, 形象地阐释了世间万物各有规律的主张, 从中可以看出, 庄子代表的道家的处世哲学的深邃博大。

但是, 庄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与教育心理在当今社会略显消极与沉沦。相比庄子主张的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则更显大统。所以, 在千年的演变中, 中华文明的根脉与基石是孔子的儒家而不是庄子的道家。

当代社会的人们在恪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同时, 要看清自己, 看见他人, 看懂世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周围的环境, 主动吸收好的、有利的因素, 摒除坏的、不利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挖掘自身的潜能与个性, 积极创造, 努力进取, 达到天、人、物的有机集合。只有这样, 才能对庄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有深层次的领悟, 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庄子的学说。

总结:

庄子教育心理思想中对于自然、对于天道大美的描绘经久不衰, 无论处于什么年代都具有其深厚的意义。但是, 庄子思想中对于过分强调外界因素, 无视主观因素是不足以让现代人苟同的。

所以, 关于庄子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 既要看到它影响深远的观点, 也要注意其中包含的消极因素。这样, 在我们充分研究庄子学说之后, 才可以树立正确地对待人生, 对待世界的价值观。

摘要: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继老子后的二号人物——庄子, 同其他先秦诸子一同构建了泱泱中华的哲学基础与道德典范,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方式, 也在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来重新审视这位道家学派的佼佼者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并对现代人继承和发扬庄子学说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庄子,异同,心理思想,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刘建国, 顾宝田注译.庄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2]、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由小编花开半夏凉城空整理的文章庄子思想(精选十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庄子   思想   精选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