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共8篇)
篇1: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登岳阳楼记是著名北宋思想家范仲淹的作品,下面一起来看看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的资料吧!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fānzhōng yán
范 仲 淹
qìng lì sì nián chūn ,téng zǐ jīng zhé shǒu bā líng jùn 。yuè míng nián,zhèng tōngrén hé,bǎi fèi jù xīng,nǎi 庆 历 四 年 春 , 滕 子 京 谪 守 巴 陵 郡。 越 明 年 ,政 通 人 和,百 废 具 兴 ,乃 chóngxiū yuè yáng lóu , zēng qí jiù zhì ,kè táng xián jīn rén shī fù yúqíshàng,shǔyǔzuòwén yǐ jì zhī 。 重 修 岳 阳 楼 , 增 其 旧 制,刻 唐 贤 今 人 诗赋于其 上 ,属 予作 文 以 记 之 。
yǔ guānfū bā líng shèngzhuàng ,zài dòng tíng yī hú 。xián yuǎn shān ,tūn chgjiāng ,hào hào shāngshāng, 予 观 夫 巴 陵 胜 状,在 洞 庭 一湖。 衔 远 山 ,吞 长江 , 浩 浩 汤 汤, hèngwújì yá ;zhāo huī xī yīn ,qì xiàng wànqiān ;cǐ zé yuè yáng lóu zhī dàguānyě ,qián rén zhī shù bèi yǐ 。rán横 无际 涯 ;朝 晖 夕 阴 ,气 象 万 千; 此 则 岳 阳 楼 之 大 观 也, 前 人 之 述备矣 。然 zé běi tōngwū xiá ,nánjí xiāo xiāng ,qiān kè sāo rén ,duō huìyúcǐ ,lǎn wù zhī qíng ,déwúyì hū?
则 北 通 巫 峡,南 极潇 湘 , 迁 客 骚 人, 多 会于此,览 物 之 情 , 得无异乎?
ruòfúyín yǔfēi fēi ,lián yuè bùkāi ;yīn fēng nù háo,zhuó làngpáikōng;rìxīng yǐn yào ,shān yuè qián 若 夫霪 雨霏霏, 连 月 不开; 阴 风 怒 号 , 浊 浪 排 空;日星 隐 耀 ,山 岳 潜 xíng ;shāng lǚ bùxíng,qiáng qīng jí cuī ;bómù míng míng,hǔ xiào yuán t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qù guó huái xiāng,形 ; 商 旅不 行, 樯 倾楫 摧; 薄暮 冥 冥, 虎 啸 猿啼 ; 登 斯 楼也,则 有 去 国 怀 乡, yōu chán wèi jī ,mǎn mù xiāo rán ,gǎn jí ér bēi zhě yǐ!
忧 谗 畏讥, 满 目 萧 然, 感极 而 悲 者 矣!
zhì ruòchūn hé jǐng míng ,bō lán bù jīng ,shàngxià tiān guāng ,yībì wànqǐng;shā ōu xiáng jí ,jǐn lín yóu 至 若 春 和景 明 ,波 澜不 惊 , 上 下天 光,一碧 万 顷 ;沙 鸥 翔集,锦鳞 游 yǒng ,àn zhǐ tīng lán ,yù yù qīng qīng 。ér huò chángyān yīkōng,hào yuèqiān lǐ ,fú guāng yuè jīn ,jìng yǐng shěn泳 , 岸 芷汀 兰 ,郁 郁 青 青。 而 或 长 烟 一 空,皓 月千 里 ,浮 光 跃金 , 静影 沈 bì ,yú gē hù dá,cǐ lèhé jí !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xīn kuàng shēnyí ,chǒng rǔ jié wàng 、bǎjiǔ lín fēng ,qíxǐ璧 ,渔 歌 互答,此乐何 极 ! 登 斯 楼也, 则 有 心 旷 神怡 , 宠 辱 皆 忘 、把酒临 风 ,其喜 yáng yáng zhě yǐ !
洋 洋 者 矣 !
jiē fū! yǔcháng qiú gǔ rén rén zhī xīn ,huò yì èr zhě zhī wéi,hé zāi ?bùyǐ wù xǐ ,bùyǐ jǐbēi ,jū miào 嗟夫! 予 尝 求 古 仁人 之 心,或 异 二 者之 为,何 哉?不以 物 喜,不以己悲,居 庙 táng zhī gāo ,zé yōu qímín ;chǔjiāng hú zhī yuǎn ,zé yōuqíjūn 。shì jìn yì yōu ,tuì yì yōu ;rán zé hé shí ér lè堂 之 高, 则 忧 其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其君 。是 进亦 忧 ,退 亦 忧;然 则 何 时而乐yé?qíbì yuē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xià zhī yuèér lèyǐ !” yī!wēi sī rén ,wú shuíyǔguī !
耶?其必 曰:“ 先 天 下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乐而乐矣 !” 噫!微 斯 人 ,吾 谁 与归 !shí liùniánjiǔ yuèshí wǔ rì。
时 六年九 月十 五日。
篇2: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 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 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 湘江,降职的官史 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 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 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至若春 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就象春日晴 、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 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 ,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 神态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3: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关键词:作者其人,文章其魂,省省吾身,振振后人
一.先看看作者其人
文如其人, 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 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 是最做不得假, 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 是最自由的, 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 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2]。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 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自大中祥符八年 (即1015年) 中进士, 后来升至枢密使。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 守边数年。面对武备松弛, 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 (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 , 范仲淹整顿军纪, 选贤任能, 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 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 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 公在日, 不敢犯”。他还组织农耕, 深得百姓喜爱, 被呼为“龙图老子”。范仲淹以文士之身, 率兵戍边, 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 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 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 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在这当中, 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 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 还是一位政治家, 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 大搞“庆历新政”, 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 自己也身患肺病, 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 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此文一出, 便被世人争相传诵, 誉为“岳阳四绝”之一。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 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
《岳阳楼记》全文368字, 却写出了“喜不忘忧, 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 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 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 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写的是实。“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写的是想象;岳阳楼增旧制, 临洞庭写的是现实。
在抒情上, 以景带情, 以情托景, 十分自然。
在议论上更是奇特, 情到而论发, 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 毫无牵强造作, 矫情夸张之感觉:写霪雨霏霏, 为的是表“去国怀乡”之悲情;写春和景明, 为的是述胸中追求之喜意。而这一悲一喜又只是为抒仁人之情———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是进亦忧, 退亦忧。而抒仁人之情其实是为壮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 简洁而自成系统, 增一字则觉多, 减一字则觉少, 堪称散文之典范。
三.后省省吾人自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即《共产党宣言》的誓词亦不过如此, 但范公此志却早了八百年。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确实是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士人, 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 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确实汗颜不已。范仲淹两岁丧父, 母亲改嫁他人, 为学习, 范仲淹跑到山中的寺庙里去苦读, 每天里就煮一瓦钵粥, 放凉后分成四块, 早晚加点咸菜吃两块就算一顿, 如此过日子, 他却毫不在乎, 怡然自得。长大后, 远离家乡到应天府书院求学, 同学见他生活清苦, 日日食粥, 便做些好吃的食物送给他, 谁知他竟然拒绝不要, 理由是怕现在吃了好的, 以后就吃不得苦。也正因为如此, 范仲淹戍边时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
再看看当今的现实社会, 这种有着济世情怀的士人是少而又少, 甚或于无了。即便对范仲淹, 人们不理解, 甚至会有人说他“矫情”。以致于钱学森离世前曾有此一问:为何我国当代不出大师!徐锋在2011年9月26日《广州日报》撰文分析缺少大师的原因:一是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 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急功近利;二是考核制度的压力, 只求出成果, 堆数量;三是把学术与权术联系起来[3]。甚至有教授说“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 (见2011年5月22日《长江日报》)
所以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应重读《岳阳楼记》, 认真学学范文正公的士人情怀。2013年12月7日《广州日报》在第一纸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的思考, 试图解开“士的价值困惑”。作者李芳指出:“‘士’的价值, 是自我内在磨练, 而非闪耀的外在标签”。“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一行, 就理应承担起经济上的贫瘠和待遇上的冷淡, 着眼点永远是家国、民生, 绝不应该仅为一己的生活或者本阶层的生存状况奔走呼吁”。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生前也曾对他的夫人讲过:“自古以来的学人, 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 静待时间的考验, 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四.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 其“士”人的风范, 可以用如下四点来概括, 堪为我辈后人学习之典范。
其一曰:谋道不谋食———甘于淡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咬得菜根, 百事可为。孔夫子也对“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赞叹不已———“贤哉, 回也”。即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也说:“淡泊可以明志”。所以说“君子甘于淡泊”是很难得的。《庄子秋水》第十七篇记载: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 有两个楚王的使者来拜访, 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 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 死了三千年了, 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你说, 它宁愿送了性命, 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打滚好呢?”“它一定愿意在烂泥里打滚”庄子说:“那你们可以回去了, 我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好”。这就是一种境界, 为了世俗的尊贵和权利而丧失自己的本性, 这是最大的迷惑, 甘于淡泊, 就是明了自我的本性, 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甘者, 是心甘情愿, 毫无委屈的感觉, 是一种自觉, 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而范仲淹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日食一粥, 清苦如此, 却怡然自得, 毫不在意。
其二曰:修德不修禄———不阿权贵。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格, 从三国的弥衡击鼓骂曹, 唐朝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 到现代的国学名家梁漱溟宁死不批孔, 都反映了这一点:不阿权贵。也印证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那句话:骨头要硬, 心肠要软。士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心中有所坚持和操守。春秋时期有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抗战时期有朱自清宁死不买日货, 都表现了这一种不屈的风格。明朝“仁宣盛世”中“三杨内阁”的首辅杨士奇, 与范仲淹一样, 岁半丧父, 随母漂泊, 途中宁弃行李, 而怀中始终带着《大学》, 随处诵读, 后来母亲改嫁姓罗的高官而被迫改姓罗, 八岁那年, 罗家祭祖, 士奇却另寻别处撮土为香, 跪拜生父, 此举被后父发现, 十分感慨, 叹曰:你才八岁, 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 不忘其祖, 将来必成大器, 你不必改姓了。范仲淹与杨士奇一样的遭遇, 一样的有志气, 小小年纪便不依附于人, 独自在深山苦读。长大出士后, 同样不畏权贵, 在“庆历新政”中, 他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即使被逐出朝堂也绝不屈服, 范文正不愧为文正, “文”是他的才华, “正”是他的操守。而这一点正正是当今人士所缺失的。多少人因为“名”而出卖了自己的原则, 因为“利”而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
其三曰:为国不顾身———牺牲小我。“苟为国家生死已, 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是当年林则徐择张居正句送给左宗棠的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历代名士的那种为国为民, 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精神。记得于谦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等若闲。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再看着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一样可以看出他的牺牲精神。尽管被欧阳修笑他是个“穷寨主”, 但他临危受命, 以文士之身而担任军中统帅, 面对虎狼之兵, 置生死于度外, 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四曰:敢表真性情———自然真我。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真名士也一样是敢爱敢恨的人。在这一点上范仲淹也做得毫不逊色, 他以官宦之身, 放下身段, 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范仲淹被贬江西鄱阳期间, 妻子不幸亡故, 独身的范仲淹日子虽然过得清苦, 但却与一青楼女子恋爱了, 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动了真性情。即使是被调往边关打仗的时候, 在军旅生活的百忙之中, 他仍然要写信回鄱阳:“江南有美人, 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 赠汝好颜色”———还不忘送上一盒上好的胭脂。最后甚至动用自己的人情和关系, 替这位姑娘赎身落籍。再看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眼滋味。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这位已过中年的大叔, 在宋朝“存天理, 灭人欲”的大环境中, 还有如此缠绵妥贴的爱, 确属万难之举。与当今宁在宝马车上哭, 不在自行车上笑, 婚姻一定要“高富帅”, 一定要“白富美”的现象相比, 情操之高下, 自然是天渊之别了。
最后谨以范文正公之语为本文作结: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参考文献
[1]谢有顺.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以散文写作为例[J].扬子江评论, 2006年01期.
[2]梁实秋.论散文[J].新月, 1 928年01 (8) 期
篇4: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
秋风袅袅,枫叶披霜,在丰收的渔舟唱晚中,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陵、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它肇自汉晋,因三国时岳州曾设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相传岳阳楼是三国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兵台。魏晋南北朝始由军事用楼变为供人游览的观赏楼,南朝颜延之是我国第一位登览它的有影响的文人,他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有感而作》,是我国现存最早吟咏岳阳楼的诗篇。但那时此楼并不叫岳阳楼,而称巴陵城楼。
岳阳楼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是洛阳人。唐玄宗时,召为中书令。不知为什么,他得罪了皇帝,开元四年,把他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遂定名为岳阳楼。
张说修筑岳阳楼后,常与士人登楼赋诗,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地,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致张丞相共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宋末元初有位叫方回的评论家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唐乾元二年(739)春天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被赦免,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综合因素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风,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57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感情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最后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上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让人登楼一望,胸中就流不尽千百年兴亡旧事,眼前就数不尽历史长河里的豪杰英雄,咏不尽千变万化的波光云影,唱不尽古往今来的人间悲喜。
关于岳阳楼的身世,已向读者交待了不少,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岳阳楼品牌的还不是孟浩然、李白和杜甫,虽然他们的诗文,或多或少地勾勒了岳阳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妙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关于岳阳楼的绘画,可惜均未能传世。此去岳阳楼,裁发现楼下不远处建了若干个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的形制,其中有唐代、宋代的仿真模型,我想那可能是当今造园者凭空想象而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宋代的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尽管如此,说起岳阳楼,我们是不能忘记滕子京这个人物的。没有此人,岳阳楼可能会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没有此人,也就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的问世。
滕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是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有一年他率军民抗击西夏八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他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结果被他人诬告,罪名是“滥用公使钱”,“用度不节”。被贬岳州。他在岳州三年,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其中重修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岳阳楼重修之后,他为范仲淹送去了《洞庭秋晚图》,希望范能以图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时正谪居邓州。
范仲淹不在岳阳楼,但作为文化人的范仲淹写这篇短文,是无需深入生活的,时代的风云早已聚汇于胸。于是,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提出了从“贬谪”来解读文本的视角。贬谪文学所表现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矛盾的,作者们常在愤懑之余,徘徊于超世和用世之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油然流露对退守独善,超然尘外生活的向往,而范氏此篇则属贬谪文学中的另类。文章既有痛苦的忧愤,也抒发了忘怀人事的出世之想,但占主导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使命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一如既往。
贬谪文学在文体上有一特点,即往往与山水亭阁相结合,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独到的写景,来一吐心中之块垒。文中的两段写景,虽是想象之辞,但用语凝炼,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又兼属对精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历来为人所乐诵,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两段描写围绕着对“悲喜——尤乐”的认识,与全文的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景物的一阴一晴,逗引出心情的一悲一喜,这时的悲喜是局限于一己一身的。而作者却扬弃了这种悲喜观,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悲喜观,并进一步生发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
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存于岳阳楼的碑廊之中。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道,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绝妙的美文,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而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之千里。”
我以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过于偏颇。司马迁的《史记》,其艺术之水准到达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峰巅,他是否亲历和目击了文中的一切呢? 当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美文,他是否去了南阳。去现场和不去现场,都不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取决于作家对宏观时事的把握,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对人世生活的认识。如果,以僵死的思维去度量作家的思维活动,那也太小瞧名震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了。
另外,从《岳阳天下楼》一书可以看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着笔那一时他不在岳阳,并不等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岳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
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左顾君山,孤影若浮;右挹大江,涵虚吞吐。说巴山蜀水之胜,全萃眼底,也丝毫不为夸张。春秋水涨,一望淼然。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乃是天赐、天意之笔。身置湖楼之窗,谁人不吐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惊人佳句呢?
在远方那沉沉的暮霭中,君山仍然清晰若画,这个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名山,如碧螺,如盘髻。有了它,岳阳楼便有了映衬;有了它,岳阳楼才显得充实。
我拾阶而上,发现这岳阳楼的建筑是那么卓绝奇特,它的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纯木”,全楼没有一颗铆钉,梁、柱、方、檩,互相咬合、牵制,架稳脚实,严整美观。同游者无不惊叹:岳阳楼,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不仅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天下,还以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吸引着游客。步入楼内,如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许多长联,并非虚弄笔墨,很多短句,更有那洞天之工。其中一幅“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词简意深。寥寥16字,括山河而贯古今,领文明而赋大志,可谓匠心独具。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无一不让人咏之、叹之,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刻在几个楼层的檀木板上。尤其是二楼的一块檀木上,刻的是清代第一流书法家张照的手迹。字体刚劲峭峻,圆转多姿,雕刻刀法纯熟,极为精致。清乾隆八年,重修岳阳楼时,岳阳知府黄凝道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重写了这篇记文。刻成木屏六块,嵌在楼上正中。后来一个姓李的知府,见楼记雕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妄想偷运海外,故请人仿制一幅,换下真迹,然后托病辞官,将雕屏装入船内运走。但天不饶奸,船至湖中,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翻人沉,雕屏随波漂撞,被船夫捞起送回,但已掉了两块,“渔歌互答”的“互“字也被撞烂了。这个“互”字和另两块都是另请人书写雕刻的。但因修补精细,仿制逼真,让人难辨真伪。
对张照书写的这幅雕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年,我去山西。一位朋友在黄河岸边的农民家里,用20块钱买下了四本清代乾隆八年的拓本。那位朋友和我打赌,我若猜出是谁的书法,他分文不要,奉送给我,若猜不出,关系再好再铁,也不能拿走此物。天不负我,展开拓本,我一眼便猜出是张照的手迹。依我观,那幅拓本应该是在雕屏被偷之前拓下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我登岳阳楼,我也在思索着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它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应该是永远活着的,站立着的为人师表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的感慨和计较忧谗畏讥的个人得失,而是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揭示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一思想旗帜,不知激发了多少后来者忧乐天下,胸怀人民啊。
远的不再细表。在当代中国的革命史上,有这样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吟唱着范仲淹的千古绝句来到岳阳,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范仲淹的名句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一个走来的是熊亨瀚烈士,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赴日本途中过岳阳时,写下了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过岳阳》:“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第二个走来的是邓中夏烈士。1921年,他为革命奔走于长沙、武汉之间,过岳阳时,他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过洞庭湖》,其中诗云:“问今为何世?豹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第三个走来的是郭亮烈士。1922年他到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过洞庭湖,豪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过洞庭湖》“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笔下岂止是奔腾若时代的波澜,他们整个战斗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无比壮丽的诗篇呢?
我走下岳阳楼,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对于今天的新长征,对于我辈的人生路似乎有了新的含义,似乎有了新的内容了。如何实践它的核心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作出回答的。
篇5:范仲淹岳阳楼记拼音版
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此文一出,便被世人争相传诵,誉为“岳阳四绝”之一。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
《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写出了“喜不忘忧,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实。“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写的是想象;岳阳楼增旧制,临洞庭写的是现实。
在抒情上,以景带情,以情托景,十分自然。
在议论上更是奇特,情到而论发,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毫无牵强造作,矫情夸张之感觉:写霪雨霏霏,为的是表“去国怀乡”之悲情;写春和景明,为的是述胸中追求之喜意。而这一悲一喜又只是为抒仁人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抒仁人之情其实是为壮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简洁而自成系统,增一字则觉多,减一字则觉少,堪称散文之典范。
三、后省省吾人自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共产党宣言》的誓词亦不过如此,但范公此志却早了八百年。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确实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士人,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确实汗颜不已。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人,为学习,范仲淹跑到山中的寺庙里去苦读,每天里就煮一瓦钵粥,放凉后分成四块,早晚加点咸菜吃两块就算一顿,如此过日子,他却毫不在乎,怡然自得。长大后,远离家乡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同学见他生活清苦,日日食粥,便做些好吃的食物送给他,谁知他竟然拒绝不要,理由是怕现在吃了好的,以后就吃不得苦。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戍边时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再看看当今的现实社会,这种有着济世情怀的士人是少而又少,甚或于无了。即便对范仲淹,人们不理解,甚至会有人说他“矫情”。以致于钱学森离世前曾有此一问:为何我国当代不出大师!徐锋在9月26日《广州日报》撰文分析缺少大师的原因:一是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急功近利;二是考核制度的压力,只求出成果,堆数量;三是把学术与权术联系起来[3]。甚至有教授说“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见205月22日《长江日报》)
所以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应重读《岳阳楼记》,认真学学范文正公的士人情怀。12月7日《广州日报》在第一纸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试图解开“士的价值困惑”。作者李芳指出:“‘士’的价值,是自我内在磨练,而非闪耀的`外在标签”。“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一行,就理应承担起经济上的贫瘠和待遇上的冷淡,着眼点永远是家国、民生,绝不应该仅为一己的生活或者本阶层的生存状况奔走呼吁”。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生前也曾对他的夫人讲过:“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四、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其“士”人的风范,可以用如下四点来概括,堪为我辈后人学习之典范。
其一曰:谋道不谋食――甘于淡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孔夫子也对“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赞叹不已――“贤哉,回也”。即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也说:“淡泊可以明志”。所以说“君子甘于淡泊”是很难得的。《庄子 秋水》第十七篇记载: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有两个楚王的使者来拜访,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你说,它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打滚好呢?”“它一定愿意在烂泥里打滚”庄子说:“那你们可以回去了,我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好”。这就是一种境界,为了世俗的尊贵和权利而丧失自己的本性,这是最大的迷惑,甘于淡泊,就是明了自我的本性,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甘者,是心甘情愿,毫无委屈的感觉,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而范仲淹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日食一粥,清苦如此,却怡然自得,毫不在意。 其二曰:修德不修禄――不阿权贵。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格,从三国的弥衡击鼓骂曹,唐朝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到现代的国学名家梁漱溟宁死不批孔,都反映了这一点:不阿权贵。也印证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那句话:骨头要硬,心肠要软。士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心中有所坚持和操守。春秋时期有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抗战时期有朱自清宁死不买日货,都表现了这一种不屈的风格。明朝“仁宣盛世”中“三杨内阁”的首辅杨士奇,与范仲淹一样,岁半丧父,随母漂泊,途中宁弃行李,而怀中始终带着《大学》,随处诵读,后来母亲改嫁姓罗的高官而被迫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祭祖,士奇却另寻别处撮土为香,跪拜生父,此举被后父发现,十分感慨,叹曰: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不忘其祖,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范仲淹与杨士奇一样的遭遇,一样的有志气,小小年纪便不依附于人,独自在深山苦读。长大出士后,同样不畏权贵,在“庆历新政”中,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即使被逐出朝堂也绝不屈服,范文正不愧为文正,“文”是他的才华,“正”是他的操守。而这一点正正是当今人士所缺失的。多少人因为“名”而出卖了自己的原则,因为“利”而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
其三曰:为国不顾身――牺牲小我。“苟为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当年林则徐择张居正句送给左宗棠的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历代名士的那种为国为民,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精神。记得于谦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等若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再看着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也一样可以看出他的牺牲精神。尽管被欧阳修笑他是个“穷寨主”,但他临危受命,以文士之身而担任军中统帅,面对虎狼之兵,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四曰:敢表真性情――自然真我。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真名士也一样是敢爱敢恨的人。在这一点上范仲淹也做得毫不逊色,他以官宦之身,放下身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范仲淹被贬江西鄱阳期间,妻子不幸亡故,独身的范仲淹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却与一青楼女子恋爱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动了真性情。即使是被调往边关打仗的时候,在军旅生活的百忙之中,他仍然要写信回鄱阳:“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还不忘送上一盒上好的胭脂。最后甚至动用自己的人情和关系,替这位姑娘赎身落籍。再看他的《御街行 秋日怀旧》:“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眼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位已过中年的大叔,在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大环境中,还有如此缠
篇6:范仲淹《岳阳楼记》重点在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反映出作者先于天下人之前忧,后于天下人之后乐的无比忧国忧民的思想,为后人所传颂。
篇7: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怎么写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行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时候天色昏暗,只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鸣。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发感慨万千而十分伤心。
又如春风和熙、阳光明媚时,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下的碧玉,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是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之中,端起酒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在朝廷上做官,为百姓忧虑,处在偏僻的江湖边,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在朝廷做官忧虑,在僻远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篇8: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 人具有趋乐避苦的天性,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共同本性。那么, 范仲淹快乐吗?如果是, 他所追求的快乐是怎样的呢?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给了我们答案:“公少有大节, 其于富贵贫贱, 毁誉欢戚, 不一动其心, 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原来范仲淹不在乎富贵贫贱, 不在乎他人品头论足, 他“慨然有志于天下”。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范仲淹已达到“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达到情绪平衡或者至乐的状态”。这种状态即儒学所推崇的乐“道”。
孔子盛赞精神之乐, 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说颜回是“道大”, 那么范仲淹不仅“道大”而且“才大”。
下面我们就结合《岳阳楼记》, 一起来探索范仲淹的“大家风范”。
一、范仲淹的道义之“乐”
范仲淹 (989年—1052年) , 字希文, 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诞生在真定府 (今河北正定) 。其父范墉时为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书记。次年范墉因病去世。范墉生有五子, 三子早卒, 唯范仲温和范仲淹幸存。范墉去世后, 年仅六岁的范仲温为苏州族人收养。范仲淹的母亲带其改嫁长山朱文瀚, 改名朱说。朱文瀚曾任安乡知县, 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 后来随父母辗转到长山醴泉寺。对于继父的养育之恩, 范仲淹始终念念不忘。即使改回“范”姓, 对继父以及朱氏子侄关怀备至, 视同范家子弟。
大中祥符年间 (1008年—1016年) ,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求学。在求学期虽“布素寒姿”, 却勤奋学习, “大通六经之旨”, 确立了其“有忧于天下”的伟大抱负!“有忧于天下”一语最早大概见于韩愈上宰相第三书:“……山林者, 士之所独善自养, 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 则不能矣……”
韩愈的“有忧于天下”源于孟子的“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 是对孟子“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自此赋予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责。
范仲淹深受韩愈影响。他自小既有“忧以天下”的抱负, 所以不以一己之乐为乐, 不以一己之苦为苦。他在《岳阳楼记》中起笔写道:“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盛赞滕子京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遭受不公正待遇, 也一如既往积极执政, 造福地方民众。接着在描述了洞庭湖胜景“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之后, 他重笔书写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于普通人而言, 他们的心境时时被七情六欲所控制, 很难享受生活的安宁、平和之乐。
那么古仁人如何呢?范仲淹写道:“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原来心怀天下的人, “道义”就是他扎根于大地的根本, 信道愈笃, 根本愈难动摇, 面对任何事情, 都能秉持“道义”, 做前毫不犹豫, 做时全力以赴, 做完后坦然面对结果。全不似迁客骚人般做前犹豫不决, 做时左右摇摆, 做完如愿则喜, 反之则怨, 因此有许多痛苦纠结。范仲淹感叹, 普通人的快乐得来简单, 去时容易;只有懂得“道义之乐”的智者, 才能享受到恒定长久的快乐。只是, 很多人并未能真正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先后两字, 以为“仁者”无乐, 实在是大误会啊!
二、范仲淹做事以“义”为唯一衡量标准
范仲淹二十七岁中进士, 在晏殊的推荐下初为馆职。时值刘太后过生日, 仁宗欲率百官在会庆殿为刘太后拜寿。范仲淹上疏“天子有事亲之道, 无为臣之礼……亏君体, 损主威, 不可为后世法”, 晏殊闻之大惧。把范仲淹叫来, 斥责他不应该妄言而拖累推荐他的人。范仲淹之后写了一封很长的《上资政晏侍郎书》, “事君有犯无隐, 有谏无讪, 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 由是时政得失, 或尝言之, 其所谓不知量也?”
三年之后, 皇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召回担任谏官。很快, 又因为上谏“皇后易位”一事遭贬黜。正因为范仲淹有忧天下之心, 自不以“祸福避趋之”。他还认为其他臣僚也应该有忧天下之心, “今朝廷必欲求有道之言, 在其择而必行, 不在其诱于必赏。言而无赏, 则真有忧天下之心, 不废其进也。”庆历三年, 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京城任副相, 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即因得罪朝中既得利益者被贬出京。
范仲淹一生境遇坎坷, 人生多次大起大落。然而不管地位怎么变, 他始终表现出极强的能力, 文治武功, 均功勋卓著。金代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范文正公, 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 一身而备数器。”
学生感叹:范文正公怎么可以如此超凡脱俗?如此卓尔不群?
小F说道:“老师, 你讲过的‘义’是做正当、合理, 应当的事。是不是因为范仲淹凡事都遵循‘义’, 所以才能够无怨无悔呢?而且因为他坚信自己所为无过, 所以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与学习, 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我高兴地点头:“F同学讲得太好了。纵观范仲淹一生经历, 做事无不以‘义’为唯一衡量标准。所以才能成为‘文武兼备’‘智谋过人远甚’又‘本儒宗仁义’的万世之师啊!”
三、范仲淹对教育的贡献
《岳阳楼记》的结尾, 范仲淹感叹道:“微斯人, 吾谁与归?”也许正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担忧与期望, 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上执政书》中, 他这样写道:“重名器者, 在乎慎选举, 敦教育, 使代不乏才。”“夫善国者, 莫先育材;育材之方, 莫先劝学;劝学之要, 莫尚宗经。”
天圣八年, 范仲淹出任河中府通判, 上书当时宰相吕夷简, 指出:“……使天下俊贤翕然修经济之业, 以教化为心, 趋圣人之门, 成王佐之器……”
庆历三年八月, 范仲淹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兴学校, “教以经济之业”。
北宋初年, 官学教育衰微, 景佑初年, 开始允许大藩府立学, 但小洲及各县仍无学校。范仲淹丁母忧期间, 主持应天府书院, 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 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他以“有忧天下之心”选拔人才。
黄庭坚《跋范文正公诗》云:“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文正公饮食起居之间先行之, 而后载于言也。”正因为范文正公所言即所行, 非高呼口号者可比, 故王安石评论他“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 名节无疵!”
范仲淹生前故后, 得到了一致的推崇, 其影响力上至大儒学子, 下至黎民百姓, 真正做到了“大而化之”。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即使在今天, 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范仲淹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提出“宗经则道大, 道大则才大, 才大则功大”;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 为师之“道”与治国之“道”并无大区别, 只要能够辨别正确与错误, 秉持“道义”, 专注于能力的提高, 积极做事, 我想, 我们也能够成为有“大家风范”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张希清, 范国强主编.范仲淹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由小编雾隐青山整理的文章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